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问辩课堂”多主体成长组织生态初探

2018-02-22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陈素梅

新教育 2018年22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师生主体

□ 海南省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 陈素梅

一、“问辩课堂”实践与研究的再发现

“问辩课堂”是笔者与海南省卓越物理教师工作室的伙伴们自2016年来一直在开展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关于这一课题的实践与探讨,笔者曾撰写了一篇论文发表于全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 《新课程》(2017-05期)。主要探讨的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物理“问辩课堂”实施的策略与方法,突出对于物理“问辩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探索。在这之后开展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有许多问题都绕不开关于教学现场中作为主体的人及人所组成的主体结构对物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影响,于是,我们开展了新的研究。

二、物理“问辩课堂”的新思考新理解

1.物理“问辩课堂”定义的新思考。我们所定义的物理“问辩课堂”不仅是字面上的问辩形式,不仅是某课堂教学的模式或教学策略方法,它是一种交往的方式,高层次的文化交往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的理念、主张与思想。它的立论依据根植于布鲁纳、皮亚杰和马斯洛的认知理论。

对于学习,我们有这样的观点:只有当学习者能够改变自己原来的初起的心智结构,甚至彻底重塑心智结构,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因此,在“问辩课堂”中的“问”在于激活、唤醒主体原有认知结构,“问”还在于让主体间产生联结,寻找思维的关联点;“辩”则在于澄清、理顺、同化知识体系,进而产生思维的碰撞,实现新知识的构建。“辩”是引发思维生发并产生碰撞的路径、节点。在“问”与“辩”互动中,借助课堂多主体的生态环境,让学习“真”发生了。

2.物理“问辩课堂”的多主体定位。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今天的教育,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不论社会如何变化,我们必须不断地去回顾与重温教育的最基本的范式,以时常唤醒我们对于教育的哲学性的思考,对类似于“教育究竟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的思考,以时刻保持自己对教育核心本质的追寻。

在苏格拉底看来,好的教育不过是和“有价值的朋友”一起,分享“好的事情”与“好的东西”。《诗经》对学习与教育做如此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对学习与教育的理想追求则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又如《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

在我们看来,课堂是文化交往的阵地。文化交往,则需要主体平等与自由的交流,以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让质疑与批判得以产生,让思维产生碰撞,让情感产生共鸣。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作为参与物理课堂教育的老师和学生,他在物理课堂教育的活动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旁观者,是表演者,或是导演?对于教育的成长而言,教师应该是主体还是主导?学生呢,他是主体,能做主导者吗?

在我们看来,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课堂就是他们共同生活的一段生命历程,因此每一个人都有着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物理“问辩课堂”的问与辩是一种文化传递与交往,在这样的问辩交互中,参与课堂现场的人,都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都应该能成为故事发生的主导者。因此,在物理“问辩课堂”中师生都是问辩的主体,也都是促进学习发生的主体,物理“问辩课堂”是一个“多主体”的课堂,也是一个“多主导”的课堂。如果失去了主体的任何一方,都将影响物理“问辩课堂”的教学活动的推进。在我们看来,活在师生互为主体的关系中,是教师生命的本质,也是学生的生命本质。

在物理“问辩课堂”中,你,就是你的教育,你与我,就是我们的教育。物理“问辩课堂”教育教学的魅力终究来源于人,共享于人。

3.物理“问辩课堂”多重主体的生态组织。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是根据外部环境的信息对人脑所带来的刺激,建立起神经联结的过程。因此,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应用所能带来的信息,给予学习者于控制,或添加刺激,或是激发学习意向的过程。

每一位参与教学现场的人,都会关注着课堂中多重主体的个性化思考,问辩关系与物理“问辩课堂”构建着相互促进成长的师与生、生与生的“三角”关系,以产生问辩中的思维碰撞,形成共同成长的动力。参与学科课堂教育的老师与学生,是在解决不同的变化着的问题时,互为主体,互为主导。在物理的“问辩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结构稳定的三角主体与主导关系。只有师生结盟而为成长共同体,在课堂中能感受到彼此成长的快乐,教育才能真正地发生。

在“问辩课堂”教育活动中,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学生团体为成长主体,以课程和项目为教育发生的载体,形成有利于主体生命共同成长的完善的组织结构。

总而言之,教育形式,是师生间、生生间,是人与人之间精神与灵魂的生动交往。好的教育实践,从来就不会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永远是,发生在师生间、生生间,是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分享和彼此间的相互激励,并最终在师生间、生生间,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之中,彼此成全、互为成长的活动。物理“问辩课堂”的真谛,必在于围绕着问与辩激活师生间、生生间共同学习的生命影响力。

4.物理“问辩课堂”学科知识多层意义的关注。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82岁的美国哈佛大学罗伊·格劳伯教授,曾在上海延安中学与中国中学生面对面交流。当时,有一名学生提问到,现在中国的实验室为什么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格劳伯教授回答说,决定一所大学、一个实验室、一个团队里,能不能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关键因素,不是物理设施、设备的好坏,而是一所大学、一个实验室、一个团队的氛围。

在这里,格劳伯所讲的氛围即是一种文化的环境。同样,在教学的现场能发生良好的教育,也必然需要良好的文化生态。然而,回顾一下我们当下的物理课堂,它似乎已常常被“工具化”,成为知识和技能的传输渠道。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出一种文化的衰落倾向。本应富有绚丽生命色彩的、教与学的“美美与共”文化生态已严重缺失,物理课堂变得极其枯燥而无味。同时,本应富有浓郁的文化交往的校园生活,也在所谓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和“不比高深,比得分”等诸多口号中,日益显现出文化贫瘠的气息,师生间的课堂交往更被日益窄化。

如何回归课堂教学和教育文化的本真,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从关注学科知识多层意义开始。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若干知识技能和提升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与情感,指向人的思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因此,课堂应关注学科知识的多层意义,尤其要关注知识的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

任何一门学科知识都必然对应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相关领域的文化积淀。物理学还有着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它的“简洁、对称、和谐、多样统一”属性就极其具有文化特色。如牛顿定律将“天上”和“凡间”的运动规律统一,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将电和磁统一,爱因斯坦将质量和能量联系在一起,这一切就具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双层意义的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必定会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文化意蕴,物理学科的文化理念能促进人本深度的文化对话,而坚持学科知识的文化渗透,定可促进课堂中师生文化生活的融合,提升课堂教学的文化品质。

而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高中不再进行文理分科,物理必修课程成为了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是高中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共同基础。这也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文化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以育人为中心,其核心在于激活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必然能引导人成为真正的人。物理学科也不例外,它是自然学科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标中写明:物理学科教育的目的是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人类科学整数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

因此说,物理学科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地去追求最美好的事物,以心灵中不断萌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激励和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成长。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品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