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8-02-24吴丽香

新课程(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酸碱度溶液有效性

吴丽香

(晋江市首峰中学,福建 晋江)

在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虽然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但是学生在下面却是兴致缺缺,使初中化学教学的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改中,强调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可以这样说,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标志。因此,对于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合作学习分析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很多初中化学教师都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大大提高了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而合作学习作用的发挥需要依靠科学合理的小组划分,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小组间的平衡。教师在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时,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爱好多个方面,确保不同小组之间的学习能力相差无几,小组内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有所差距,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二,选拔优秀的小组组长。学习小组在进行学习活动时,需要由一名小组组长进行组织分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拔出一名组长,也可以由教师任命,为了使每名学生都得到锻炼,还可以采用轮换制,每名组员担任一天组长,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第三,小组人数的分配。如果学习小组的规模比较大,会降低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习小组的规模比较小,则会失去合作学习的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学习小组的人数在5~6人最佳[1]。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初中生已经习惯于认真聆听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不具备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缺少合作意识。因此,初中化学教师需要设计多种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在进行“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实验一,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实验二,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实验三,使用pH试纸测定日常生活中溶液的酸碱度。其中,实验一和实验二使用的溶液相同,分别是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实验三使用自来水、饮料和土壤溶液。教师组织学生按照兴趣分成三个小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实验结果,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实验结果,通过三个学习小组的实验,使学生全面掌握该实验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过合作学习方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方向,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具体的任务布置如下:在实验时,打开浓盐酸瓶的时候,可以看到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理是什么?酸能够与什么物质产生反应?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巡视,帮助学生解决讨论过程中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宽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初中化学课堂而言,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维。因此,合作学习的应用可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参与化学课堂的热情,更容易掌握化学知识。比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一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前一节课程中,向学生介绍这一实验的重点,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在实验课上向学生口头描述实验的操作和实验过程;然后,让小组成员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小组成员为了获取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会积极参与到实验仪器的组装、实验材料的准备等操作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合作、互助和互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2]。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应用可以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通过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分析可知,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提高对合作学习的重视,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分组,并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实施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的分析仍旧不够全面,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酸碱度溶液有效性
象外之象——牛健哲《溶液》短评
『溶液』知识全解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解读“溶液”
看浙江
测测你皮肤的酸碱度
电厂工业锅炉水质常规化验的方法和意义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