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4叶林坚

新课程(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案例道德法治

叶林坚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广东 惠州)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学生养成自主思维观念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和要求下,做好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法律观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课程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从而在生活中做到尊敬他人、爱护公德、遵纪守法、正直善良,成为一名品质优良的好学生。

在教学实际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往往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深入剖析案例,发掘藏在案例中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完全理解知识点的内涵。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让知识变得不再枯燥,学生也更有兴趣去学习,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更加高效。笔者通过对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思考,得出一些心得和体会,就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在教学中善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进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案例教学法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即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可以分析案例事件说出自己的见解,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说出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即可。所以,案例教学法能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其次,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情景,通过对事件的描述让学生感觉仿佛就置身事件之中,从而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和感受道德与法制的理论知识。另外,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不再是教师单方面去讲解知识,学生坐在下面被动地接受。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训练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反思自身在学习中的不足。如此,学生在持续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在培养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的同时,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1.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课堂中要顺利开展案例教学,首先需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除了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积累深厚的法律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道德教育方面的经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需要教师结合理论知识引入合适的案例,在生动描述案例事件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法律意识、道德品质以及自身的性格特征,都会对案例的分析产生影响。只有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过硬、执教水平高超,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案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并养成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所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案例教学实施的关键。因此,学校应该投入资金加大对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更好地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思想品质和严谨的法律意识。

2.把握好案例的数量和内容

虽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积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数量越多,教学效果越好。如果引入的案例数量过多,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分散在案例情节上,反而不利于知识点的教学。所以,案例的选取一定要精致,契合当前课堂的教学主题,同时注意数量,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而不是喧宾夺主,影响知识点的传授。

从教学的实际反馈来看,案例越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当下的时政热点,就越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教学的效果也越好。所以,对于教学案例的引入一定要考虑这么几个因素:是否跟学生的日常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是否结合了当下社会的热点事件;案例事件的描述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案例所描绘的事件要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并将教学知识点包含其中,能启迪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其中包含的教学内容。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

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引入并描述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自身的组织作用。首先,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当好引导者的角色。所谓引导者,就是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使他们融入案例描绘的情境,主动思考并发表见解。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学会倾听每个学生的不同观点。另外,当学生的讨论偏离教学主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让讨论回归到正题,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讨论。

猜你喜欢

案例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