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2018-02-26汤国满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0期
关键词:渗透德育英语教学

汤国满

摘要: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积极挖掘和利用教材中向上的学习资源,充分利用教师的个人良好素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加强环保意识的思想教育,树立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的教育。

关键词:德育;英语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0-0032

德育,古人谓之“礼”是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灵魂的教育活动,故将其列为“六艺”之首。英语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学大纲中指出教学中应该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既要注意遵循语言教学的规律,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的交际和阅读能力;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中。北师大版高中教材的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内容涉及到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能源与交通、行为规范、妇女权利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我们英语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

一、为何要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

1. 英语是明理载道的工具,具有思想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无论思想或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不包含任何思想内容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不存在的。无论什么语言单位或言语方式,都不例外。所以,思想性是英语学科的固有属性,它蕴含在英语教材里,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文以载道”概括了英语学科人文性的特征。

2. 英语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情意性

英语的内容不单指思想观点,而且包含感情意向。英语人文性的又一表征在于它的感情性和意向性。“文章不是无情物”英语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诸如喜、怒、哀、乐、爱、恶、友谊感、正义心、爱国情、事业心、理智感等。它涉及了众多的体裁,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情感教育的素材。这些情感灌注在语流中,消融在思想里,使教学者通其情,达其理。因此,英语课在传递知识、训练能力、思想时,应情注其中,意蕴其内,完成培养和发展学生情意的独特使命,发挥其“移情炼意”的功能。

3. 英语是承前启后的工具,具有时代性

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覆盖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选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反映了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如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以及对友谊、科学、文化、法制、宗教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又有年轻人喜爱的摇滚乐、美国乡村音乐等;有中外影视名人及作品、事及明星等的介绍;有激发想象力的科幻作品;有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异同;还有吉尼斯纪录、文学艺术、新闻媒体、发明创造、幽默故事;还有如何交友、如何保健、文体娱乐等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紧跟时代的步伐。

4. 英语是交流互动的工具,具有跨学科性

在英语素材的选择上,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如科技成就、现代农业、航空航天事业、生态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克隆技术、現代音乐与影视、宗教与文化、风俗与习惯、道德与法制等。还有历史与地理、考古学、卫生保健、急救和治疗传染病等;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与作家的介绍等;广泛的选材不仅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反映国外高科技的发展,还体现中国在各个领域中取得的成就。既有关于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有对中国美好河山、丰富人文景观的介绍。借助英语这个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互相借鉴建立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

5. 英语是审美创美的工具,具有美感性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也涵盖了丰富的审美要素——外型美和内质美,诸如语言的音韵美、文字的精炼美、词句的含蓄美、段落的匀称美、层次的节奏美、篇章的完整美;人物的心灵美、题材的实在美、思想的哲理美、道德的崇高美等。高中英语课本中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含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形态。学生在如此美的熏陶下,通过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双方都深切的懂得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以至于学会创造美。英语学科应通过对语感和文感的磨炼,实现“美感”的沉淀,发挥其“美化人”的功能。

二、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德育

1. 用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影响学生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强调的是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即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亲其师,信其道”。苏联教育家加里宁也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英语教师为了能给学生的道德以良好的影响,应当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力求拥有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学生的楷模。此外,英语教师还要具备牢固的专业思想。孔子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试想,一个英语教师如果不热爱英语教育事业,那么他不可能做到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而不倦”,只有对教师职业有满腔的热情、正确的认识,才能树立坚定的专业思想。

2. 用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材中有大量的文章,其中有很多构思巧妙,知识性、思想性强的优秀作品。不少课文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而且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一个话题,它更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更是一种意识、一种理念、一种生活方式,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更是要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如:“the Sea ”讲到了地球上严重缺水,土壤正日渐沙漠化,空气和水正遭到严重的污染,由于人类只顾眼前利益,捕杀一些珍奇动物,于是某些动物也濒临绝迹,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的破坏。在课件中呈现环境污染的图片,像白色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缺水等。最后笔者打出了一条公益广告语“人类的最后一滴水便是自己的眼泪。”让学生对保护环境有种紧迫感,又让学生分别讨论两个问题:a.What can we do,as a student,to protect the earth now?b.Suppose you are a teacher,a lawyer,a mayor,aworker,a manager,and so on.What will you do 20 yearslater as the master of the 21 century?endprint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受到了美的陶冶。

3. 留心抓住讲解练习这个环节

英语练习中单选题和阅读理解训练占很大部分。如果在讲解时,教师能对于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例句和文章适时地发表一些看法,对学生进行适当地提醒,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形式。如这样一道选择题:

How long does your mother usually spend on a big dinner?

A. to prepare B. to prepare for

C. preparing for D. preparing

在得出正确答案后,可以問学生Have you ever noticed how long your mother spends preparing dinner for you?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I dont know.WhenMum is preparing dinner, I am usuallywatchingTV.于是笔者接着说:Im sorry to hear that.But I think you are old enough to share housework with your mother.While she is busy doing the housework, you can help her. Its' also a good time to tell her something in the school It will be a great comfort to your mother.Have a try from now on,and I think the effect will be great.笔者认为,这样的“题外话”也许只占用了一两分钟,但只要学生试着去做,就是成功。以后若遇到类试的话题,教师可以再提,通过不断的提醒,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素质。

总之,课堂是德育教学的主战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这是最普遍的一条德育渠道。教师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方针,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懂得做人的道理。英语学科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科学人生观教学,把教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在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学科特点,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襄安中学 238300)endprint

猜你喜欢

渗透德育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