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乡贤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2-25罗红杰王可心

新乡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乡贤价值观核心

罗红杰,王可心

(1.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2.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1]。在文化建设薄弱的乡村地区,如何在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方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乡贤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应以乡贤文化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的培育和践行。乡贤文化以其特有的地域性、亲民性、传承性和感召力,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载体。在新时代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工作面临着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宣传渠道单一、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一系列现实困境,迫切呼唤重塑乡贤文化,实现乡贤文化现代性转换、常态性建设、创造性发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一、乡贤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之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须凸显中国特色,传承中国传统,弘扬中国风格,同时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乡贤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乡贤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乡贤文化根植于一定的地域和乡民,产生于当地有名望、明道德、善教化的能人志士、名流贤者,以道德教化、礼数传承、乡规治理等为主要内容,是当今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乡贤文化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基本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相通。

乡贤文化以“义”先行。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盛具名望的乡贤,曾强调“君子义以为上”[2]40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143,教育弟子在面对义利问题时,在面对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以义先行,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这种“见利思义”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的内涵有相同的精神感召。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需要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结合,乡贤文化中对“义”的深刻阐释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要求。

乡贤文化立于“礼”。“礼”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及行为实践的重要行为规范,指导着人们将自身立足于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为社会的和谐进步奠定了基础。中国“礼仪之邦”的盛名源自封建社会,更传承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将个体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个体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乡贤文化要求“诚信不欺”。“诚”和“信”一直是古代乡贤志士立身处世的行为原则。朱熹曾将“诚”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诚信更是成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

乡贤文化强调“仁者人也”。“仁者爱人”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它将人的存在发展与其得以存在发展的社会环境紧密联系,要求对“他人”有友爱的同情之心,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环境中有生命的物体都抱有友爱的珍惜之情,即“仁者爱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与人友善,教育人们创造环境友好的社会,与乡贤文化“仁者人也”的思想相连相通。

(二)乡贤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乡贤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今社会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其特有的地域性、亲民性、传承性和感召力,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乡贤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根据当地特有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进行更为深入的解读和宣传。同乡的人们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相似的成长经历、相互融合的生活实践,对价值观念的主观认识和情感认同具有同源的认知基础。在本地乡贤的带动下,更容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在当地文化之中,熔铸于当地的发展建设实践中。

乡贤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土化的方式,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乡贤文化以其朴实无华、贴近生活的特点,能够将人们不易理解和接受的道德准则或价值论断转换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生活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地生根。

乡贤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够促使人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转化为人们的现实行动。乡贤文化中也包含着被当地人们深刻认同的行为准则和风俗礼节,指导着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和行为活动。乡贤文化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能够将优秀传统道德准则与当下社会文化建设需求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烙上更加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乡贤文化是由本地历代名流贤士的道德观念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强烈的历史厚重感,这种历史传承性使乡贤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二、乡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下的乡村已由内向型村庄、熟人社会逐渐朝着外向型村庄、陌生人社会转变[4]。乡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一方面受到来自现代城市文明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又固守某些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落后传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乡村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传统色彩过于浓厚

乡村文化起源于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形态,依赖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较为封闭自我发展的特点。因此,乡村文化的传统色彩非常浓厚,且不易改变,尤其是某些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很难对其进行彻底改造或根除。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客观上对乡村文化带来外在冲击,如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利己主义思想等。这些不良思想往往被包装以极富吸引力的形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乡村文化中,而乡村居民主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人们对不良思想的辨别能力和抵制能力相对较弱。

另一方面,乡村文化自身建设步伐缓慢,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能力有限,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和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传统节日铺张浪费等落后习俗仍然在一些乡村颇为盛行。毛泽东曾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5]707-708乡村文化中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习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需要明辨其内容并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加以改造。

因此,乡村文化建设亟须进行现代性转换,积极注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6]针对乡村文化中的糟粕,要大力发展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形式单一固化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步伐相较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来说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文化组织,但普遍规模较小,影响不大,并不能满足广大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乡村文化建设受众群体发生变化。由于城市劳动力的巨大需求以及城市生活的强大吸引力,大量的乡村知识分子、技术人员、青壮年劳动力等离开乡村,转向城市,使得乡村的居住人员多为少年和老年。此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不仅冲击着传统乡村文化中以家庭和睦、尊老爱幼为主题的传统优秀家庭文化建设,也冲击着本来就很脆弱的乡村公共文化活动。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打牌、聊天、看电视为主,邻里乡亲之间的互动也随着代际传承的隔断出现了断层,逐渐出现了社会责任感缺失、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的不良现象。

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形式单一,人们的文化生活内容亟待丰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任务主要由乡村管理者承担,缺少专门的文化机构策划、开展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社会道德理念仅仅停留在听说过、了解的程度上。在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除了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外,对其他群体缺少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教化活动。

因此,以乡贤文化带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促使文化建设发展形式常态化,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十分紧迫。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动力不足

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加大了乡村文化净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难度。

一方面,乡村大量精英人才的流失动摇了乡贤文化建设的人员基础。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农村有能力有才学的优秀人才向城市转移,乡贤文化的主体受到了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仅通过乡村干部的宣传所起到的作用更是有限。

另一方面,当下的乡村建设内容主要集中在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吸引资金和先进技术等经济建设方面,文化建设的动力相对较弱。很少有乡村能够通过吸引乡贤反哺乡村的形式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丧失了通过最具有地域性、亲民性、传承性、感召性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动力。

因此,应大力推动乡贤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将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乡村进行致富实践的过程中建设乡贤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化于众,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三、乡贤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设计

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7]要真正发挥乡贤文化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实践的行为准则并落地生根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结合乡贤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针对当前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困境,推动乡贤文化现代性转换,创新乡贤文化常态性建设,实现乡贤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一)推动乡贤文化现代性转换,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乡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贤文化现代性转换,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掘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乡贤文化成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深入人心。

首先,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新型的文化元素,推动乡贤文化与时俱进。继承乡贤文化不是一味地学习传统,而是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应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结合当地历史人物的先进故事、结合当地优良的民风习俗,进行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飘荡在耳边的口号,而是乡民从内心认同并切实遵循的价值准则。

其次,明辨乡贤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封建腐朽内容,提高乡贤文化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毛泽东很早就曾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5]708因此,应该增强辨别乡贤文化中先进文化与腐朽内容的能力,摒弃落后腐朽的内容,继承发扬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优秀内容。乡贤文化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也应该是不断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文化。

最后,在保护乡贤文化物质遗产的同时,从现代文化视角解读传统的乡贤文化遗产。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很多都以物质遗产的形式留存至今,如祠堂、古庙、先贤故居遗址等,应号召社会珍惜和保护这些物质遗产,并注意收集和保护关于乡贤的文史资料。与此同时,号召乡村文化建设者从现代文化的视角解读传统的乡贤文化精神遗产,发掘富有时代色彩的地域乡贤文化。

(二)创新乡贤文化常态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8]这就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的实践养成提供了路径指导,即创新乡贤文化常态性建设,制定政策吸引,规范乡规民约。

首先,通过政策吸引、乡情感召等方式吸纳“新乡贤”返乡助力家乡文化建设。只有留住乡贤,唤醒乡贤文化,才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9]。乡村文化建设应该借助乡贤走访、乡情感召、政策吸引等丰富的方式方法,吸引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新乡贤返乡,集合乡贤的力量,为乡村的建设提供带有榜样作用的传承性资源。如浙江的上虞、江苏的沭阳、成都的金堂等地都建有乡贤研究会,这种社会化的组织在乡贤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次,呼吁广大乡贤关注优秀的传统乡俗民风、族规家训的研究和记载,将传统的优秀生活实践规范与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打造当下适合于乡村居民的行为规范。创新文化建设方式方法,推动文化习俗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乡贤文化是与人的乡情相联系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的地域和场合感受到乡情,乡贤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因此,应将乡贤文化与现代媒体和网络相结合,推动优秀的乡俗民风走出乡村,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助推乡贤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培育。

(三)实现乡贤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把文化自信提到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同等的高度。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这就为新时代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力量。因此,应借助于乡贤文化,实现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

首先,吸引广大青年精英和社会贤达关注支持乡贤文化建设。重塑新乡贤不应拘泥于形式,固化于传统。新乡贤群体不仅包括退休官员、文人志士等,还包括推动家乡建设的成功企业家、具有道德感召力的明星艺人、助力乡村发展的海外侨胞等。这些新乡贤以其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和责任感,为乡贤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其次,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与乡贤文化创新相融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注意发挥物质力量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乡村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物质保障。乡贤文化不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蕴含着乡村经济建设的巨大能量;推动乡村经济建设,不仅助力乡村脱贫攻坚,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的养成和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因此,推动乡贤文化创新与乡村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城市建设、景观工程等经济建设相融合,既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又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落地生根提供物质保障。

猜你喜欢

乡贤价值观核心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