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见欢

2018-03-01李煜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后主西楼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李煜的这首《相见欢》,咏的是离别愁,所表现的则是他离乡去国、幽囚生活的愁苦滋味。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独上”并且还是“无言”。“独上”,自然是无人共语;“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况且说又何用?由词人“无言”“独上”的凝重神情和沉重步履,已可见其孤独、哀愁之甚,更何况所登为偏隅之“西楼”。仅六字,已摄尽凄婉之神。

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一弯残月映照着他孑然一身,也象征着缺憾的人生。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的,究竟是“梧桐”还是人;被“锁”的,到底是“清秋”还是人,已无需、也无法分辨——情与景已妙合无痕了。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六朝民歌中常用“丝”谐音“思念”的“思”,此词也是用丝缕譬之愁思。“剪不断,理还乱”,仿佛离愁就像一团乱丝,不断地、紧紧地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比之单纯从谐音取义,无论在形象还是在内涵上,都更进了一层。但更见词人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味觉写感觉,表现的是愁之味,卻是根植于心之感,无法驱散,历久弥新,令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然而,这种滋味,别人未曾尝,只有自家领略。后主强调“别是”,就是说它极不同于一般,其为酸咸,抑或苦辣?其为烦恼,抑或悔恨?似都有那么一点,可又似乎都不是,感触至深,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只好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亲身所尝,尚且说不出,则他人岂可道哉?后主这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

我国古典诗词,大多前半写景、叙事,后半抒情、议论,前者为后者作了铺垫和熏染。本词也如此,上阕主体人物登场后,即随将视角变换来写景,为下阕抒情打下浓重的底色。“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梧桐”“深院”来写所处的凄凉环境。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勾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满院清秋、桐荫深锁。置身在这样寂寞的深院中,凄寒孤寂,竟何以堪!凄凉的景物中,他选取了梧桐来蕴含自己的深深愁、绵绵恨。

梧桐,一如梅花柳条、杜鹃鹧鸪,从来就是历代文人雅士吟咏的物象。古代诗歌中,不少物象的象征义是约定俗成的,如梅花是高洁的象征,杜鹃是悲哀的象征,而梧桐大多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以梧桐描写的大多是愁情,而且大多与黄昏、清秋、淡月、疏雨联系在一起。后主写景,实际就是写他的纯情感受。因情移景,亦因景生情,情和景融于一处,极其自然。语言朴素得几如日常口语,“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犹如脱口说出一般,没有一丝刻意追求的痕迹。他所凭借的,不是粉饰,也不以扭捏为态,不以雕琢为工;所凭的只是强烈而率真的性情。这自是出于李煜卓越的艺术才能,更是由于他真切的感情。

猜你喜欢

后主西楼李煜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我们家的小“坑货”
灵犀
咏菊怀李清照
误做皇帝的李煜
武侯祠
秋雨
乐不思蜀
南唐遗梦
修篱种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