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讨论

2018-02-27吴正东

江西教育C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批判性新课程交流

吴正东

讨论法历史悠久,它是能够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突出学生个体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讨论中,学生的想法得以展示,这对于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学会倾听和比较,这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优势,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尤其注重讨论法的运用,将学生的合作学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的课堂讨论仍然流于形式,不少学生在讨论中依然是“观众”,是“看客”,这样的讨论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合作交流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来谈谈如何提升讨论的质量,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刨根问底,寻找讨论低效的原因

尽管讨论法在如今的课堂上应用广泛,但是能够推动学生学习的合作交流并不多,对此,笔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对讨论法的认识不足

虽然讨论法在我们的课堂中已经是“家常菜”了,但是很多教师对于讨论法的认识却不够完善。比如说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许多教师只是习惯性地安排一些问题供学生交流讨论,而他们期望的目标就是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他们预设的答案,这样既体现了合作交流,又让课堂在教师的掌握之中,不至于“节外生枝”。出于这样的考虑,学生在讨论中无法提出出乎意料的问题,这样的讨论必然是流于形式的。

其实学生是聪明的,他们善于从教师的态度、表情、动作等揣摩教师的意图。在教师传达出满意的态度之后,学生对于讨论也不会有太多的追求,他们会配合教师,在师生间达成默契,这样讨论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展现不同想法,这也是讨论无法深入的因素之一。

(二)教师对学生讨论的指导不够

问题出现之后,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来展开讨论,但是因为教师对讨论法的认识不足,有些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交流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很多学生其实没有足够的讨论经验,或者说根本不会讨论,在有限的交流时间内,有的学生重复别人的想法,有的学生只顧着说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去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讨论是低效的。因为讨论应该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要在理解别人想法的基础上做出判断,表示赞同或者反对,然后抓住关键来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讨论才有针对性,当学生都能这样做,讨论才走上正轨。在巡视学生交流过程的时候,教师需要深入到学生的小组中去,去关注他们的讨论,不仅仅是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要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如何记录,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教师在讨论中的组织不畅

在运用讨论法教学的时候,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提供的时间不足,其实学生的交流需要时间,面对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学生都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出现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他们需要时间来理解别人的观点,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的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推动认识的深化。另外在组织交流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说交流的过程,说出现不同想法时小组内是怎样处理的,最终交流的结果是怎样的……这些都能提升交流质量,教会学生如何去参与讨论。

二、有的放矢,制定推动交流的策略

建立在以上的分析基础上,我们有必要正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重新认识它,并想方设法改变一些表面的做法,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以推动课堂讨论高效进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正视讨论法,给学生传递出正面的信号

讨论确实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入的引子,在教学中我们要正视讨论法,给学生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无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怎样别出心裁的想法,教师都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并对学生想法中的合理之处表示赞许,这样学生也能够清晰地感知到教师的态度,放松地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二)加强针对性,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讨论中学生应该是有主见、有立场的,不能人云亦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来展开思考,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讨论才能深入。

在学生的课堂讨论中,其实还有不少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比如说确定小组人员,留给学生多少讨论时间,包括讨论时的座位应该如何安排,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等。只有教者和学生都能正确认识到讨论法的作用,以端正的态度来对待课堂讨论,我们的合作交流才能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也将因此受益,课堂亦将因为高质量的讨论而饱满、充实。

猜你喜欢

批判性新课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