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研究

2018-03-03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小学焉胜彬青岛滨海学院史秀珍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原智育育人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辛安小学 焉胜彬青岛滨海学院 史秀珍

学校体育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产生,然而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仍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和作用,表现在实践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均衡发展。学校体育是大中小学校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其存在有其自身的价值与作用,然而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种逆潮流的教育现象呢?究其原因有其自身认识理论误区,把学校体育等价于运动训练课、体能课,大大降低学校体育育人功能与作用,学校体育的本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为何存在,又走向何方?精确定位学校体育的本原,其衍生出来的社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1.追溯学校体育的本源

我国古代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体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生存技能有关;到了夏商时期有了“庠”、“序”“校”三种形态的学校,《孟子》说“序者,射也”学校体育重视军事训练,进行道德伦理教育和军事训练场所。西周时期建立政教合一的奴隶制官学体系,形成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而射、御与体育有关,大学与小学都开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儒家思想主张“有教无类”,主张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从政人才,学校体育向学生传授射箭礼仪和技法;唐宋时期的学校体育建立武举制,与军事训练相联系,培养军事人才,崇尚尚武精神;明清时期学校体育出现制度化趋势,文武并重,在贵族学校学习教授孙子兵法、陆水战法、射御、技击等科;近代军国民体育思想在学校盛行,之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打开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大门,以英美国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传入国内,在教育上逐渐形成稳定的学制,体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设科目。建国后受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的影响,学校教育目的定位为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形成以增强体质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以运动项目为内容,以运动技术学习为手段,体质教育思想盛行;1999年针对学校应试教育弊端,提出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力和道德教育,[3]关注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情感体验,成功体育与快乐体育思想应然而生,在终身学习的指导下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纵观古代和现代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两大主流:一个是军国民体育思想为代表的的社会本位取向;一个是以自然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个人本位取向。

2.探寻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原的理论基础

第一,学校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的哲学基础;从矛盾论的角度分析,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然而社会上经常看到“重智轻体”现象是过于强调两者的对立性,认为智育与体育相互排斥,互不相容,参加体育势必影响智育,而没看见两者同一性,即体育和智育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没有健康的身体将是废品,没有良好的智育将是次品,没有良好的品德是危险品,德育、智育、体育在育人功能上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认为,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个体的发展首先是完整的人,证明学校教育中身体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同时马克思又提出关于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地发展”,人的自由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即促进体、心、脑三力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在运动过程中个人的运动爱好,展示个人独特的运动个性,学校体育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首屈一指的基础课程。

第二,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原的学科基础;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学科分类目录,开设哲学、教育学12个学科门类,其中教育学又包括体育学类,体育学类下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4]随着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呈现各学科的融合发展趋势,如体育社会学、体育产业经济学、体育工程学等,现代学校体育发展远远超过身体教育的范畴,它是以身体教育为支撑的一系列学科群,包括自然、社会、人文多门类的融合,站在学科的层次审视学校体育,培养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提高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享受体育教育带来的良好效益,从现代学科发展的角度,学校体育理应回到教育的本原。

第三,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原的教育学基础;学校体育与教育殊途同归,但是两者的途径不同,体育通过学习运动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实现育人功能,而教育是通过教书来育人,但两者的归宿点都是一致的,即育人;从逻辑学角度看,学校体育与教育是属种关系,学校体育是指在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校体育组成的要素有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早操和课间操、科学的作息和保健措施;从事的主体有体育教师、在校学生;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从参与主体、构成要素、目的等方面,学校体育都具有教育的基本要素与结构,其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行为。

从学校体育的哲学、学科与教育学基础三方面分析,现代学校体育发展已经超过身体锻炼和运动项目的范畴,但是育人的本原始终没变化;从学校体育的内部要素与发挥的功能来看,其特质为教育,学校体育回归教育的本原是其发展的归宿,从学校体育历史渊源来看,古代学校体育是培养精英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现代学校体育是培养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服务,育人功能贯穿始终,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反之教育因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协同,而使其育人的效果更加完善,学校体育回归教育本原,使学校体育与教育两者交互相映,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本原智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科技创新 智育未来
非遗剪纸绘梦想,厚德启智育新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武术,是一生的修行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