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如何让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社会和生活

2018-02-2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教学内容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大官小学 辽宁抚顺 113000)

在小学教育阶段,《品德与社会》使其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同时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主要学科。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小学教育重点不在是以成绩为主,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利用该门课程与学生生活贴近的特点,使其回归于社会与生活,提高教学效果。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刚刚开始接受正式教育,他们的认知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从自己已有的社会和生活经验开始。在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征,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连载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社会和生活知识理解课本内容,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掌握相关知识,这样可以达到更好地的教学效果[1]。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将它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将学生局限在有限的课堂中,而是要将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延伸,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在生活情境中掌握知识。

例如,在学习“消费”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这一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消费”的情景中。如教师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情境,让小学生分别扮演消费者、商场经理和营业员,作为消费者如何挑选货物、营业员如何介绍货物,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自然而然会掌握相关知识。在平时的岗位中,消费者与商家难免产生矛盾,在产生矛盾之后,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经理要发挥调节者的作用,在各自的角色演绎中,学生学会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将生活实例运用到教学中

在以往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将课作为唯一的教学材料,这种单一的教学资源,极大限制了教学效果。其实,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教学资源,如果将这些资源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了《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枯燥乏味的教学充满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2]。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并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身边的实例解说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进而快速掌握基础内容。这些生活中实例与学生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轻松明白课本知识,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告别贫困奔小康》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收集一些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的旧照片,并吸取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照片,将其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多媒体设备观看照片,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住,使其认识到以前生活情境,与今天的生活进行对比,体验社会的不断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了解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变得越来越好。除此之外,学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加深了学生与父辈之间的交流,让家庭更加和谐,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度。

三、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学生比较溺爱,因此,许多在《品德与社会》课本中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将其实践到社会生活当中,因此,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体验并不深刻,仅仅停留在浅层次。只有当学生亲身经历,才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道德上的目的,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3]。教师不能将学生局限在教室内,而是要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使其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

例如,在学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看看在学校周围主要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学生通过自主调查,学生发现河中漂浮着许多垃圾,土壤中遗留诸多塑料袋,垃圾也没有进行分类处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深刻体验到当下严峻的环境问题,进而激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四、加强师生、生生互动,让课堂教学气氛“活”起来

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等主科方面,而对于《品德与社会》之类的副科并不重视,一直以来处于忽视状态,制约了学生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并不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多,这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自己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提问“如果一个老人摔倒了,到底该不该扶起来?”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许多学校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比较落后,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品德与社会》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1]李小娟.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源于生活回归生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3):119-119.

[2]徐德忠.源于生活回归生活--让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4):72-73.

[3]杨光菊.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15(32):38-39.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教学内容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