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开设《艺术考察》与《谈“艺”录·艺路谈》栏目的一点想法

2018-02-24本刊编辑部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栏目艺术

本刊编辑部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一、《艺术考察》——在丈量时空的脚步中体悟艺术的真谛

在学报中开设《艺术考察》栏目,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解决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二是创立一个既能展示艺术考察成果又可以探讨交流艺术考察方法的学术阵地;三是在学术研究中旗帜鲜明地践行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一观点,倡导高校艺术教学和科研活动牢牢把握以“实践”为学说基石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美学艺术学思想。

首先,是解决“学院式”培养艺术人才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实问题。

从民间“师傅带徒弟”式的艺术人才培养方法到系统化、规模化的学院式培养艺术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和群众普遍艺术需求的必然选择。学院式培养的诸多优势不必赘述,但“鲜活性”“真纯度”和“创新性”的保持亟需关注。本期文章《艺术的考察和考察的艺术》中提到的“院校艺术人才豆芽菜倾向、发育不良、营养不足现象”就是明显例证。解决这一问题,唯一路径就是到自然中和社会的广阔天地里去,到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群众中去。因为,艺术的营养和根系都在那里。除此,别无捷径和它途。

其次,是为艺术专业的教学、创作和科研而服务。

在这个栏目中,我们将聚焦“艺术考察的历史”“艺术考察的理论和方法”“艺术考察成果展示”三大板块,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上、对“艺术的考察”和“考察的艺术”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学术分析和阐述。在历时性的维度上,我们会研究整理中西方艺术考察的历史经验和成果,通过对艺术考察历程中的“特殊性”“变异性”“传统性”等方面研究实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知古通今”的目的;在共时性的维度上,我们将对艺术考察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研究,既关注其基本范畴、研究范式、理论体系的建设,又注重其考察方法和技法改进、考察成果展示等。

最后,是旗帜鲜明地倡导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研究立场和以“实践”为原点和终点的艺术考察方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论点,恩格斯在给这个提纲赋予“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同时,也明确指出“萌芽”的肥壤沃土就是社会实践。进入广阔自然和纷繁社会中进行艺术考察时,坚定的学术立场和世界观、价值观指引是必不可少的。从第一块在劳动生产中被磨出优美造型的石头被挂在人的脖子上成为装饰品开始,人类对美的追求就从未终止。如果说,有意识的物质生产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那么,精神生产则保证了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承;如果说,艺术品是人类精神生产结出的可见、可感、可知的花、叶和果实,那么,文化就是其根系和灵魂。艺术的土壤是什么?艺术的根扎在哪里?答案很简单,是生活。艺术考察,一方面是考察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考察者以艺术为切入点,考察他人生活方式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向外的关照和延展也是为了完成内在的滋养和成长。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又这样一段话:“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对应于艺术人才的培养,这句话是否可以表述为:我们学习了很多理论和技法,只有和生活、实践结合,才能让技法为表达人类共通情感服务,创作携带着“真善美”基因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看,艺术考察以及其研究,就是在丈量时空的脚步中,通过生活本身来体悟艺术的真谛。

二、《谈“艺”录 艺路谈》——谈“艺”时,我们究竟要谈论什么

首先,是关于艺术的标准。除了遵循真、善、美这一基本原则,艺术的标准还可以从不同方向、更多维度去界定。在一个任何名词和动词后面都可以冠以“艺术”之限定的时代,艺术标准的意义和价值尤为凸显。即使这个标准的下限难以界定,其上限确是异常清晰且毋庸置疑的,即:一个时代最好的艺术品,一定是能直接体现出这一时代民众心理状态和精神气质的。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来界定,无论艺术创作还是批评,都要“紧紧围绕人民,彰显国家精神”,唯此,才可不失魂、不失语、失声,才能有血有肉、风骨凛然、气韵生动、鼓舞人心。”

其次,是关于艺术的方向。正如同万物向着太阳生长,不论其表现形式怎样,艺术的根性力量都致力于人性中美好力量的发现、展示和调动,甚至在揭示人性丑陋、演绎人间悲剧时,艺术的最终目的都不是仅仅铺陈丑态、悲痛和苦难,而是像朱光潜先生阐述的那样:“艺术品的悲剧和现实的苦难不能混为一谈,如果表现的是赤裸裸的血腥和杀戮,人们也会很厌恶……”。他引用桑塔那教授的话进一步阐明:“我们喜欢的不是一种恶,而是喜欢那种生动而令人振奋的感觉,那是一种善”。所有艺术的呈现中,那些“使生命能量得到发挥、给人以紧张感、努力感和生命感”的状态才能代表艺术的方向。

再次,是关于艺术的功用。有学者用“无用之用”来描述艺术的功用,这其实是强调艺术的无功利性;也有学者强调艺术对人的心灵净化和审美能力提升的作用;王一川先生在《艺术学原理》中引用英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观点,认为“艺术也可以由文化来指代”;从马克思的认识论出发,如果把文化看作一个结构,艺术则是这个结构中离经济基础最远的一个部分,这也说明艺术的价值并不是其实用性。于是,我们更愿意相信,是艺术,可以使人类实现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愿景;也是艺术,可以使人类在被社会机器裹挟中不被完全“物化”,可以通达中国古代哲人关于“天人合一”的心境;还是艺术,帮助我们不断冲出现代社会充满“确定性”的网格,增加心灵的广度、厚度和温度,承受生活中超出我们接受限度的东西,达到“厚德载物”。当我们将艺术等同于文化时,那么,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的阐述也适用于艺术功用,即:文化(艺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沿着正确的方向,探讨和艺术本身、艺术标准、艺术教育、艺术素养等相关话题,是这个栏目创办的初衷。最终将栏目名称确定为《谈“艺”录·艺路谈》,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谈“艺”录》。

这三个字大家并不陌生,随便上网一搜,几千本书目纷呈而出,最著名的应是钱钟书先生的。用这三个字,有向一代代艺术家致敬之意,给“艺”加引号,一是不想完全一致的重复,二是突出作为学报栏目中的“艺”的多重指涉性。这里的“艺”,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还有艺术家、艺术品、艺术创作、艺术传播、艺术教育,等等。“艺”还关乎教育的艺术、艺术人才培养的艺术、艺术学科体系建设的艺术等。

二是《艺路谈》。

最先想到的是有形的路:“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合作计划贯通东西、连接古今的步伐,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交流的地位也逐步凸显。跟随其步伐、捕捉其间艺术脉搏的律动并记录,是机遇,也是担当。其次想到的是无形的路:人类对艺术的认知之路、艺术家从艺之路、艺术理论研究者研究之路、人民群众对艺术产品的需求之路。

我们将以对话的方式,围绕与艺术相关的话题,每期开展一到两个主题。按照学报目前的出版周期,每个季度在栏目中推出一至两篇对话,每年就有四至八篇访谈文章。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虽然不希冀读者能够记得住栏目文章的全部,却还是真诚地希望阅读关注过这个栏目的人能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动。

猜你喜欢

栏目艺术
栏目约稿
栏目主持人语
纸的艺术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稿约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