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李能果

2018-02-26高仁慧何鑫

新课程·下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公平性可持续发展

高仁慧 何鑫

摘 要:谈到生命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生命,但我们却忽略了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的其他生命——其他生物。我们和其他生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我们是平等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剥夺了其他生物发展的权利,破坏植被,杀戮动物,地球上的植被、动物数量在减少,甚至有些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如果任其发展,最后地球上只是孤零零的人类,那时人类也就消失了吧。

关键词:生命;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公平性;权利

谈到生命我们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的生命,但我们却忽略了和我们同在一个星球的其他生命——其他生物。我们和其他生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我们是平等的。可事实却不是这样,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剥夺了其他生物发展的权利,破坏植被,杀戮动物,地球上的植被、动物数量在减少,甚至有些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如果任其发展,最后地球上只是孤零零的人类,我想那时人类也就消失了吧。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教育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地理教学应当担负起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任务,为培养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人才作贡献。

高中地理教材是环境教育的基础和载体,地理教学目标关于情感态度、思想观点、行为参与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多是关于环境教育的。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把课堂教学目标和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地理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针对学生各个阶段掌握到的知识,选择好地理教材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完成环境教育目标。

渗透的环境教育对于高中地理教师来说,是课程安排的要求,而不是对于课程的拓展。因为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涉及环境保护。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应该充分展现现代化教育理念,表现出地理学科的发展,从而形成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课程。同时我们需要关注的一点在于环境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属于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了解环境保护的各种知识,从而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因此,我们认为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有着相似之处,并且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极有可能成长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

地理学科和环境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点,并且在许多方面相互交叉。在我们高中地理课程的目标设计中,有对总体目标的设定,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并且拥有基本的地理技能,培养特定的地理思维,要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及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念等。这一教学目标不仅仅说明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可行之处。

我们地处西北,说到西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荒凉、贫瘠、没有生机。的确,西北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原因,降水少、土壤贫瘠、植被少、生态环境脆弱。该区域经济落后,人口素質整体不高,这会直接影响到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想提高人口素质,就要发展教育,教育的实施者就是老师。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把生态环境保护渗透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说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也正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地理教师责任更重大,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就是要改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内涵,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发展。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我们要发展,子孙后代也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有三个: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其中的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如果生态系统被破坏殆尽了,我们拿什么发展,更谈不上其他的了。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共同性、公平性、持续性。前面我们谈到的人类发展不能剥夺其他物种在地球上发展的权利,讲的就是公平性原则。自然界的一花、一叶、一草、一物都有它发展的权利和空间,人类没有理由伤害它们。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渗透进来,把生命教育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尊重他人、爱护他人,更要珍惜自然界的一切,慢慢把这种习惯生化为敬畏生命。让我们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有生命、有灵动。

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学校应重视环境教育,而环境教育也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地理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学科,直接与环境教育相关,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环境教育功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公民。

在地理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相关理念融入课堂是必要的,是有优势的,而且要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环境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真正能够重视环境保护,养成良好的环境公德和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地理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冯晓林.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保护公平性可持续发展
一种提高TCP与UDP数据流公平性的拥塞控制机制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护
公平性问题例谈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