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8-02-22邓娅玲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必修课培养目标学时

邓娅玲

(湖北省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1 前言

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而武汉地区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3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武汉市人社局发布《2014年就业形式分析》报告,预计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今年,武汉地区有84.3万人需要就业,包括高校应届毕业生、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外来人员。但根据实际人员流动,综合判断今年武汉实际需要就业人员达35万人,而根据近两年新增就业人数实名制统计数据和2014年空岗岗位分析,武汉市只能有效提供岗位25万个,仍有近10万人难就业。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因为其专业的局限性,在就业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就更难更大。

体育教育专业是我国体育院校开设最早的体育类专业,也是体育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骨干专业。湖北省是教育大省,也是体育大省。而武汉市教育在湖北省位居前列,武汉市各大高校基本上都设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也走在前列,但由于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针对这一情况,调查研究和分析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现状,非常重要。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严峻就业压力下的现状和目前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状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为武汉市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提出改进的对策与建议,最终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通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2 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校是基于新《课程方案》规定的要求,对体育课程进行分类。包括重新设置了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形成由基础课和选修课共同组建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重技能的特点,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教育功能。

2.1 课程学时、学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对武汉市5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比例进行对比分析,可看出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最高是华中师范大学2850学时,而且与只有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的总学时比《课程方案》规定的总课时2719学时多,武汉体育学院、江汉大学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总学时上都比规定的少很多。而总学分最高的是湖北大学193.5学分,最低的是华中师范大学165学分,5所高校总学分都比《课程方案》规定的154学分高。说明,武汉市高校在课程设置总学时和总学分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总学时略显低,学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于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造成学生基础环节薄弱。

2.2 课程结构的比例分配。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符合各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一般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教育必修课。而选修课包括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各校在不同课分布的学分和学时有极大差异。

2.3 课程开设情况的分析

2.3.1 必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必修课是学校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必须修学的课程,是确保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基本的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是高等教育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从表3中看出,武汉市高校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的主要特点是:(1)教育学类课程门数多,如武汉市这5所学校都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学生在毕业后的从教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涉及的课程广泛,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如: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了人文社会科学,湖北大学开设了社会学概论,武汉体育学院开设了大学美育等。(3)各院系为加强教师教育都开设了大量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课程,如:教师职业技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些课程,5所学校都相应开设了。

专业必修课是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包括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基础课。它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在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教学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目前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的特点有:(1)武汉市5所高校都开设了人体科学类课程,如体育康复学、推拿与按摩。(2)各校为加强学生师范素质,开设了有针对性的教育类课程,如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等,使学生能掌握更多的体育教育知识。武汉体育学院还特别开设了运动训练学、体能训练与方法。(3)各校在体育社会科学类,开设的课程太少,大部分学校只有体育管理学、旅游体育,对休闲体育方面的课程涉及太少。武汉体育学院和江汉大学与其他3所高校相比,在体育社会科学类开设的课程较多。

2.3.2 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分析。高校教学选修课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自行选择学习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选修课程,不仅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限选修课和任选课。各校选修课开设情况差异很大,各校根据学校实际师资和场地开放情况开设,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开设的覆盖面广,涉及学校体育、体育休闲、运动体育等,但不能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需要,如体育休闲方面开设课程太少,应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开设一些如户外拓展、体育器材等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的学校没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3 人才规格的比较分析。武汉市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基本上是基于每个学校的培养目标设定,主要表述内容差不多,都是从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体育专业知识、实践工作和创新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提出的,

据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还需要加强各方面的能力。从表7看出,70%的学生不满意自己得专业技能,75%的学生不满意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而高校更注重于培养学生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的能力,没有立足于根本,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我国体育人才的市场需求。关于通过计算机二级和英语四级考试,有57%和55%的学生不赞成,但目前社会又对其有一定的要求。学生对自己社会实践能力满意程度也不高,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少,应多开展社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2.3.4 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分析

2.3.4.1 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现在社会体育教师要求从教人员既要有普通本科毕业生所具有的基本素质,还要在体育方面有相当的理论知识和体育特长。但实际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一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想单纯的从事体育教学工作的机会很少,必须掌握一定的特长。

从整个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有:(1)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危机感意识,有应对危机的能力。(2)重视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意识。(3)复合型人才,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思路开阔的人才。目前就业方向也由大学生选择单位向单位选择大学生转变,由要求单一向要求全面转变。大学生要想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具备责任感、危机感、社会交往能力等各项素质,不能只是专业基础过硬。

2.3.4.2 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字,2013年是699万人,2014年将达到727万人。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部分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脱节。另外,还有一个就业观念问题。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目前部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武汉市今年30万名高校毕业生中,预计有13万人选择留汉就业,加上外来务工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失业人员,武汉地区实际求职人员总量将达到35万人。从近两年统计数据和空岗位分析来看,武汉市有效供给岗位数量为约25万个。仍有近10万人需要就业援助。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学习积极性不高,盲目择业,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要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快改革的步伐,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3.4.3 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分析

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是相互制约、协调的关系。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反作用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是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桥梁,教师通过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和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

具体来讲,首先社会需求是前提。武汉市社会需求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变化,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求更加严格。高校的最终产物是毕业生,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是一个前提条件。所以,武汉市社会需求是制约武汉市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前提条件。其次,培养目标是方向。在武汉市社会需求相对稳定的时候,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目标就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方向。湖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在确定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目标后确定相关课程设置,如注重专业必修课的开设。教师完成课程设置任务,培养毕业生以满足社会需求。最后,课程设置是保证。课程设置是人才规格、质量的基础,它直接影响毕业生的质量。

3 武汉市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学校教学中的定位是制定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设置,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在武汉市体育院校自身定位缺乏准确性。原因有:(1)武汉市部分高校“重技术,轻理论”,忽略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学校定位太高,培养目标单一,忽视大众教育,使培养出的学生不符合社会的需求。(2)武汉市高校忽视自身条件,没有办学特色。武汉市一些高校缺乏对武汉市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关注,不考虑武汉市周边及中心城区中小学教师需求,导致目标制定不科学,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当前社会更多需要应用型人才,一些大学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自身大众性办学的特点,没有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通用型人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1)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学时数比《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1886学时高出很多,而选修课学时数却比规定的880学时低很多,说明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课比例大、选修课比例小,专业课学时多、选修课类型少。(2)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学时数基本上都过少,大大地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形成。(3)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但武汉市高校却忽视自身条件,而培养的人才与武汉市社会需求的人才有一定差距,没有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通用型人才。

4.2 建议。(1)武汉市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各校的办学条件,以中小学体育教育为依据,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的比重,专业总学时在2600-2800学时之间最适宜,加强实践环节,延长实习时间,最少有10周以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堪忧很好的面对。(2)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武汉市社会发展情况,将培养目标以培养中等体育师资为主,扩大为培养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的复合型体育人才。(3)武汉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根据各自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优势,开设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猜你喜欢

必修课培养目标学时
鲸宝宝的必修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下的学时发放标准的探索
——以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为例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驯龙高手 成为自己的路上,分离是必修课!”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凉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