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傀儡戏

2018-02-22郗文倩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傀儡陈平木偶戏

○郗文倩

傀儡戏,就是现在的木偶戏,也是很古老的艺术。木偶戏“以物象人”,由人操控表演各种戏剧角色,演绎故事。木偶在明处,唱念做打,咿咿呀呀,吸引观众。它们表面是演员,其实就是道具,真正参与表演、掌控表演过程的却是幕后的操控者,所以,木偶戏的演员是双重的。那么,古人何以想起创造这么一种奇特的戏剧艺术形式?最早的木偶戏是什么呢?

第一种说法追溯到西周早期,说周穆王西巡昆仑,奇工偃师献一倡优,却是位自制偶人。那偶人进退俯仰与真人无异,和着音乐,动动脸颊,就能曼声而歌;摇摆手臂,即翩然起舞。周穆王大惊喜,忙唤出后宫宠姬一起观看。谁知表演将毕,那偶人却忽然向宠姬们抛了个媚眼,颇有调戏之意。周穆王大怒,以为受骗上当,这个哪是木偶,纯粹就是真人,便要诛杀偃师。偃师急忙当场剖解偶人。周穆王趋前细看,偶人筋骨、关节、皮毛、牙齿、头发一应俱全,但却都是由皮革、木块、胶漆、黑白红蓝颜料组成的假物。再组合,又变成活生生的偶人。可将心拆走,偶人便无法说话;拆走肝脏,则眼目尽盲;将肾拆除,则无法走路。最后,周穆王心悦诚服,大赞偃师技法高超,鬼斧神工。

这个故事见于《列子》,一向为人们津津乐道。其实,《列子》一书成书较晚,这件事大概是后人比附的志怪故事,都是小说家言,不可当真的。

第二种,是说木偶戏为西汉开国功臣陈平所创。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迎击匈奴冒顿,反被围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东边的白登山,七日不得脱身,危在旦夕。陈平知冒顿好色,又知其妻阏氏好妒,便雕刻木偶扮做美女,在城头翩翩起舞。冒顿果然目不转睛,阏氏则醋意大发,担心城破之后,丈夫必纳此女,遂想方设法迫冒顿退兵,刘邦遂解围。由于木偶退敌有功,汉高祖便将它珍藏宫中,此后“乐家翻为戏”。这个说法见于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

高祖平城被围确有此事,《史记》和《汉书》都有记载。但如何解的围,都说得含糊。说陈平做了舞女木偶,是唐代开始有的说法,也是演绎瞎传来的。

民国学者孙楷第等一些学者注意到,最早提及傀儡戏的汉人应劭在《风俗通》里说,“傀欙(儡)”为丧家乐,意思是说傀儡戏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的,由此便想到古老而神秘的傩戏。

傩戏起源于商周时期的驱傩(驱除鬼怪疫病)活动,驱傩的主角是方相氏(又名方相),人们想象他们长得奇崛魁伟,面容奇丑,令人畏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其硕大可怖的头颅,遂又被称作“魌头”。魌,头大貌,丑貌。方相氏负责平时的逐疫,也负责墓穴驱鬼。

学者孙楷第辨析了诸多史料,意识到“傀儡”与“魌头”都是奇崛壮盛丑陋可怖的意思,只是各地方言差异而已,而“方相”则是书面语,三者实际上是一回事。而且,汉代驱傩的方相不仅仅有人戴木质面具扮演而成,也有用雕绘的木制头颅代替的,如此可以自由转动,行动更灵活,这就已然是木偶做戏了。

至此,傀儡戏的源头大概就找到了,即源于方相在墓穴中刺鬼的仪式表演,所以才称之为丧家乐。

本为庄重可怖的丧葬仪式,何以变成后世的娱乐戏剧?这个转变发生在汉末。那时候有个特殊的娱乐方式,“京师中宾婚佳会,皆作魁壘(傀儡)”(《后汉书·五行志》引《风俗通》),也就是说丧葬中的驱鬼仪式竟然成了娱乐表演,这种风气时尚也真是让人瞠目了。所以,后人认为,这就是汉代要灭亡的凶兆。

可不管是不是凶兆,总之,傀儡戏至此乃由丧葬仪式转而成为宴会歌舞戏,由宗教功能转变为娱人功能了。

猜你喜欢

傀儡陈平木偶戏
木偶和木偶戏
张负的慧眼
水傀儡考论
传统戏剧——木偶戏
东汉
东汉———皇帝成为受人摆布的傀儡
木偶戏
木偶戏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