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高人为峰,海尽天是岸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8-03-03广东博罗县罗阳义和中学黄少雄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10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中华道德

广东博罗县罗阳义和中学 黄少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作用,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现代性力量,争做中华文化的笃信者、传承者、躬行者是现代人的正确追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通过多种场合反复强调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他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思想,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深刻阐述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从而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运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笔者认为,要实现习近平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实现《决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以文化繁荣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在教、学、讲、用四方面下功夫。作为教育者,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一、触目惊心的现状与引发的思考

道德是维持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它在很大程度上维持着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稳定。道德的堕落会使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陷入可怕的分崩离析的状态中,将会严重地阻碍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当前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道德建设问题。“道德”成为如今论坛上的热门话题。当硫酸泼向无助的黑熊,当枪弹射向无辜的教师,当汽油浇向熟睡的流浪者,当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当因一句骂人的话而去投毒,当好心车主扶起摔倒的老奶奶被敲诈,当18位路人无视躺在路边濒临死亡的小女孩的时候,人人自危便在所难免。深层次思考,此类社会问题的出现,难道我们的国民真的是连最基本的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都没有了吗?其实不然,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我们已经在道德滑坡的环境里越走越深,我们的国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能正确的分析具体的情况,已经处于道德规范的迷茫期,困惑期,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坚持自己原有的价值观。那些冷漠的人,就是价值体系正在发生转变的人,就是道德判断上迷惘的一群人。道德的缺失,是周边正能量的缺失,正能量的缺失正是道德文化底蕴缺失的体现。

具体到中小学生,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和他人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当然。自我为中心者,常会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低级错误,必将漠视亲情、友情、师生情。有些学生明明知道自己在依靠父母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上学,却大把挥霍,面对父母没有一丝感激之情;大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凭借“优异的学习成绩”产生傲慢的心理,个人主义显得特别的明显;明明是贫困生,接受了热心人的帮助后,不知道感恩,却想把受助记录抹掉……种种现象的出现,有着历史、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社会道德教育的无力。源头还是道德文化底蕴缺失所致。

学校的教育是“校正教育”,去校正他们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形成的不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大面积缺失和错位,基本行为准则教育的错误,给我们校正教育提出巨大的挑战。许多人感慨社会、家庭的巨大威力,叹息教育的苍白和无奈。有人说,“禾(稻谷)黄到处都黄”,“春天来啦,再冷也冷不到哪里啦”,说的就是大气候与小环境的重大关系。因此,学校教育应以时代精神为着力点,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力戒“高、远、虚”“假 大、空” 的德育虚浮现象,根除“重认知,轻体验;重物质,轻心灵;重公德,轻私德;重结果,轻过程”的德育模式。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把感恩教育作为切入点。

在新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受到了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仁爱为主题 ,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弥补现社会道德缺失的一济良方。但是,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工作,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我们应该立足长远,遵循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在规律, 探寻一种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方法。

二、真抓实干的践行与可行的做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更是现代教育中培养造就学生良好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框架大梁。学校的生命力和个性植根与学校的文化相互关联,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光大于人本。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滋润,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提高的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是一所办学条件落后,生源素质较差的学校,一直以来,制约学校发展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的低下,校风、学风的不良严重影响了学校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我们提出了“道德立根基,教改促质量”的办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切入点,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为抓手,通过“仁爱、感恩、孝道、责任”教育,切实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实效性。以德治校,以德促教,以德促学。我们认为,要达成此目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济良方妙药,我校近两年大力推行和实践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校园,并开枝散叶。我们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践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较好地推进与落实素质教育。同时,通过全体师生,把优秀的传统美德传播到每一个家庭,传播到社会,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践行者、光大者,形成并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此举得到了家长的赞许,社会的认同,也得到了上级相关部门的肯定。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还刚刚起步,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

现在社会不缺“才”,而缺少真正的“人”。什么是真正的“人”呢?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作为人,必须具备:仁(换位思考)、义(责任心)、礼(自我节制)、智(学习力)、信(诚信)这五项人的基本素质,也叫人格——做人的资格。在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上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育中,导致学校道德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苗。由于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盛行,学校迎合社会的需求,重教轻德,重分数,忽视思想道德建设,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方面做得很不够。古人告诉我们,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对传道的理解,我认为是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有授业和解惑。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好的教材。在推行之初,很多家长、学生,乃至部分老师,都认为学生到学校来,学科知识学习是第一重要的。只要学好了“知识”,其他的都不重要。还有的老师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孝道和感恩教育,这应该是家长的事情,不关我们学校的事儿。还有的认为,古人的思想中有很多迷信的东西,“过时”的提法,由于种种原因,基本上都是时断时续。同时,在推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每个班级是不均衡的。有的老师的认识也不够,因此有拖拉,散漫状态。很多人认为,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其实,一个人思想不纯,即使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牢房里的罪犯,智商应该不错吧,可是却用那智商去犯错,去做坏事。因为他们的人生缺少了优秀文化做根基。可见,落实传统文化的教育是真正固本清源的教育。事实证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学习成绩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我校的做法主要有如下五方面

1.开发系列校本教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

以《弟子规》、《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及名言警句等儒家经典为蓝本,结合博罗本地文化和学校校情实际,取其精华,整理汇集成《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做到人手一本。以蒙训经典《弟子规》为主体,从做人最起码的道理教起,引导学生“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百善孝为先,从孝道开始,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知恩图报;从礼义廉耻开始,引导学生懂礼仪、知善恶;从美文警句开始,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印发校本教材,利用家长会及家访之机,发至每一个学生家长,通过学生及家长的共同学习,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形成道德教育大气候。

2.利用课堂阵地,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

磨刀不误砍柴功。每学期伊始,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为期一周的传统文化学习,平时每周安排两节课的传统文化学习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课堂。一方面,我们充分挖掘各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提炼、升华,开展渗透教育,增加学生在传统经典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另一方面,我们以班团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早(晨起自勉文)、午(感恩词)、晚(夜暮省思文)诵读等等课堂活动进行集中的专题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每天都能以传统文化的教导对照自身的行为作自我检查,做到“吾一日三省吾身”,不断提升自己道德言行。通切实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净化心灵。进而大大增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健康成长。

3.搭建活动平台,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成长

创设传统校园文化环境,注重开展有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以“道德讲堂”为依托,每周开展两次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围绕孝文化,开展了“孝心少年”、“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组织收看全国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感受这些先进典型孝敬长辈、自强不息、阳光向上、自立自强的感人事迹和美好情操;开展讨论、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相关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尊老、爱老、敬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围绕节庆文化,利用中国传统节日之机,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爱自己、爱家庭、爱学校、爱社区、爱祖国的情怀;通过校园广播,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标兵,播放优秀的经典歌曲,陶冶学生情操;结合读书节,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以写读后感、举办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 “读经典文句,与圣贤为友”;结合学校文艺汇演,开展“学经典汇报表演”等等。通过各项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道德素养,以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4.开辟校外领域,让优秀传统文化开花

充分挖掘社会道德教育基地,如光荣院、敬老院、孤寡老人等,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及重大节日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同时,通过每学期的“万师下千村”活动,全体师生把优秀传统文化带到每一个家庭,带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向全社会传递正能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的土壤中开花。

5.深入实践生活,让优秀传统文化结果

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关键在于践行,落实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读经典——促内化——重践行——获幸福”,引导学生塑造独立完美人格,提高生活智慧与人生感悟力,做到知行合一。从最基本的礼仪道德开始,从师生互相敬礼、鞠躬开始,形成良好的道德礼仪习惯。从孝敬父母开始,落实“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使学生懂得孝道,懂得感恩,进而知尊重师长、尊重他人。从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开始,教育学生践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帮助中学生树立诚信意识。结合实际开展“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演讲比赛,以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各班级建立了诚信手册和诚信档案,做到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说话算数、承诺兑现,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敢于承担责任、敢于弘扬正气、敢于同不良行为做斗争。经过两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逐渐内化为学生自身需求,全体学生都能自觉践行道德,学生的精神面貌、道德素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与肯定。

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犹如春风沐浴,“文”“化”过的“人”必能成为学习、生活健康发展之人。贯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从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养成教育开始,注重教育过程中的践行力度,通过学生自身行为的规范来促进行为的改变,这是切实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的保证,这是把“人”教成真正“人才”的可行之道。只要我们捡起遗失已久的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仁、义、礼、智、信重新在我们下一代中树立起来,相信社会会越来越和谐。我们已见识过,当一个孩子有以上品德时,学习力也会越来越增强;我们也见识到,孩子的心,就像春天的泥土,播什么种就发什么芽,诵读圣贤经典,让他们耳濡目染,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必能迈向成功的人生。

我们深深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山,能以之为基础的人才能成为群山第一峰。我们正在努力,我们必将证明“山高人为峰”奇迹;我们正在开拓,我们必将展现“海尽天是岸”的境界。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中华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