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探讨

2018-02-24王维樊丽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36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诊断

王维 樊丽梅

【摘要】目的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06月~2018年06月进行了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80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人,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的是药物两联抗栓治疗的方式,观察组则主要采取了三联抗栓治疗的治疗方式,治疗一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一周之后对照组中血小板聚集情况、aPTT以及cTnT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诊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采取合适的治疗计划,才可以达到最优的疗效。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心肌梗死;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6..02

目前,在心血管内科中,急性心肌梗死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急、高致死率以及病情危急是这一疾病的特点。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为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化使得其动脉内膜出血,导致管腔内发生闭塞问题[1]。依据以往的权威研究可知,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路径服务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预后情况。但是如今很多研究都仅仅是集中于对ST段显著上升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对于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研究则比较少[2]。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80患者为对象,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06月~2018年06月进行了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人。对照组中有男17名,女23名,年龄51~76岁,平均(63.5±4.9)岁。观察组中有男21名,女19名,年龄53~77岁,平均(62.9±5.1)岁。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等一般性资料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经检查均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对这一研究项目知情且签署了同意书,该研究亦经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批[3]。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消化道出血者、精神疾病者、半年内发生重大外伤及手术者、合并恶性肿瘤治疗者、其他严重器官衰竭合并症者。

1.3 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都采取了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小板聚集情况、aPTT以cTnI等检查,充分记录好各项结果。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分级,出现心绞痛情况但其他症状正常的为低度危险,患者胸痛持续20分钟,再使用了药物后得到一定的缓解,心脏标志物也得到了提升为中度危险。患者胸痛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心脏标志物cTnI的提升程度高于0.4 g/L为高度危险[4]。对照组采取的是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两联抗栓治疗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则使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低分子肝素三联抗栓治疗方式[5]。

1.4 观察指标

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一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指标主要为血小板聚集情况、aPTT以及cTnI三项。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P<0.05代表干预前后效果差异明显,计量资料和计量数据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个指标之间情况的对比

在完成治疗之后对照组中血小板聚集情况、aPTT以及cTnT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众所周知,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都是冠脉综合症的症状之一,患着出现冠脉没有闭合且伴有血栓的情况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情况。患者出现心绞痛,可以完全依据患者心绞痛的严重情况分为低度、中度以及高度危险三个层次,不同层次患者主要的表现以及治疗方式也不同[6]。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冠脉支架植入等血运重建治疗,但本地区经济及手术风险等原因,尚有许多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因为患者病情的不同,所运用的药物及其剂量也会有相应的不同[7]。

在本文的研究中,选择了80患者进行研究,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所有的患者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参与研究的人数为40人,对照组中的患者采取的是药物两联抗栓治疗的方式,观察组则主要采取了三联抗栓治疗的治疗方式,之后再在患者治疗一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后发现,在完成治疗之后对照组中血小板聚集情况、aPTT以及cTnT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必要的临床诊断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必须对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评估和分级,采取合适的治疗计划,才可以达到最优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少玲.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188.

[2] 韩金成,金丽娟,李路路,于 波.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影像特点及临床意义[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6,25(01):67-70.

[3] 陈俊欣,韦钰衡,黄海怡.探讨地西泮急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10):77-79.

[4] 刘宝阳,王素梅,张凤美,刘树业.B型钠尿肽在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早期鉴别诊断及预后危险分层评估[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3):3956-3959.

[5] 王云霞.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33):39.

[6] 黄兰芳.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J].世界临床医学,2016,(2):196-196.

[7] 王海文.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4):129.

本文编辑:趙小龙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诊断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肌钙蛋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