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金海 平凡医者仁心路

2018-02-27撰文刘锦鑫

中国新时代 2018年1期
关键词:金海行医养老

撰文>>>本刊记者 刘锦鑫

有这样一群人,奔波于乡间,离开东家又赶赴西家,来去匆匆,乡亲们的安危时刻装在心内。风里来雨里去,不论天明天黑,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他们有着一个质朴的称谓——乡村医生。

北京金海中医医院王金海医生就是他们中的普通一员,然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先进医务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文明北京新市民”等称号又彰显着他的不平凡。从乡村医生破格提为副主任医师,王金海用他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表达着“大医精诚”的中医情怀,诠释着医者仁心的乡村医生之路。

父教师承漫漫行医路

王金海行医可以说是家族一脉传承,他的曾祖父是清代御医,老父亲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批乡村医生,直到现在70多岁的老父亲依然扎根基层,还在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在王金海的记忆里,他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就算是晚上也经常会被患者叫走。“常常我一觉醒来,刚还在身边的父亲就已外出出诊了。那时他出门总会背着个药箱子,我就骑在父亲的肩膀上,去乡间为乡亲们看病。”受父亲的熏陶,王金海从小就对乡村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时常随着父亲行医,让他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治病的不易,因此他便树立了学医的志向,产生了成为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朴素愿望,想继承父业,把父亲行医的理念、技术延续下去,为村里的父老乡亲服务。

然而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他学业结束后就外出打工,没能延续他从医的理想。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打工期间,他一边工作一边苦读中医方面的书籍,也就是打工的这段经历让王金海认识到从医才是自己一生的理想,成为一名医生才是自己从事一生的职业。

因此他克服种种困难,开始向知名乡村医生孙建明学习医术。学徒3年,孙建明老师手把手地教王金海如何认药、诊脉,如何辨证论治、开方。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更重要的,是在老师忘我的大爱精神带动下,王金海不但掌握了对农村常见病的诊断和治疗,更懂得了作为一名医生,要“永远把患者摆在第一位”的道理。

从此他严格要求自己,悉心照料每位患者,日夜守护在患者身边,照顾患者的生活起居,给患者进行针灸、按摩等治疗。为了防止患者噎食,他亲自喂饭;为了防止患者长期卧床起褥疮,他为患者拍背翻身按摩;为了防止因大便不通,造成再次脑出血,他亲自帮患者灌肠通便。王金海在治疗脑血管病方面越来越得心应手,渐渐地也小有名气了。

也正是得益于这段时间的积累,凭借学到的技能准确救治了他的第一位患者,也为他开启了自己的漫漫行医路。那日他到张坊村办事,其间有位村民突发急病,有村民知道王金海在家乡行医,就请他过去看看,他立即跟着来人跑到患者家中。王金海迅速给患者诊脉检查,结果发现患的是脑中风,若不及时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很可能会瘫痪在床。王金海马上给患者配了药,看着他喝下。从那天起,王金海就干脆住在张坊村,每天照看这位患者。经过不断地调整治疗,该患者两个月后能下地干农活了。患者的家属感谢王医生,张坊村的村民称赞王医生,一时间在村里传为佳话。后来村委会出面,让王金海承担张坊村村卫生室的工作,他欣然接过了这个担子。从此,王金海正式踏上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村医之路,也没离开过张坊村。

而在王金海的行医经历中,除了孙建明医生还有一位恩师对他影响很大,就是宣武医院胡杰教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宣武医院中医科胡杰主任,拜师成功。作为博士生导师,中医领域的专家,胡杰教授却没有一点架子,不仅对患者和蔼可亲,对年轻一代医生更是关爱有加。在与王金海的最初接触中,她敏感地看出,这是一个有责任心、肯钻研肯吃苦的年轻人,而且他视中医为己任,视患者为亲人,是个可塑之才。于是,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晌午,王金海正在自己的诊所给患者看病,胡杰教授走了进来,王金海顿时惊呆了,这不是胡老师吗?他怎么也想不到,北京城里大医院的名医居然会亲自跑到房山,跑到张坊村他的小诊所来。他和他爱人百感交集地拉着胡老师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看着王金海两口子的实诚劲儿,胡杰笑笑说:“金海呀,我是看出来了,你喜欢中医这份事业,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做人就应该有这份爱心,作为医生更应该有这份爱心。”让他震惊的是,胡杰教授决定今后带他学中医。“从现在开始,我每周来两天”。王金海简直不敢相信瞬间发生的这一切,满屋子患者也惊呆了:城里大医院的教授,以后每周都到咱张坊村诊所来?能有这等好事?这好事还就是真的。从那以后,胡杰教授像带自己的博士生学生一样,每周都来带着王金海为患者诊病看病。从那以后,已经70岁的胡老,不管刮风下雨,每周必到,从没有间断过。她完全是利用自己的空闲,无偿地到100公里外的张坊,为农村培养中医人才,吃农家饭,住普通房,为把王金海培养成农民需要的优秀中医忘我地忙碌。 如今,胡杰老师已经义务在王金海的卫生室传帮带了十几个年头,没要过一分钱的报酬,她唯愿王金海能撑起为一方农民解除病痛的重担。

“两位老师虽然工作的岗位不同,但他们的行医理念是一样的,就如习总书记所说的一样,‘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们两位不是这样说的,却是这样做的。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医疗服务,只要对老百姓健康有好处的我们就去做。”王金海说道。

经过父亲的身教,两位老师的指导,凭借中医中药在治疗农村常见病中的独特优势,王金海在治疗农村常见病方面越来越有心得。近30年过去了,王金海通过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服务,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

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10多年前,张坊镇张村的周某找到王金海看病,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周某的老伴告诉王金海,周某晕车,坐摩托车都晕,坐车常有呕吐症状,来看一次病,十几公里的路,需要休息一周才能缓过来,所以一般有病他都会忍着、扛着。王金海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为了方便周景荣看病,他都会定期上门出诊,这一去就是10多年,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了。像周某这样的患者很多,王金海都耳熟能详。

一天,王金海像往常一样驱车10公里,来到张坊镇南白岱村耿大娘家。刚进门,坐在轮椅上的耿大娘就微笑着向他招呼,“王医生,今天又来给我瞧病啦。”

“耿大娘,我今天就是来看看您的中风病怎么样了。这几天,您老身体可好?”王金海笑呵呵地说,拉起她的手把脉。耿大娘当年82岁,她说王金海是她的救命恩人,“自从我的中风病犯了以后,只能坐在轮椅上,生活很多时候不能自理。他每次都是上门给我瞧病,随叫随到,对此我十分感谢。”

出门诊时,王金海会把自己的名片放在桌子上,方便患者联系。他也会用心记录很多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的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利用去村里巡诊的时间上门回访,为的就是让治疗更有效。

“王大夫,您学习白求恩,服务到了家。”在王金海的手机里,至今还保留着一则来自患者的短信。原来,这位家在河北涿州的老太太,是去年一天中午专程来找王金海看病的。老太太等待取药时,卫生室突然停电了,自动煎药机无法工作。王金海诚心道歉后让患者把地址留下,答应第二天把药送去。

一诺千金。卫生室夜里来电了,王金海立即安排人员加班煎药,第二天一大早,亲自驾车把煎好的药送到了患者家中,并叮嘱患者服药时间、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老太太感到很过意不去,特意发来这个短信表示感谢。

免费出诊只是王金海多种免费服务中的一项。20多年来,他还实行免费挂号、免费咨询、针灸康复费减半等,对困难家庭减免医药费,在生活上给予支持。王金海每年出诊用车两万公里,不算过桥费、过路费等费用,光汽油钱就要1.5万元;针灸、康复、咨询、治疗、挂号、按摩等,20年算下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王金海却说,“要想赚钱,就别想当医生。当医生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百姓需要的就是我们要做的。”这是王金海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近30年的行医准则。

“巧手医百病,善心暖万家”,这幅锦旗是房山区大石窝镇下滩村尹家三兄弟送的。提起这件事,王金海回忆说,那是2003年的一天,尹家兄弟的母亲因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在别的医院做CT,并住了几天院,花了近5000元。他们因家庭贫困住不起了,转到王金海的村卫生室。经过半个月诊疗后,患者已能迈开步了,到出院只花了1000多元。三兄弟感激不尽,特意送来了这面锦旗。

“我从小都生长在农村,深知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在给老百姓看病的时候,王金海尽可能做到低收费,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还经常进行中医治未病宣传,教育引导老百姓健康智慧生活,不得病、少得病。

好医还得好药撑,为了能让乡亲们吃上放心药,王金海先后在河北唐县等地种植黄芩、黄芪、桔梗等中药材。需要炮制的中草药,除与饮片加工厂家合作外,还提供原生药,委托药厂加工。加工严格按照古法炮制,一点不含糊。金海中医医院通过审批成为了北京市医药管理局认可的“自植、自采、自用”的医疗机构之一。

王金海总是想方设法为群众减轻医药负担。他利用房山区丰富的中药资源,上山采集如柴胡、远志、黄芩、穿山龙、益母草等野生药材,随后对这些中药进行加工,做到无硫、无毒、无害,降低药品成本;在为患者开药的时候,他们坚持使用拆零药品,并老药新用,用中成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利用民间单方、验方,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对针灸和按摩,他全部免费,在治疗中,他坚持能针灸和按摩就不用药的原则。对经济困难的患者,他仅收取必要的药费,甚至全免。他购买自动煎中药包装机,免费代煎中药。对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上门服务,主动把煎好的中药送到患者家中,他的足迹遍布张坊镇村村户户,每年的门诊量达到3万余人次,收到百余面锦旗,为老百姓节省80多万元。

王金海说,“无德不行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绝不辜负党的辛勤培养和农民的信任,在农村做好本职工作,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让老有所依不是梦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时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老龄化的水平更是高于城镇,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的农村老年人“留守”“空巢”问题,农村养老变得棘手。正是看到这个百姓急需解决的问题,王金海创办的中医养老机构让张坊镇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王金海认为,养老首先是预防,开展“治未病”。他入户对每位村民的健康状况进行筛查,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进行归类,为每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回访。不仅如此,他还对每位老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风险评估,调查老人需要哪些服务并把这些服务进行细分,如老人的供暖需要协调政府帮助落实、医疗卫生部门帮助落实,日常必需品的购买村委会和志愿者共同落实等等,切实让政府、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志愿者和社会人士共同承担起农村的养老之责。

其次,作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主力军,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为养老机构的管理者,王金海对于养老院的每一名员工都严格要求,从细节入手,呵护每一位老人。每天一早从养老院院长、大夫、护士再到护工集体查房,根据老人每天情况,调整每天用药方案。定期培训护理医护人员,让护理人员知晓医学常识,了解突发症状处理,为第一时间能通知到大夫、护士开辟绿色通道,争取抢救时间。

此外,现阶段居家养老依然占比为绝大部分,王金海为此费尽了脑筋。很多老人老两口在家,孩子们出去打工,药吃完了没有人去买,他们就挨家挨户送药上门;有的村连医务室都没建立,他就主动联系村委会定期上门出诊探访老人情况,传授村委会工作人员居家养老的常识……

将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用中医药理念引导百姓强化健康观念,是这位乡村医生正在做的平凡而伟大事业。王金海相信,有政府支持和群众支持,加上养老机构的努力,未来农村养老问题,百姓不会再为此发愁。

“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王金海一直深深牢记的师训。经过近30年的奋斗,取得现在的成绩他十分欣慰,他感谢乡亲们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与配合,更感谢各级政府对自己30年工作的支持与认可。但他不想就此满足,只想在基层脚踏实地地默默工作,实现自己朴实的中医梦:做好基层中医药工作,传承中医药事业,让村民们不得病、少得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每一位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猜你喜欢

金海行医养老
郑金海:金声玉振传四海
青岛金海种苗有限公司
故纸情怀
金海
养生不是养老
“板鸭”行医记(一)——中医在西班牙行医的特点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外国人来华行医不应免试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