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创意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8-02-26孟茜宏

现代教育管理 2018年6期
关键词:动漫数字专业

孟茜宏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59)

数字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注重文化的经济化和产业的创意化,更关注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和渗透,以实现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信息化。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的重要输出基地,应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师队伍不完善

1.数字创意产业相关学科教师构成不合理

合理的教师队伍需要学科领头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三个层次组成。学科领头人要具备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来建设好一个学科,同时要具备较高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优秀青年教师应为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想法,通过不断的教学锻炼、交流学习,提升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来说,数字创意产业相关学科起步晚、发展还不成熟,教师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力,他们在理论深度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有不足。以动漫产业为例,目前我国大学动漫专业教师以设计类、计算机类、动画类专业毕业研究生为主,他们毕业后即留校,没有经历产业的磨砺,并不具备实战经验。

2.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具有单一、封闭的特点,主要知识局限于教科书中的内容,更新速度慢,这样的知识结构显然不适用于新兴产业学科。数字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融合了科技、文化、创意、传统产业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跨界性,陈旧的知识结构已无法适应产业的高速发展,教师单一、封闭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思路不清晰

我国的数字创意产业与教育之间呈现倒金字塔形态,即产业急速发展,而教育基础并不牢固,很多并不具备资质的高校赶着“朝阳产业”的潮流盲目开办相关专业,从而导致这类专业在近些年快速发展。以动漫专业为例,2000年以前我国开设动漫专业的院校有7所,近十几年来,已经有千余所院校开设了动漫及相关专业。很多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培养思路不清、面面俱到、缺乏自身特色,结果导致学生知识水平流于表面、同质现象严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三)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师资水平偏低、培养目标和思路不明确共同导致了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根据教师知识水平设课、课程体系杂乱、照搬外校课程而忽略本校自身特色的例子比比皆是。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知识更新迟缓,导致课程内容老旧,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

数字创意专业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依托,民族文化是创作的源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渗入,而多数高校忽视了这一点。以动漫专业为例,学生创作风格偏欧美、偏日韩风气严重,这与教学中没有积极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有很大关系。

(四)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实践应用效果不佳

近年来,我国高校已经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并不利于学生发展和就业,于是纷纷结合科研平台和企业项目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多数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学生对整体项目犹如盲人摸象,除了机械性重复劳动之外并没有创意性活动,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五)数字创意产业相关学科人才授课模式单一

多数高校仍然以传统大班授课为主要教学模式。数字创意产业是创意型产业,关注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班授课关注整体教学效果,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接触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专长和水平,因此传统的授课模式并不适用于这类专业的教学活动。

二、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笔者针对数字创意产业特点,提出了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两种方式,从师资结构、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践应用和授课模式五个方面来解决如何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的问题。

(一)纵向联合方式

所谓纵向联合,就是从数字创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渗透,是对人才培养市场化的有效尝试,其具体方式是校企联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师资结构

(1)积极引入行业内从业人员进驻高校,完善师资结构。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师队伍年轻化,实践经验不足,企业从业人员的加入刚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校企双方可深度合作,共同成立工作小组,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长期的专业实践基地。

(2)鼓励高校教师走出去,更新知识体系。当下教育对教师的知识储存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教师的知识主要来源于书籍,内容更新缓慢,在技术层面往往跟不上市场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或者其他高校实习深造,以扩充知识储备。

2.培养计划

校企双方结合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在“互联网+”业态背景下培养多方面人才,高校教师提供给学生理论方面的指导,数字创意企业从业人员传授营销方面的经验。现如今,数字创意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动漫产业为例,“大动漫”的概念首次在2009年“首届中国动漫艺术大展”上被提出,也有学者称之为“泛动漫”。[1]除了传统的动画制作训练,动漫写作、游戏编程、动漫产品设计和动漫营销策划等非艺术专业动漫知识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动画的发展要想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高校的动漫教育计划也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培养数字创意产业链各个环节所需要的人才。

3.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具体化落实,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自身院校特点、学生层次等因素综合考虑、有机结合。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无法第一时间检测到市场的需求和动态,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让院校明确产业的发展方向,缩短学生与市场的距离,更好地实现开放性教学。[2]企业的加入,可以把课程安排得更加系统和科学,帮助学生从商业的角度对前期策划、中期制作、后期营销进行解读,更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

4.实践应用

从课时量和学分量两方面加大实践应用课程模块的比重,为学生实践提供平台。近年来,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加大了实践课程与基础课程的比例。以沈阳理工大学动画专业为例,2013年版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为20.1%,2017年版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重为31%,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加。在传统的课程教育外,在课上和课余时间应该结合真实的项目来引领学生进行创作,使学生在实践中练习、应用,加深记忆。

5.授课模式

高校教师和企业进驻人员以项目为平台讲授专业知识,建立实验室和工作室。数字创意产业是个体创意与团体协作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多方位新兴产业。它既注重个体人的创造能力,同时也注重团体间取长补短、互相融合的协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既应关注个体兴趣培养,也应训练小组团队合作。在教学中结合项目有侧重点地讲解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通过长期的实验室、工作室的相处,有助于学生间互相了解,培养团队意识,使个体间的创意碰撞、磨合,打破思维壁垒,以适应今后的工作环境。

(二)横向联合方式

所谓横向联合,就是各高校以及教育机构之间强强联合,是各个学校优势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其具体方式就是校间合作。

1.师资结构

(1)完善联合高校间教师管理制度。高校间合作培养人才,需要在学校之间、学校内部明确分工积极合作,选举负责人、对接人,完善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制定经费分配方案等。如2012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三所高校通过组建跨校联合体举办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实验班(以下称“三校联合计划”),现如今已经实施了五年多,取得了很多成果。该计划成立了三校专家工作组、联合工作组和校级工作组,制定了动漫计划实施方案、培养方案、学生选拔方案等9份管理规定,通过专家工作组会议、教学研讨、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实验班的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协调解决计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3]

(2)鼓励高校间教师交流学习。高校间合作为教师的交流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双方分享自编教材、教学方法,就课程发展与教育教学等进行深入交流,有利于教师个人发展,从而反哺学生;双方合作申请项目,在项目中进行学术交流和磨合,有助于教师团队建设;支持并鼓励年轻教师辅修第二学位,加大学科知识宽度,有助于跨学科知识融合。

2.培养计划

(1)生源选拔多样化。我国高校人才选拔模式主要依靠高考和艺考,这两种选拔方式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动漫专业艺考为例,考核的是学生的美术功底,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兴趣导向并没有考察,从而导致生源结构单一,容易遗漏创意强但美术功底不那么扎实的潜在人才。“三校联合计划”实验班的人才选拔模式在我国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三校联合培养实验班的学员入校后接受二次选拔,选拔学员并不局限于动画专业,而是选择具有一定美术基础、有创新潜质、心理健康、思维能力强、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

(2)联合高校共同拟定培养计划。联合高校应成立专业讨论组,共同探讨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如“三校联合计划”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培养计划中,采用联合培养模式,第一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第二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进行,第三年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第四年回归本校,在校期间共享三校优质教学资源。

3.课程设置

(1)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科技与创意原本是两个领域,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它们拥有了更多交叉点。因此,大力发展交叉学科对数字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以贝桑松大学多媒体学院为例,学生在前三个学年,除了学习基础理论课程外,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选择合适的学科方向进行学习,在最后一年,各个方向的学生会聚到一起,共同完成课题。据该学院统计,因学生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职业方向多达27种,大部分从事与创意产业相关工作,并有多人在企业担任中层管理以上职务。[4]

(2)建立联合高校间课程学分制转换制度。进行大规模的跨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离不开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学分制。因此高校间应建立联合关系,制定课程学分转换规则,组织同学在不同高校间学习知识,感受不同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培养大有帮助。以“三校联合计划”为例,三所高校突出各自优势,大胆进行课程改革:第一年在北京师范大学树立人文精神,课程包括动画素描、动态造型基础、材料实验等,强调艺术感受、创意思维和造型表达技巧,写视觉日记,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第二年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剧作和电影,完成与动画创作相关的软件工具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的视听语言意识,熟悉制作流程;第三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学习动画前沿技术,扩展视野,以项目制和工作室的方式,参与到具体的创作项目中。

4.实践应用

加大实践应用课程比重,丰富实践应用类型。实践应用以日常参与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为主,定期举办或参与创意文化节,组织学生进入企业考查行业状态。如“三校联合计划”实验班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达到总学分(学时)的30%以上;教学形式多样,包括知名动漫专家和动漫公司进入学校开展讲座,以及学生进入动漫公司考察、参展参赛、参与高端项目实践等多种实践方式。同时三校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工作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5.授课模式

(1)采用小班授课模式。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小班授课,保证信息传达的有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互动。如“三校联合计划”每年从三所高校共选拔21名多专业背景的本科生组建成一个实验班,坚持学思结合、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5]

(2)教学和生活中采用导师制。跨校跨学科培养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选择课程,但由于学生对市场需求把握不准、知识框架不清晰,如果完全放手任由学生选择就容易导致散漫和盲目,并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大学四年期间应采用导师制,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以引导。如“三校联合计划”在四年的学习中采用全程导师制和工作室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1]宗传玉.对“大动漫”产业背景下工科类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美与时代,2014,(5):127.

[2]李勤.重院校动漫教育走校企合作之路[J].职教论坛,2009,(14):33.

[3]夏敏,甄巍,高薇华,等.动漫高端人才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2):45.

[4]李子旸.创意产业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4,(7):43.

[5]袁贵仁,张大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7.

猜你喜欢

动漫数字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答数字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数字看G20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开口笑
锋绘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