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要勇于应对产业智能化发展

2018-02-27张黎宁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职业院校核心

张黎宁

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猛烈地冲击着职业院校现存的教学体系。面向未来,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新趋势下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是时代要求职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重大课题。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就业,还应该把培养受教育者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应变能力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职业院校应以问题为导向,重新审视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师资结构等资源供给要素,不断改革或重构教学体系。

不必讳言,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相当一部分生源的文化基础和学习技能相对较弱,有不少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阅读理解和数学计算能力都不具备,持续学习和发展能力表现堪忧。受就业指标的单一导向影响,不少职业院校教学的重心基本落在单一职业技能的重复训练上,甚至有的院校功利追求至上,围绕着各级技能竞赛内容进行教学或只面向少数“参赛尖子生”组织技能专训,造成许多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基本学习力欠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其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融通、转型发展能力受限。总之,学生基礎学习能力薄弱,难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是知识与技术含量极高的产业和业态,对从业者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技术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核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人工智能不断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人的发展最终必定取决于核心能力。如果不顾高新科技和智能化发展的现实,依旧坚持原有的教学体系和模式,使学生盲目地学习一些有限的传统专业经验性知识和技能,是难以应对未来的。

紧随新科技和智能技术的发展是职业院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一要以不变应万变,在专业理论和技能教学中,注重科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的教学和实践的综合训练,甚至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群体进行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补偿性”教学,以作为教学深层变革的基本内容。在建立和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方面倾注力量,着力提升学生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新技术、新职业的能力及其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使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人机对话”的时代依靠核心学习能力走得稳健、走得更远。二要把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知识及其应用视为基础性、通识性的知识与技能,纳入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和管理评价体系建设之中。在各专业应用技术与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加强人工智能基本原理和数字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技能等的普及和渗透,使其成为职业院校各专业毕业生必备核心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要培养学生面向“人机对话”和“人机共处”社会的素养与能力。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适应智能化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创意、创新、创业本领,为未来生存发展奠定坚实的认知和应变迁移能力基础。

(作者单位:厦门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职业院校核心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
怎样建造你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