APP下载

简述如何让品德与社会课融入生活

2018-03-03新疆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寄宿制学校迪达尔那比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品德课程标准情境

新疆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寄宿制学校 迪达尔·那比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能力,形成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的课程。那么,如何根据这门课程的性质组织教学呢?下面我以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生活,调动学生情趣

生活既指人在生物学上的生存、活动,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感、愿望等精神内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节课,包括《品德与社会》课,不管课是怎样上的,学生都在生活。因此,要想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就必须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社会生活中与学生内心世界的联系。于是,我针对三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基本处于形象的、具体的感性思维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运用生动有趣的生活方法,激发他们的认识情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同学之间》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往同学之间和睦相处的生活事例,激起他们的美好回忆,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作了铺垫。接着我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在与同学相处中有否发生过一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事。如果这些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对待?这时的讨论、发言热烈异常,有赞颂同学间互帮互助的,有内疚自己错怪别人的,有畅述自己和别人握手言和的……这样的实话实说是学生内心世界的流露。紧接着我提供了同学间常见的不良思想情感及做法的例子,指导学生认真剖析,使学生知道了正确的做法。 在教学《学习交流站》《安全地成长》等课文时,我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生活情境导入,组织一系列对话活动,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激活体验、引导学生内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中指出: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基于这些的认识,我视教材的内容(例:《学校里工作的人们》《我的一家》《爱的港湾》等课文)都把体验、感悟构成了学生记述生活的基本形式。其主要体验分四个环节进行:

(一)动机激发环节

主要是把学生自发的需要引导转化为正当合理的需要。

(二)活动体验环节

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美好的回忆、小小辩论会、小调查等活动形式,从中产生心理感受。

(三)自主建构环节

主要是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价值环境,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让学生自主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反馈外显环节

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后进一步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完善。

三、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联系生活事例,体验生活范例,在情感、能力知识方面都有了进步,但学生在社会生活方面能否得到持续发展呢?所以,《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还强调,“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再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我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将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的十二篇教材中有关“实践”的内容进行分类,并在两大层面上进行实践活动。

一是模拟性实践。在课堂中模拟社会实际生活的情境进行表演, 让学生在模拟的社会情境中运用和巩固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社会情感的体验、感悟。二是社会性实践。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在社会实际生活中 “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在《思品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做教师的要践行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的理论,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用心的感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品德,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猜你喜欢

品德课程标准情境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