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村小里,来过一位江南先生

2018-03-02马玉梅

莫愁 2018年6期
关键词:日记本日记教室

☺马玉梅

我童年那段最无忧的时光,是在家边的一所乡村小学里度过的。我父亲的小学生活也是在那里度过的。父亲常常对我们兄妹说起他小学时代的几位老师。父亲说,他们大都来自南方都市,是解放后响应国家政策来苏北支教的年轻先生,对教育充满热情,对学生非常负责。他们生活在孩子们中间,即便不对孩子们授课,仅仅是言谈举止已经足以成为一种极好的教育了。

我在那所小学读书的时候,仍旧有南方来的先生教过我的课。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教授我语文课的就是一位来自江南的老师,我们都叫他徐老师。徐老师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个子不高,大约四十几岁,样子很平凡,人端正而温和。中山装有些旧,也不太合体,但洗得很干净,领口的风纪扣总是很认真地扣着。他的普通话里有浓重的乡音,也许是为了把普通话讲得更标准一些吧,他的语速有些缓慢。每次听他讲课,都有一种莫名的隐隐的感伤,那声音让一个幼小的孩子觉得回家的路很远很远,仿佛走一辈子也望不见母亲的炊烟。

那个学期,他带着我们开始学习作文。第二年开春,他布置我们写观察日记,下了课我们都围住他问:“老师,我们观察什么呀?”的确,在那个贫穷的年代,习惯了劈柴、烧火、挑猪菜的三年级的乡村孩子,对于“观察”这样一种缓慢、安静、细致、专注,甚至带有一些浪漫情调的行为,觉得陌生又新鲜。他笑了,看着我们想了想说:“种盆花吧,或者草。”听了他的建议,孩子们很兴奋,纷纷回家去种花种草。

我回到家里,母亲帮我找了一个旧瓦盆,放上松软的泥土,埋下了两粒蔻丹的种子。于是,接下来的日子,我最大的快乐就是放学之后,静静地蹲在那个旧瓦盆前,看那两粒种子如何破土,出芽,展叶,抽枝,鼓蕾,开花……每天晚上坐在昏黄的灯下,工工整整地写下“某月某日”,用简单稚嫩的语言,细致地、一集一集地、饶有兴味地,为这平凡而旺盛的生命编织清新透明的“连续剧”。我的日记本上留下了很多圈圈连成的红色标记,还有老师热情鼓励的批语。我每天把日记本藏在书包里,心里那样快乐和满足。

我越来越喜欢去上学。那时教室很简陋,土墙草屋,讲台、课桌和凳子都是用黄土混进稻壳或者麦秸砌成的。自从徐老师教我课,连这样低矮昏暗的教室也慢慢变得亮堂起来,进了教室便觉得沁满心脾的都是清新的泥土的芳香,这简陋的教室成了孩子的快乐天堂。

有一天,老师通知让家长晚上都来开家长会。低矮的讲台上点了一盏汽灯,稀薄的灯光从狭小的窗子里弱弱地漫出来。我和几个孩子偷偷趴在窗外看着里面的老师和家长们。家长会的后半段,忽然听见老师说到我的名字,我心里一震。只见徐老师翻开我的日记本,举在手里,一页一页地读给家长们听。教室里安静极了,我看见母亲羞赧而又自豪的笑容。我觉得心里仿佛一下子也点亮了一盏小汽灯,迅速转过身,紧紧贴在土墙上,用心捕捉着老师读日记的声音,身体慢慢地滑下去,滑下去……坐在了窗下温暖的土地上……

那夜的月光几乎照亮了一个穷女孩整个贫苦的童年。我写日记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文字,点滴记录着我美好而丰富的人生。我对爱人、儿子和我的学生们一再地忆起那个水洗一样的夜晚,说起童年里关于日记的故事,告诉他们,一位好老师对于一个学生成长的重大影响,一个好习惯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大意义。

每每回望童年,那所乡村小学就像一座遥远而美丽的天堂,温暖着我的心灵,因为,那里曾经来过一位江南先生。

猜你喜欢

日记本日记教室
不要在教室打闹
独一无二的日记本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成长日记
我的日记本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小侦探南柯之三 两本日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