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四法

2018-02-22玉田县虹桥镇珠树坞小学李汉泽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桑娜祖国德育

玉田县虹桥镇珠树坞小学 李汉泽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还承担着育人功能。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将其作为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一、导入中渗透德育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小珊迪》时,用一个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寻找工作而连连遭受拒绝的故事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学生饶有兴趣、思维活跃。但是王老师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行读课文,从小珊迪那里找答案。王老师讲的故事中主人公和文中小珊迪的品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然而然地与所学的新课建立起学习联系。既是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又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与升华;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悟”故事中的道理。

二、提问中渗透德育

如果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只是直接指向答案的“找一找”,很容易把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冲淡。同样是教学《穷人》一课,请试比较一下下面的两个问题:

1.桑娜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找出相关语句。

2.桑娜家本来生活就十分艰辛,她的哪些做法深深打动了你?

问题2中“打动”一词用得巧。突出了学生必须事先有情感体验。学生在预习中内心曾被文字温暖过的刹那,会在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被重新唤醒,进而有深层次的感悟。而不只是简单地找句子。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潜心涵泳中知其意、得其趣、悟其情,明文达意,整体把握。品味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在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他们透过桑娜的外貌、神情、语言、动作,看到她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高尚人格的感染。

三、创设情景渗透德育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教学中,老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就要到了,你们会以怎样的方式和亲人联系、互诉衷肠,表达你们的思想感情?学生会说:打电话,写信,寄贺卡,发邮件……老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亲人联系,并且在交谈时巧妙地用上“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学生在情境中或打电话,或写信,进行对话、写话练习。教师充分发掘诗篇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境。课堂上学生激情涌动,生生互动,充满着浓浓的亲情、温情。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会关心、学会感恩。

四、小结语言渗透德育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结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这两位诗人的爱国诗作,感受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表示要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好祖国;还有学生想到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盼望早日实现全国统一。老师小结:你说到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坎上了。我们同样渴望祖国的早日统一。不但我们渴望统一,台湾的同胞也期待着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们也对故土充满着思恋,对实现祖国统一的遥遥无期充满着忧愁。听!著名诗人余光中就在发愁。(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整个课堂都被这浓浓的乡愁所感染,同学们神情激动。)

在此基础上再次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日益强大、早日实现全民族的统一大业努力学习的情感。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体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要自然贴切,切忌空洞的政治说教,不能牵强附会;力求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欣赏享受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更不能让德育冲击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绝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

猜你喜欢

桑娜祖国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穷人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穷人》梗概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和我的祖国
续写《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