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妙笔生花

2018-02-27陈雪莹

江西教育C 2018年12期
关键词:理学师生阅读教学

陈雪莹

“问题”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能够引领课堂教学层层递进、由整体把握文意到深入探索文本的核心内容,更在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共同探讨的开放式课堂的形成,师生共同整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从古至今,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之趣都是在学、思、问中源远流长。

一、学会“提问”,让阅读期待真正发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对文本有自己的见解和疑惑,从而期待教师的解答,找到与同伴交流的契机。课前的“提问”,最初就是从孩子一个个的期待开始的,或许很稚嫩,或许浅显易懂,但是孩子们的头脑风暴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学会“提问”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好的习惯。叶圣陶说: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以“问题”开始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期待,同时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创造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

二、学会“理问题”,让理学课堂迸发“生命”的活力

要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应利用文本、语言、设备、活动等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语文课堂的教学是应该开放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悟人物的内心,抒发内心的情感。如:笔者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篇叙事性的散文时,整理了学生的“提问”——“你最想在这个园子里自由地做些什么?”每位孩子都能大胆想象,讨论交流的气氛十分热烈,快乐细胞瞬间溢出。看到了孩子们充满期待的眼神,笔者抓住了文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空间,焕发了他们的思维。

“理问题”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交流的桥梁,教学的过程就是提问的推进过程,教师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在真实的问题下,适时地进行引导,一步步推进问题的深度。阅读教学问题的整理和提出,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艺术,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三、凝练“主问题”,让理学课堂充满创造性

教师凝练学生问题中的“主问题”,无处不体现着教学艺术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通过师生的紧密合作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创造性活动。

(一)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慢进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一节阅读课的“主问题”设计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衍生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习效果达成的衡量维度。我们需要考虑教学目标设计中重要的组织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学习什么是重要的;教师如何设计教学让学生有效率地学习。

(二)关注学生“问题”的生成性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他們会在积极主动地思维中有所感悟和体会,教师要及时从学生的生成性问题中抓住与教学“主问题”不谋而合的地方,进行拓展和延伸。教师在关注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要通过学生的生成性问题,进行师生、生生互动,在交流合作、质疑解决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得理学课堂生动又有趣。

(三)关注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性

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的艺术性,体现了教师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学科的专业素养。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样的教学技术应是师生双方参与的创造性教学,以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为直接目标。通过教师对教学技能技巧的综合性运用而展现出来。所以,“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适当的时机推动教学和营造师生、生生交流辩论的气氛。

教师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学生有效的“提问”进行教学,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整体的同时,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中“理问题”,使得语文阅读教学走向立意深远的“问学”之路,它同时也是深层次课堂教学的引爆点、牵引机,在教学中迸发生命的活力和智慧。它是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让阅读教学有趣又有序,让理学课堂妙笔生花。

猜你喜欢

理学师生阅读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理学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