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潮述论

2018-02-25聂颖童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办报热潮国人

聂颖童

(新乡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一、国人办报热潮兴起的背景

(一)近代新闻思想的形成

在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出现之前,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占据了重要地位。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国人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新闻传播思想,开始自办报刊。林则徐在领导禁烟运动期间,为了探敌虚实,组织人员翻译了外国报刊。其后,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报刊的作用作出了高度评价。由此可见,近代中国的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了报刊在传播方面的价值。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王韬和郑观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办报主张。

王韬是我国早期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他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论中国自设西文日报之利》《倡设日报小引》《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刊》等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他认为报纸具有传播功能,据此提出了“办报立言”的主张[1]。他指出,报纸的宣传功能不仅体现为使“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而且还体现为“达内事于外”与“通外情于内”[2]。他还说,“直抒胸臆”是报纸应该秉承的文风[3]1。他提出要慎重遴选编辑人员。在他看来,报纸的编辑人员应当是掌握广博知识的通才,同时还应当是持论公平的品德高尚的人[3]172。王韬的办报主张对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活动影响甚大。

郑观应的办报主张主要收录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中。郑观应的新闻思想与王韬颇为接近。他认为报纸具有通民隐、知民情的作用,主张在报纸上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他对清政府允许外国人办报而禁止国人办报的政策表示不满,呼吁应当维护民族尊严,准许国人自办报纸。他主张制定报律以规范报业发展,建议清政府针对新闻工作立法。

(二)国人办报的实践

近代中国报业一度受到在华外国人的控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人自办的报纸开始出现。《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自办的第一份报纸,它由艾小梅于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办[4],主要登载诗词作品和奇闻逸事等。当时,上海、广州和香港是自办报纸最为活跃的地区。

上海地理位置特殊,在成为通商口岸之后迅速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这为国人办报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容闳于1874年6月16日在上海创办了《汇报》。《汇报》由于与外报《字林西报》《申报》之间经常发生论战,并且多次议论政事,遭到了政府和外报的打压,报社被迫多次改组。1876年11月23日,《新报》正式发行,该报的主办人是上海道台冯焌光。《新报》初创时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后改为纯中文报纸。另外,《告白日报》《飞影阁书画报》等也是这一时期国人在上海自办的报纸。

1884年4月18日,《述报》在广州创办。《述报》主要登载中外新闻及评论、商业行情、西方书报译稿、广告、轮船班期信息。1886年6月24日,邝其照创办了《广报》,该报与《申报》的形式相似,主要登载中外新闻以及指陈时弊的文章。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1874年2月4日,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并担任该报主笔达十年之久。王韬以该报为鼓吹变法的舆论阵地,先后发表了数百篇倡议变法自强和指陈时弊的文章。《循环日报》首创报刊政论文体,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近代报业的发展。自创办《循环日报》之后,国人又在香港陆续创办了《维新日报》《香港月报》《日报特选》。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概述

(一)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

随着维新运动在中国的兴起,神州大地上兴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中国报业的局面,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逐渐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这些报纸的创办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是国人办报的积极倡导者。

康有为指出,欲开风气,“非合大群不可”,欲合大群,“非开会不可”,“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5]133。 康有为在这里所说的“开会”,指的是组织社会团体。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办,梁启超和麦孟华担任该报的编辑。《万国公报》的创办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了维新人士的欢迎。康有为说:“报开两月,舆论渐明。初则骇之,继而渐知新法之益。吾复挟书游说,日出与士大夫讲辩,并告以开会之故,明者日众。”[5]133该报出版后免费送给京城的王公大臣阅读,最初每期免费送1000份左右,后来增加到3000份左右。北京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更名为 《中外纪闻》,成为北京强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主要登载讨论洋务的文章,文章内容涉及报刊、铁路、工商、学校、兵制、邮政等。《万国公报》更名为《中外纪闻》之后,又增加了外报外电和上谕等内容。1895年11月,康有为在上海成立强学会,并创办《强学报》作为其机关报,徐勤和何树龄担任该报主编。《强学报》公开提出了“明定国是”“开设议院”等政治主张。维新派秉承“办报立言”的传统创办了《中外纪闻》和《强学报》,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而且还引发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

1896年8月9日,维新人士黄遵宪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梁启超担任该报的总撰述。《时务报》是一份登载政论、京外近事、西电照译、谕折的报纸。梁启超多次在该报上发表政论,《变法通议》是其代表作。《变法通议》是一篇涉及领域较广的长文,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登载于《时务报》上的文章观点新颖,因此广受好评。《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3000多份增加到1.2万份,成为维新派创办的影响最大的报纸。

(二)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

继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时务报》之后,乘着维新运动的东风,自19世纪70年代始,国人自办报刊蔚然成风,出现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

在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类报纸就是由维新派主办的宣传变法主张的报纸。当时,维新人士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在湖南创办了《湘报》《湘学新报》,在澳门创办了《知新报》,在广东创办了《岭海报》《岭学报》《博文报》《时敏报》,在上海创办了《译书公会报》《蒙学报》,在四川创办了《蜀学报》《渝报》,在广西创办了《广仁报》,在江苏创办了《无锡白话报》。

维新派创造性地将办报与办学堂、办学会结合在一起,湖南的时务学堂、南学会和《湘学新报》,广东的时敏学堂、时敏书局和《时敏报》,广西的广仁学堂、圣学会和《广仁报》,上海的女学堂、女学会和《女学报》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好处:学会的骨干同时也是学堂的教师和报社的编辑,所以学堂可以为学会和报社培养人才,学会和报社也可以为学堂提供各种资源。

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分别是创办的报纸数量多、报纸的品种多以及办报的地区多。

1897年2月22日,维新派在澳门创办了 《知新报》,由康广仁和何廷光担任其总理,《知新报》与上海的《时务报》形成南北呼应之势。由于澳门被葡萄牙租借,维新派在这里办报受到的来自清廷的干预比较少。《知新报》与《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知新报》比《时务报》更为开放,该报曾经登出“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给光绪帝的一些奏折、国会成立时梁启超的演说词,以及一些抨击当时贿赂公行和揭露日俄侵华阴谋的文章。慈禧发动政变后,维新派所办的报纸相继停办,只有《知新报》得以幸存。该报共出版了133期,于1901年1月20日停办。

1897年10月26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报》在天津出版,严复是该报的主要创办人。严复在甲午海战失败后痛心疾首,深感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于是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严厉抨击列强的侵略行径,揭露封建统治的弊端,并且提出启发民智的主张。这些文章在思想界引发了极大的震动。1897年夏,严复和王修植、夏曾佑等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国闻报》设有上谕恭录、电传、路透电讯、国外新闻、国内新闻、国闻录要、本埠新闻、论说等栏目。报社特别重视新闻采访和外报选译工作,专门派特约记者赴全国各地以及国外一些重要城市进行采访。慈禧发动政变后,《国闻报》在日商招牌的掩护下报道了“戊戌六君子”殉难的经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

1897年4月22日,维新派在长沙创办了旬报《湘学新报》(后更名为《湘学报》)。该报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办报宗旨,设有时务学、史学、商学、舆地学、交涉学、算学等6个固定栏目,每个栏目均由专人担任编辑,唐才常和陈为镒都担任过该报的主编。1898年2月21日,谭嗣同、唐才常等在长沙成立南学会。《湘学新报》出版周期较长,所发文章学术色彩比较浓厚,维新派亟须在当地创办一种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报纸。1898年3月7日,维新派在长沙创办《湘报》。该报以“开风气,拓风闻”为办报宗旨,设有奏疏、论说、公牍、各国新闻、本省新闻、新书选录、答读者问等栏目。相较于《时务报》《知新报》以及《湘学报》,《湘报》所发文章思想更为激进,或是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或是热烈鼓吹民权和平等。《湘报》由唐才常担任主编,谭嗣同是《湘报》的主要撰稿人。由于所发文章言辞激烈,《湘报》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排斥,在出版了177期后被迫于1898年10月15日停办。

(三)近代新闻事业的初步发展

在维新运动中,维新人士力图冲破“言禁”“报禁”的桎梏,他们向光绪帝提出建立维护言论出版自由的新闻法律制度的主张。维新人士的努力使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国人第一次办报热潮的重要推动力量。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提出开设报馆的建议。他说:“《周官》诵方训方,皆考四方之慝。《诗》之《国风》、《小雅》,欲知民俗之情。近开报馆,名曰新闻,政俗备存,文学兼述。小之可观物价,琐之可见土风。清议时存,等于乡校。见闻日辟,可通时务。外国农业、商学、天文、地质、教会、政律、格致、武备,各有专门,以为新报,尤足以开拓心思,发越聪明,与铁路开通,实相表里。 宜纵民开设,并加奖励,庶裨政教。 ”[6]同年6月30日,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再一次提出办报和阅报的建议,并且向光绪帝提议“其有燕暇,随意阅报,但使得备乙览,已可风化肃然,吏不怀奸,人皆自励矣”[7]。经过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的不懈努力,清政府部分地采纳了维新派的办报建议。1896年3月4日,清廷将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并任命工部尚书孙家鼐担任管理官书局大臣,负责开办官书局的具体事宜。官书局成立后,创办了《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两种官报。但是,这两种官报的出版章程却规定,“印送各路电报,只选择有用者照原文抄录,不加议论,凡有关涉时政,臧否人物者,概不登载”[8]。康有为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这两种官报“多所忌讳,无有论说”,“所译西报,半多删节,平淡无奇”,“非所以崇国体、广民智也”[9]。不过,清政府设立官书局以及出版官报,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并且清廷还降低了报纸的邮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898年7月17日,御史宋鲁伯奏请将上海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同年7月26日,光绪帝发布上谕称:“报馆之设,所以宣国是而达民情,必应官为倡办。该尚书所拟章程三条,均尚周妥,著照所请,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所出之报,随时呈进。其天津、上海、湖北、广东等处报馆,凡有报单,均著该督抚咨送都察院及大学堂各一分。择其有关时务者,由大学堂一律呈览。至各报体例,自应以指陈利弊,开扩见闻为主,中外时事,均许据实昌言,不必意存忌讳,用副朝廷明目达聪,勤求治理之至意。所筹官报经费,即依议行。”[10]这是中国的封建王朝首次公开宣布解除“报禁”及承认国人自办报纸具有合法性,光绪帝的这道上谕对中国近代新闻立法无疑是有推动作用的。

经过维新派的努力,朝廷一度放宽了“言禁”和“报禁”等限制,近代中国的新闻法制建设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新闻法制建设的成果也基本上毁于一旦。

三、对于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的评价

(一)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第一,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在其主办的报纸上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使许多曾经醉心经史、埋头八股的知识分子开阔了视野。在办报活动的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努力挣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拥护者与宣传者。

第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办报立言”的主张由王韬提出,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践行了这一主张,他们在主办的报纸中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以报纸警示世人。

第三,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维新派在自己主办的报纸上宣传变法主张,使维新运动为更多的人所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一,打破了“言禁”的桎梏。早在19世纪70年代,王韬、郑观应等人就呼吁实行言论和出版自由。1895年,康有为再次提出该主张。1896年,维新人士黄遵宪创办了《时务报》,这是维新派打破清政府“言禁”桎梏的重要事件。随后,维新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有如雨后春笋。在“百日维新”期间,维新人士纷纷上书,奏请光绪帝广开言路。在此形势下,光绪帝发布了准许民间办报的上谕。

第二,提高了办报人和报业的地位。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把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在报纸刚刚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办报是不务正业。实际上,最初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也多是在科场上受挫的文人,他们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多是为了养家糊口。随着维新运动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开展,维新派所创办的报纸逐渐为国人所了解。维新人士在报纸上撰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们敏锐的思想、渊博的学识、犀利的文风改变了人们对办报人的看法。可以说,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大大提高了办报人和报业的社会地位。

第三,催生了报章新文体。随着改良风潮的兴起,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来自西方的宪政思想和科学知识。当时,流行于文坛的是桐城派古文。桐城派古文过分拘泥于形式,不适合维新人士用以宣传变法主张。在这种形势下,报章新文体应运而生。报章新文体语言半文半白,中英混杂,比较适合写出条理清晰、语言通俗的文章。报章新文体还有利于维新人士表达充沛的感情,很适合宣传维新变法主张。这种文体在梁启超的《时务报》中用得最好,故而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四、结语

在维新运动蓬勃兴起的背景下,国人开始自办报纸,近代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国人办报热潮。维新派创办报纸对国人进行思想启蒙和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维新派创办报纸打破了清廷“言禁”的桎梏,提高了办报人和报业的社会地位,催生了报章新文体,对于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办报热潮国人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冬奥会“点燃”全民冰雪热潮
国人休闲支出:更多了
“汉服热潮”诠释文化自信回归
“分众化、配餐式”办报:萧山日报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口腔健康,为何不被国人重视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被嫌弃的宋国人
我省各地掀起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
EMO Ha nnove r 2017 九月将掀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