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记念刘和珍君》的修辞

2018-02-24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年21期
关键词:猛士反语反动派

(湖南郴州永兴县第一中学 湖南郴州 423300)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名作,“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的抒情,三者完美的结合”,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这里,想单就“强烈的抒情”一个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这篇文章在修辞上的特点,首先是,字里行间自始至终交织着沉痛与悲愤的感情—一沉痛地纪念刘和珍,悲愤地控诉段政府。在结构上,鲁迅先生不从刘和珍写起,正是由这种强烈的感情交错所决定的。“……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鲁迅先生这第一句话就流露出他的沉思,中外反动派狠毒的子弹,爱国青年抛洒的热血,给幸存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和教训?革命者应该如何迎接更大的革命风暴的到来?应该探求怎样的方法来取得斗争的胜利?鲁迅先生的沉思,流露出沉痛与悲愤的感情:这强烈的感情,又感染着读者。这就是这篇文章在修辞上的“感情共鸣”的作用。

强烈的感情基调,决定着鲁迅先生在行文中一再地使用反复、反问和反语的修辞手法。

“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反复了三次。鲁迅先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动机不仅在于悼念烈士,更在于奋起反击,找出教训,激励后人。先生接着说的“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并非真的无话可说,是悲愤到了极点!但这哀痛的感情到了第二节里,就转入了对现实的感慨。这时,鲁迅先生又说“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反复前而,一字不差,感情和含义却进了一层。因为这是在赞颂了“真的猛士”并进而提醒“暂且偷生”的庸人之后说的,这就明明告诉活着的人,应该为彻底摧毁毁这“似人非人”的黑暗世界而继续的战斗。最后再补一句“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着重强调现在离三月十八日已经两星期,不要忘却了!

为了唤起人们对烈的纪念和对反动派的愤恨,鲁迅先生反复描写了刘和珍者的音容笑貌。写她的“微笑”和“温和”干脆反复了三四次。这是多么温柔、多么令人喜爱的上好学生呀!然而,她的可爱的生命却被反动军阀的狠毒的子弹夺去,这又是多么令人愤恨呀!这里,反复修辞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读者不由得加强了悲愤的感情。文章第四节写“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到了第六节又写道:“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虽然这样,但还是没有料到反动派竞会下劣凶残到如此地步。这就是说,“用最坏的恶意推测”都在意料之外的事,反动派竟然干了出来!可见反动派是何等下劣凶残卑鄙了!这样,反复修辞格的运用,就把指控的语意极大增强了,指控的效果也极大地增强了。

为了增强感情共鸣的力量,鲁迅先生又用了反问修辞格。“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一反问,加强了对“真的猛士”的肯定和赞扬的语气。只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的鲜血”的人,才称得上“真的猛士”,这样的猛士,才有资格哀痛刘和珍君等光荣而骄傲的烈士;只有这样的猛士,才能配称为烈士的战友和同志,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鲁迅先生还用了另一种反问,那是用来对付敌人的:“况且始终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这一反问,不仅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的震惊、愤恨,也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敌人下劣凶狠到了极点:居然在执政府门前肆无忌惮地残杀手无寸铁的学生反语是鲁迅先生经常用的修辞格。这一篇由于是强烈地谴责敌人罪行的,当然更不例外地运用了反语。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里的“文明人”,其实是“野蛮人”或是“刽子手”:这里的“伟绩”和“武功”其实是“罪证”和“暴行”。鲁迅先生含着满腔悲愤反说出来,语意更加尖刻辛辣,更增添了控诉的气氛。这里,唯有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是用以歌颂“三个女子”的。它不是反语。

如果说“反复、反问、反语”的修辞格加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形:那么,“排比、对比、对偶”的修辞格,则是发挥整句的气势来增强感情共鸣的威力了。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一连三个判断排比句,有如排炮之威,打得敌人无力还击,无处逃遁。这一组排比句也充满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当局者用“凶残”,对“流言家”,用“下劣”,都是贬义词。对“中国的女性”则用“从容”,一个褒义鲜明的形容词。鲁迅先生还将“庸人”和“真的猛士”两相对比,强调指出离三月十八日两星期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的时候,正有写一点东两的必要了,激励人们象“真的猛士”一样去战斗,不要象“庸人”那样苟活偷生,这样一对比,既使得文意鲜明,又使得结构紧凑。文章最后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土,将更奋力而前行。”这样的对比,借助一个“更”字,又把意义推进了一步,于对比中点出了希望。

鲁迅先生是善于运用对偶辞格的大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这里,写了对“惨象”和“流言”的强烈感受。同时又将“惨象”与“流言”进行比较,用“已使”和“尤使”强调指出“流言”比刀枪更惊心动魄。尤其绝妙的是,在“惨象”和“流言”之后,分别用了逗号,强调了主语,使得句意更加鲜明突出,强化了感情共鸣的威力。鲁迅先生这时从“实在无话可说”的极度悲愤中悟出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那就是反动统治者的残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欺骗。所以,鲁迅先生紧接着是竭声呼唤:“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里虽然用了选择句式,但语意是明确的、坚定的,那就是号召人们一定要在沉默中爆发!

有的对偶句,在句式整齐之外,还注意音韵的和谐。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里惨淡、人生是叠韵字,淋漓、鲜血是双声字。叠韵双声,真象贯珠滚动,接踵而至;朗诵起来,波澜起伏,声情并茂,那感情更易在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了。

猜你喜欢

猛士反语反动派
反语认知加工之主观语境
印地语反语的构成手段及语用功能研究
撕咬猛士巨齿龙
真正的“猛士”——东风“猛士”军用越野车
东风猛士车中央充放气系统故障分析与排除
警犬猛士杰
英语反语中的语用文体学分析
儿童反语语用功能知觉浅述
《论人民民主专政》
狱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