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问孩子也许就不两难

2018-02-23五一幼儿园孙凤霞

学前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杨絮小蛇饭团

□ 五一幼儿园 孙凤霞

看到这期话题,我回想起一次小班图画书阅读活动《好饿的小蛇》。我读道:“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根黄色的香蕉。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一个男孩回答:“孙老师,小蛇肯定会死掉!”这个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活动开始就为第一次小蛇吞掉苹果后外形的变化做了铺垫,为什么孩子没有按照“正确逻辑”回答呢?我问孩子:“为什么?”结果,这个男孩解释:“因为它吃香蕉没有剥皮!孙老师,我给你表演死了的小蛇!”他很兴奋,当即趴在了地上,身体扭来扭去,还翻着白眼,其他孩子看到了,都笑起来,也跟着倒在地上。这样,活动室的地板上横横竖竖陆续出现了因为吃了香蕉、菠萝甚至是饭团而死掉的小蛇……

活动后,结合孩子的回答和表现,我就绘本的选择、问题的设计与幼儿年龄段思维特点进行反思,得到一点认识,即孩子对故事的理解是基于自身已有生活经验的,吃香蕉不剥皮、吃刺刺的菠萝、吃掉在地上的饭团都不对,会让小蛇“死掉”而不是变成图画书中的模样。

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我们成人也不能脱离自己的经验解读外界,我们所选择的视角、所进行的联想与想象也无一不是以已有经验为前提的。回到话题中的活动,教师希望孩子们用肢体动作来表现风,但林林没有表现风,而是转换了视角,表现了风吹下的杨絮。这一行为反映了他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当其他孩子用肢体动作、声音表现“风”的时候,他通过联想建构起自身已有经验与风的链接,想到了在风的作用下滚动的杨絮,从一个新的视角,用富有表现力的动作,将地上的小绒球滚动的样子形象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新视角是值得肯定的。

关于卫生问题,与其站在成人视角判断价值、做决策,为什么不问问孩子呢?“用打滚的方式表现地上的杨絮真的很有创意,生动又形象,但是,如果打滚的话,衣服就会脏,这样会不卫生,你们怎么看?”我相信,不论是通过讨论、辩论还是其他形式,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为这个行为做出价值判断,同时给这个问题,也给我们成人一个答案。■

猜你喜欢

杨絮小蛇饭团
谁要一条小蛇
赚钱不易
一心二用
艰难的选择
小蛇跳舞
五月的“雪”
杨絮这个家伙
惹祸的“雪花”
小白兔饭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