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8-03-03王丽杰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动植物学时检疫

王丽杰

(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王丽杰

(锦州医科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本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锦州医科大学教学改革实践,从多方面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创新是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民族进步的保证,只有不断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为社会输送大量有用的人才。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新时期需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根据时代的变化培养创新人才,真正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尤其需要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优化课程体系,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高等教育的载体是课程,因此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需要进行课程创新[1]。根据笔者多年执教经验,实现课程创新需要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3方面展开,并且要保证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有效变革等。

1 普通医学院校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现状

1.1 理论教学

近几年,医学院校对食品类课程进行了调整,导致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学时缩减。如我校之前该课程有72学时,包括理论教学52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调整后压缩为4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内容较多,包括动物检验检疫和植物检验检疫两部分,而动物检验检疫和植物检验检疫方法存在差异,缺乏关联性。在这一背景下,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并没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没有预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发现并思考问题,因此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2 实验教学

实验是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的重点,但其教学存在非常多的缺陷。其一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由实验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与步骤,随后让学生分组操作。从整体角度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观摩,并没有深入思考与分析,所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有所欠缺。其二是医学院校食品类课程进行了调整,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时减少,尤其是实验课时大幅度减少,学生无法进行综合性实验。其三则是大多数实验课缺乏有效评价机制,无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

因此,无论从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来分析,现阶段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非常多,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究,真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以及创新能力。

2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2.1 课程建设目标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只有实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体系的完善等,才能真正将这门课程打造为精品课程。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对动物防疫、植物防疫以及各项技术有所了解,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各类疾病的传播,真正为动植物检验奠定基础。

2.2 优化理论教学内容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课程主要内容为动植物检疫方法以及各项处理手段,主要目的是通过实践实现对学生的指导,所以从属性上分析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在新时期高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创新人才。此外,要对理论教学内容加以优化,突出教学重点。如在“检疫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章节,一共介绍了25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但是由于学时有限,只重点讲解炭疽、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猪瘟、猪丹毒、旋毛虫病、猪囊尾蚴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禽流感等,对于其他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则不讲或要求学生自学。动植物检验检疫学学科发展速度较快,需要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积极吸纳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必要时还需将社会热点与课程相结合,方便学生思考讨论。在教学中,我们设置了肉制品检验检疫技术、乳制品检验检疫技术、蛋制品检验检疫技术、有害生物检验检疫技术4个专题供学生讨论,引发其对动物产品和植物有害生物检疫的重视,自觉遵守动植物检验检疫规章制度。

2.3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主要采取满堂灌方式,无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也不能为学生预留时间进行自主探究与分析。基于此,采用案例式、问题式以及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3]。结合典型案例,如炭疽、口蹄疫、禽流感等,讨论当下热点话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我校在动植物检验检疫理论教学中增加了8学时的问题式教学及翻转课堂教学,分别在“检疫性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和“检疫处理”两章中实施。只有将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才能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习积极性,推动创新能力培养。

2.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所以要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索实验原理,并积极进行实验设计,以此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可从优化实验开设项目、创新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实验课程考核3方面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创新型实验项目可以使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并针对性地设计研究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具体实验,提高创新能力及实验基本技能[4,5]。将实验考核方式分为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分析3部分,注重总结能力和分析能力考核。同时,构建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5 创新评价体系和制度

构建切实有效的教学体系离不开教学评价,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摒弃传统以考代评的评价模式,保证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以及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指标多样化主要是指将考勤(5%)、小测验(5%)、期中成绩(20%)、实验成绩(10%)和期末考试成绩(60%)相结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则指评价包括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情况、教师之间相互评价、督导评价。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评价过程具有动态性,教师需要严格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6]。我校采取教考分离制度,可以提高考试公平性,并且实现了对教师的制约。

3 结语

动植物检验检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在新时期需要不断创新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完善教学体系,不仅使学生理论知识更扎实,而且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最终取到较好的效果。

[1]王丽杰,于洋,吴汉东.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实验基地建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5):15-16.

[2]王爱梅,曲巍,王琴.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9):5-7.

[3]唐峰,孙莉,唐雨顺,等.《动植物检验检疫学》理论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7(13):1968-1969.

[4]张丽娟,鄢雯,古同男.基于创新实践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5):34-35.

[5]郑钰莹,王辉,李友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164-165.

[6]崔洪雨.关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形成性考核改革的探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1):24-26.

G423.07

A

1671-1246(2018)01-0138-02

注:本文系锦州医科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一般项目(YA2017044);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高教研究重点课题(GHZD160008)

猜你喜欢

动植物学时检疫
动植物新视界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动植物为何能够预测天气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