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课外阅读,助力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指导

2018-02-23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

新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老师

□ 海南省农垦加来高级中学 顾 蕊

著名的语文教师李希贵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他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三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后,让人很意外,也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三的孩子考了85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

为什么两个孩子不比高三考得差?李希贵老师说得益于两个孩子大量的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的阅读。李希贵老师在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给他们阅读。两个孩子读完李希贵老师给他们买的书,还读李希贵老师读的书。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两个孩子的语文成绩不比高三的学生差。

吕叔湘老先生也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都有“名著导读”,每个模块推荐两本中外名著,从中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改革对课外阅读的重视了。

但是我们学生的阅读现状如何呢?笔者在地处乡镇的一所高中任教,笔者曾经对自己所任教学校的高一高二学生进行过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经常读课外书的学生不多,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能自觉有计划阅读的学生寥若晨星,课余时间能主动到阅览室去看有益的报纸、杂志的更是寥寥无几。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没有一人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令人担忧的课外阅读情况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各科老师迫于升学的压力,会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学生课余时间忙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所剩无几,而在所剩不多的自己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大部分的学生用来上网聊天、打游戏,有极小部分同学读课外书,但是他们读的只是言情、卡通、武打、凶杀之类的书籍,基本没有经典的文学名著,他们只是追求作品情节的离奇曲折,很少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不够,质就更难保证,造成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不高。考试时,学生的简答题的答案往往用词不准、词不达意、条理不清,甚至因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造成所答非所问。作文常常审题立意不准,内容空洞无物,文章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为了凑够字数,只好照抄试题原材料。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所以语文教学不但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重视课外阅读,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而要落实课外阅读,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热爱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是成功实现课外阅读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以采用章回体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式的设置悬念法。高中生也很喜欢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讲故事,学生都会精神百倍,目不转睛,双耳直竖,唯恐漏听一句话。老师就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沉醉其中时,忽然戛然而止,然后故作神秘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自读原著。此时老师趁机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学生就会禁不住精彩故事情节的诱惑而去阅读原著。

二、课文基点,拓展阅读

由于语文教学时数的限制,学生课堂所得往往缺乏广度和深度。要打破这一限制,让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以课文为基点,联系课外读物,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可以利用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向学生推荐原著。比如学了《林黛玉进贾府》,老师说:“黛玉眼中的宝玉英俊多情,宝玉眼中的黛玉美丽聪明,两人可谓两情相悦,一见倾心。可是相爱相恋的两个人最终没有成为眷属,什么原因?到《红楼梦》中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浓厚兴趣。学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老师就推荐《水浒传》给学生阅读,学习了《曹操献刀》,老师就推荐《三国演义》给学生阅读。

可以寻找课文作者其他著名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学习了《祝福》,建议学生再去看看《药》《阿Q正传》,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悟鲁迅的写作风格和小说的现实意义。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向学生推荐阅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风的多样性。

可以寻找与课文同样体裁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比如学习了杜甫的《咏怀古迹》,让学生读读其他一些咏史诗,引导学生归纳出此类诗歌在写法和感情上的一些规律或者共性。

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史评进行阅读,比如学习《鸿门宴》《荆轲刺秦王》就推荐评价项羽和荆轲的诗歌给学生阅读,使学生认识到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三、加强指导,有效阅读

1.指导阅读书目。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坏。”可见,课外阅读虽好,但应建立在学生读好书的基础上,只有选择有益学习的读物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充分关注学生 “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所以,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不但要考虑向学生推荐有益学生身心发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书籍,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阅读需求,除了向学生统一推荐读物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推荐,使他们各得其所。

2.指导阅读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授之以渔”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咬文嚼字法。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要咬文嚼字,甚至锱铢必较,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咬文嚼字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就必须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否则就会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即使是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人参果,你也咀嚼不出它的美味,吸收不了它的营养。

(2)不求甚解法。《五柳先生传》说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三国志·诸葛亮传》谈到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法就是只需要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者某些要点,不必逐字逐句的去品味。不求甚解法可以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对于知识性的文章可以采用不求甚解法,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3)读书笔记法。为了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教师要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形式可以多样:或摘抄精彩语句、片段、文章,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人物事件,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或概括读物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或点评文章,发表见解,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或自选角度,写读后感,进一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可以尝试仿写和自创等,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和综合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开展活动,促进阅读

1.阅读交流会。学生看了一些书籍之后,很想有机会交流一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自己的心得体会,读书方法等。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使他们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交流中会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不同观点的辩论,可以训练学生在辩论中直率而清晰地陈述个人的看法,敏捷而恰当地做出应对和辩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读书推介会。教师可以一个月在班里举办一场读书推介会,让学生选一本最近读过的书,给大家介绍此书内容,说明推荐理由并朗读其中精彩段落。同学之间,年龄相当,阅读的品位相近,同学的推介,彼此更容易接受。读书推介会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口才展示的平台,还让学生了解了更多的好书。会后,会出现同学争相借阅某本书的热潮。

3.阅读竞赛。定期举行阅读竞赛,可以是全校性的,也可以是全班性的。老师向学生推荐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语文课本中推荐阅读的文学名著,提前两个月布置阅读,以统一组织闭卷书面回答的形式进行竞赛,题型可以是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考查内容涉及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赏析等。

4.征文比赛。为了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可以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举行一次读后感征文比赛,读后感的蓝本可以是学生自选书籍,也可以是老师指定书籍。

另外,还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还可以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等等。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能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和不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总之,落实课外阅读,可以助力语文教学,达到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