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的彝绣产业发展路径
——以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例

2018-02-25帅,宋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彝族刺绣手工

杨 帅,宋 秋

(1.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2.乐山师范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一、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地位及特点

(一)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的地位

1.彝绣是培育推动彝家新寨发展的特色产业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将在1 181个村建设彝家新寨,包括极度贫困村200个。峨边彝族自治县自2010年纳入全省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10+3”规划,目前已完成65个行政村、惠及8 310户41 550的住房建设[1]。打造出解放村、先锋村、底底古村等一批风情浓郁、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彝家新寨,成为彝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以彝族服饰为代表的彝族手工刺绣,是小凉山彝族文化的重要内涵,2008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家新寨建设,产业发展是重点,大力发展彝族手工刺绣,鼓励和引导新寨群众参与刺绣行业,将彝族手工刺绣培育成彝家新寨亮点产业,形成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文化商品,有效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加快综合扶贫开发过程,确保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2.彝绣是旅游扶贫中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峨边县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的发展建设,始终坚持将扶贫开发事业与发展彝家新寨、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完善配套,全力推进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创建工作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扶贫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精准扶贫带动力强、经营成本小、持续脱贫效果好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遍布全县的乡村旅游业,在建设彝家新寨、创建美丽乡村、整村推进扶贫等领域,呈现出许多新业态、新格局。随着黑竹沟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以彝族手工刺绣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商品面临良好的市场机遇,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彝族手工刺绣,使刺绣产品进景区、进商场,能有效丰富旅游扶贫的文化内涵,推动文旅互动发展。

3.彝绣产业是广大彝族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弘扬健康文明现代生活风尚的主要途径

大力发展彝族手工刺绣产业,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交流,有效帮助全县近2万名彝族农村妇女掌握致富技巧,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就地就近就业,不出门就能增收致富。2015年以来,峨边依靠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产业发展政策,以彝绣产品为主,建设“彝绣文化传习基地”2个、“刺绣工作室”6个,建成四川省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2个,组建峨边彝家情刺绣合作社1个[2],在乡镇村积极推进妇女居家就业,彝绣已成为彝族妇女增收的重要渠道。发展彝族手工刺绣,引导广大农村彝族妇女养成“闲时刺绣、忙时农耕”的良好习惯,充分将勤劳朴实、心灵手巧的特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有效提高了广大彝族妇女的社会地位。彝族妇女参与刺绣行业,形成积极就业的良好氛围,带动了彝区不断形成积极向上,勤劳致富、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新风尚。

(二)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的主要特点

1.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彝族妇女用锁绣、挑花、贴绣、勾绣等技艺,在服饰、挎包上绣出形象生动、充满彝族特色[3]。峨边是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乡,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小凉山彝族文化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独具特色。近年来,峨边县以“甘嫫阿妞”艺术节为突破口,大力弘扬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成为峨边一张特色名片,成为展示峨边对外形象的重要载体,为彝族歌舞、美食、手工刺绣等文化产品走向市场、发扬光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

经过长期发展、传承与创新,彝族手工制绣发展逐步成熟。有服饰,头饰、鞋、包等各具特色的精美产品,具备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收藏性等价值。近年来,峨边县加大对手工刺绣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在峨边城区,大堡镇、黑竹沟镇、金岩乡、觉莫乡、杨村乡、宜坪乡、新林镇、五渡镇举办了彝族手工刺绣培训班10期,培训手工刺绣456人[4],并涌现出了一批专业从事手工刺绣加工、收售的能人,手工刺绣产品进入乐山大佛、峨眉山、黑竹沟等旅游景区和网上市场,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发展势头良好。

3.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

随着彝族手工刺绣不断走向新市场,峨边县多次组织彝族手工刺绣的妇女和彝族手工刺绣产品在外展出,多次参加“第三届嘉州文化艺术节”文化遗产展示和“四川省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活动,在展览中,小凉山彝族刺绣技艺文化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手工刺绣产品吸引观众眼球,成为非遗展亮点,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所青睐,彝族手工刺绣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

4.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彝族手工制刺绣以其精巧的技艺、优美的图案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深受市场欢迎,市场需求量大,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一件上衣200余元、挂包400余元、钱夹100余元,而其中最大的成本是人工,全县有彝族农村妇女近2万人,科学引导广大彝族妇女参与手工刺绣行业,通过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和市场化运作,能有效提升手工刺绣产业效益,帮助更多彝族妇女实现增收,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良好。

二、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化程度不高

彝绣产品多采用传统手工制作,品种较少,图案简单,表现形式单一,用料随意性比较强,档次不高,包装粗糙,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市场上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服饰和妇女装饰品上,彝绣产品精细化程度不够、人性化设计欠缺、特色文化品牌意识不强等,这些足以说明目前彝绣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消费群体以本地人群为主,市场消费群体面相对较窄,加之彝绣产品生产加工周期较长,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使彝绣在市场化进程中发展比较滞后。

(二)规模化效益不足

目前,小凉山区域内的彝绣生产加工呈弱、小、散状态,这主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绣娘大多分散居住在偏远山区,交通出行十分不便,信息交流不畅,很难形成合力,当地虽然成立了一些刺绣合作社,专门为公司加工绣片,但这样的合作社在规模上还比较小,数量上比较少。多数时候,绣娘们在经过统一培训后,都回到各自的家中制作彝绣产品,缺乏可持续的培训和管理,加上受季节性农忙和各自家庭不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中途放弃或临时停止彝绣加工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规模化效益难以保证。

(三)扶贫带动能力不强

彝绣产品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工序繁琐,制作周期长[5],不能在短时间范围内获取经济效益,从峨边县的彝绣产业发展来看,多数绣娘加工的产品主要在本地销售或自用,在增加家庭收入方面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总体上还比较有限。与此同时,由于受交通条件的制约,峨边的彝绣产业主要集中在公路沿线和人口集中的乡镇,对广大的山区群众而言,即便有好的产品,也苦于没有销售门路而不得不改从其他行业或外出打工,因此,彝绣的扶贫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专业化人才不多

长期以来,专业人才是困扰彝区发展的一大瓶颈,彝绣产业亦是如此,目前,从事彝绣产业的广大绣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限,生产加工彝绣产品时多停留在简单的模仿与传承,对彝绣产品的创新缺乏好的思路,对市场需求心理方面的信息不能及时掌握。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彝绣人才的培养,但真正懂市场的不会绣,不懂市场的却在简单重复生产。懂产品、会经营的专业人才大量缺乏,彝绣人力资源整合不足,创新型人才更是奇缺。

三、旅游扶贫视角下彝家新寨中彝绣产业发展路径

(一)成立行业协会,强化彝绣资源整合

利用旅游扶贫所带来的契机,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各自资源优势,整合彝族手工刺绣资源,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基地和行业大户,通过“协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起手工刺绣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手工刺绣行业公司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带动作用,相关部门和乡镇协调配合,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的打造,在旅游产业发展较成熟的乡镇及公路沿线集镇、游客中心等地,设立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彝绣产品销售点,把彝绣资源开发与旅游资源开发有效结合起来。

(二)落实扶持政策,支持彝绣企业发展

进一步推动落实国家、省、市、县对彝绣产业的各类扶持政策,加大对彝绣生产、研发、销售全过程的奖励,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鼓励开展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支持龙头企业专利申请以及参与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结合彝区的交通区位条件和彝家新寨空间布局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地扶持一批能人、彝绣传承人,结合各地的专业合作社,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注册彝族手工刺绣商标,发挥品牌效益,不断提升行业企业品牌知名度,抢占市场先机。支持个体创作者、民间机构、工作室、高校实践基地等与彝绣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强化特色经营,做足精品文化。

(三)促进多产业紧密融合,推动彝绣产业振兴

一是促进彝绣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积极组织彝绣技艺及产品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全国文化遗产日和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重大活动上展览展示。二是促进彝绣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结合当前旅游扶贫及全域旅游的相关政策,在彝家新寨中利用彝绣加工展示、参与体验、产品销售多种形式,激活彝族文化资源,推动旅游扶贫攻坚。在游客集中的景区及公路沿线,设立彝绣销售展示区,打开外界触摸彝绣文化窗口。三是促进彝绣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彝区主要以农业为主,彝家新寨中传统农业依然是彝族群众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打破对传统农业的认识,把彝绣产业与现代化农业结合起来,在农产品加工、包装、销售和展示中,注入彝绣文化元素,结合彝绣品牌建设,让彝绣文化与农业产业化在发展中实现共赢,同时,利用各种农产品交易平台和展销平台,积极组织彝绣文化宣传营销活动,让农产品销售与彝绣文化体验同步进行,改变彝区对传统产品销售的观念。

(四)注重内外结合,加强彝绣产品研发

对内,充分挖掘小凉山彝族特色文化内涵,培养一批了解彝族文化、热爱手工刺绣的本土优秀文化人才,引导手工刺绣协会成立手工刺绣专业工作室,组建产品研发小组等,不断在手工刺绣产品、图案、工艺等方面突破创新,确保有更加丰富的彝绣产品推向市场。对外,加强与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有效整合外部资源,深化产品研发,采取在高校设立彝绣工作室,利用高校优势人才资源,结合学校的特色课、实践课等教学实践活动,争取智力支持,为彝绣产品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注入活力。同时,通过对口支援单位对彝家新寨的产业帮扶机会,大力开发彝绣产品,不断丰富彝绣产品的文化内涵,把彝绣产品的研发作为对口帮扶单位产业扶持的重要内容,最终实现彝绣产品内外研发的新格局。

(五)推进人才培养,加强彝绣产业骨干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彝绣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将彝绣纳入市县两级的技能大赛,组织“绣娘”参加各类展会。二是构建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多方联动培训机制,政府在制定彝家新寨建设和产业扶贫规划中,应把彝绣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考虑之中,加强对彝绣人才系统培训,尤其是对在居家就业中的彝绣妇女进行分批分期培训,对行业中的能人或带头人进行资金扶持和奖励,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要采取本地培训、专家上门指导和派出考察学习等多种方式培训,积极引入行业、企业及院校培训资源,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作用,鼓励多渠道开展彝绣培训,培养储备一批初级、中级、高级人才专业队伍。

四、结语

作为彝家新寨建设中的重要产业和旅游扶贫中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彝绣产业在解决彝区群众就业和增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彝家新寨建设和旅游扶贫中充分利用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和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内外结合等多途径,努力使彝绣文化产业成为彝区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重要抓手。

猜你喜欢

彝族刺绣手工
彝族海菜腔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清新唯美的刺绣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做手工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