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电影《征婚启事》的另类人物塑造与叙事角度分析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3期
关键词:征婚启事男配角杜家

赵 洁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

1 《征婚启事》故事梗概

台湾电影《征婚启事》是由陈国富执导,刘若英、伍佰、陈昭荣主演的爱情片。它讲述了女医生杜家珍,因男友失踪,心情陷入低谷,想通过相亲来找到自己结婚对象的故事。杜家珍在相亲过程中遇到一个个奇奇怪怪的男人。

这部影片在当时台湾电影票房惨淡的状况下,却引起观众排队入场观影。正如前人论述,在影片叙事的表达态势上,把原文中较客观的记录调节成了颇有娱乐、滑稽、轻松、幽默以及淡淡伤感的纪录片和情节剧的混杂效果,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看性[1]。下面,主要分析《征婚启事》在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2 《征婚启事》人物塑造特点

2.1 极具特色的“男主角的不在场”设置

《征婚启事》这部电影在人物设置上,与传统好莱坞的剧本人物设置不同。一般而言,传统的爱情片会有固定的男女主角,剧情都主要是由男女主角来推动。但在《征婚启事》中,剧情的绝大部分确是由女主角和男配角们的戏份构成的。

女主角杜家珍在男友陈什失踪之后,就开始和十几个不同的男人相亲,却从来没有和男友相见。在各类相亲的场景中,话语的诉说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不论是女主角,还是形形色色的男配角,通过滔滔不绝的言语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宣泄自己的情绪,试图获得他人的理解[2]。

男友陈什唯一的存在,一是在于杜家珍每次相亲结束后,对着电话给陈什留言,回忆过去,诉说自己的想法与痛苦。另一处是在于陈什的老婆最后描述的陈什和她摊牌的场景。虽然男主角陈什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露过一次脸,却在这部剧里对女主角内心转变的展现和促进有着重大影响。

女主角杜家珍在前80分钟当中,通过给陈什的留言,表达了自己逐步崩溃的情绪。一开始只是“我好想你,你去了哪里?”,后来逐渐变成“你知不知道我每天都很害怕回家”“我真的很想把孩子生下来可是却做不到。”最后反思说“我觉得自己不能再相亲下去了,他们永远在明,我在暗,我就像一个偷窥者。”杜家珍和陈什的“单方面”对话像是杜家珍在相亲漫长过程中,对自己内心逐步的剖析。

电影最后,陈什的老婆说出了陈什的死讯。这一讯息促使杜家珍崩溃,也使杜家珍得以解脱。杜家珍终于停止了通过和不同的人相亲来逃避之前感情的痛苦,开始了新的人生。虽然男主角不在场,却通过其他形式,对女主角的人生进行了翻转。

2.2 男配角的戏份平均,却各具性格特色

《征婚启事》的人物设置特点也在于,其男配角很多。整个影片中,大概有二十个左右的男配角,但是个个职业不同、性格鲜明,足以代表社会上各种类型的男人。

比如,防身用品推销员顾正德,一出场就把自己的产品拿出来给女主角试用,通篇都在关心自己的产品,是典型的工作狂。旅游导游吴永定,没有说两句话直接要求和女主角开房,是典型地想要通过相亲来一夜情的男人。小学老师余文,开场就问杜家珍和征婚对象出来吃饭谁付钱,显示了这个角色的过度节约。

虽然每个男配角的戏份都不算多,大概在2~10分钟,但是通过相亲对话与相亲时所做的一些小动作,可以非常了解他们各自的癖好和特点。而这些角色的特点,其实代表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不同观念的男性。他们跟女主角杜家珍格格不入,产生了各种矛盾。男性配角的人数众多,也是《征婚启事》的一个重大特点,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众多的男配角,其实是一起代表了一个女主角“心中的男配角”的形象,各有特色,却都有很大的缺陷,其实突出了女主角对男主角陈什无法放下的心理状态。

3 《征婚启事》特有的电影叙事特点

3.1 以纪录片的形式,平铺和不同男人的相亲场景

传统好莱坞式的剧情,事件之间有因果联系。主角会以一个目标引导,做出种种努力,这样的努力导致冲突升级,每一步都导致主角难以回到原点。但是,在《征婚启事》中,前70分钟的剧情,基本上都是和不同男性相亲见面的场景。这些场景如果把它们在时间线上相互颠倒,也不会影响叙事。这样的叙事,是非线性的,因此,他们之间基本上并不是一个推动另一个事件,而是有点像一个个和不同男人相亲的纪录。

虽然影片的前70分钟都是杜家珍和不同男人的相亲见面,但由于这些男人都非常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即使剧情没有发展,光是看杜家珍和他们“斗智斗勇”也是很有趣味性的。另外,在这些不同的男人之间,杜家珍的反应是有不同的变化的。从一开始对各色男人的鄙夷,到后来和监狱男的惺惺相惜,到最后被盲人相亲对象揭穿自己身份的尴尬,杜家珍的态度发生了细微、巧妙的变化。

3.2 一主两辅的剧情线索,展现女主角思想改变

如果单单是和不同男人的相亲见面场景,《征婚启事》可能只会成为一个乏味的片子,观众也无法了解女主角到底从这么多相亲见面中学到了什么。但《征婚启事》在相亲见面这一条主线下,还有两条辅线。

一条辅线,是女主角杜家珍在家给男主角陈什打的电话,但只是杜家珍的独白,没有回应。第二条辅线,则是女主角跟自己大学老师一个下午的对话,拆分成不同段落穿插在剧情中。导演通过这两条辅线来慢慢铺垫、生发杜家珍内心的苦痛,也展现杜家珍对自己认识的转变。

正如《新闻晨报》所评,该片和小说相比,并非搬运式创作,最后呈现的是一个更为戏剧化的故事。征婚是个具有延展性的、珠串般的故事核心,陈国富还是设计了两条辅线。刘若英则将冰雪聪明与世俗世故、温暖与疏离、嚣张与沉静、喧闹与孤寂等矛盾品格集于一身,若干场面,完全由旁白和刘若英脸上细微的表情获得推进。

3.3 被拆解的时间与影片诠释的功用

当代电影叙事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呈现出碎片化的拼贴式特征,这种反常规的叙事方式消解了传统的叙事逻辑,在扩展叙事维度与挖掘思想深度的过程中形成个人风格化叙事。但是,这种非线性的电影叙事在消费文化的作用下又朝着奇观化和娱乐化发展[2]。

杜家珍和罗教授的谈话在时间上只持续了一个下午。但是,这场对话被分解成五个部分,穿插在整部电影中,这个独特的叙事方法,有点像是分散在整部电影中,对于电影故事和导演思想的注解,这样的拆解与好莱坞叙事大相径同。

第一段对话中,杜家珍向罗教授坦白说,觉得自己没有人要,就是遇不到合适的人,所以要相亲。言下之意是,也许只是缘分的问题,说不定通过相亲,我可以找到自己的对象。这是最开始她对自己的认识也带有一定的隐瞒。第二段对话中,杜家珍坦白说,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内心没有敞开。也就是女主角杜家珍终于认识到,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可能有自己的问题,自己一直没有敞开心扉对待别人。第三段对话中,杜家珍提出了困扰,自己有时候觉得和男人在一起痛苦,但是没有和男人在一起更加痛苦。这时候罗教授给出了答案,“一切都是选择,选择你能承受的”。这段对话指向了杜家珍不肯面对其他对象的原因,是因为她其实内心还有对前男友的纠结和痛苦,自己和其他男人见面只是逃避痛苦、逃避寂寞,可这样的见面依旧会给她带来尴尬和痛苦。

第四段是罗教授的陈述,“中国人讲情,情是一种承担,不像爱,讲的是一种欲望。”其实渐渐地引向了杜家珍内心深处对于男主角陈什的牵挂,这种牵挂造成了她对于充满“欲望”的相亲对象的抵触。杜家珍直面了自己对于陈什,还有自己那个没有生出来的孩子的复杂的感情。第五段,也是最后一段对话中,罗教授坦白,自己其实很小就知道自己喜欢同性,但还是一样结婚、生子。这是一种对于现实和社会要求的无奈。这段对话也引向了最后的结局,杜家珍终于知道了关于陈什事情的真相。一切结束之后,杜家珍还是需要面对现实和真实的社会。

这五段对话其实是对女主角内心层层深入地剖析,也是为故事的进展做了一个注解。如果没有这样循序渐进的对话,影片不会有对当代都市人的情感这么深入的探讨与表达。

3.4 故事谜题的“短时间”解开

《征婚启事》电影中,属于男女主角的真正矛盾,与好莱坞模式叙事也完全不同。影片在70分钟后,属于男女主角的剧情高潮才真正到来,杜家珍决定最后拨通男主角陈什的电话,可是电话那头的女人——陈什老婆,却给杜家珍带来陈什失事的噩耗。最后20分钟的剧情,简短而迅速地揭开,原来陈什是有老婆的,杜家珍是一个小三,杜家珍曾经怀了陈什的孩子,因此,陈什去和老婆摊牌,上飞机后,飞机失事,陈什死亡。

这个情节,在非常短的时间内,给观众带来了更沉重的感受,也是剧情上的一个重大翻转。杜家珍不仅仅是一个寂寞的女人,她更活在道德和情感的矛盾之中,也活在没了孩子和爱人的痛苦当中。影片末尾,我们重新看到了那些相亲男性的黑白影像。这些男性其实并不荒谬和古怪,他们也因为命运的捉弄,活在感情的缺失当中,和杜家珍、和我们都一样。反而,我们会觉得,那些在自己岗位上辛苦工作的男性,也有自己可爱的一面。所以,影片最后的反转,慢慢把相亲荒谬场景复现,引向了对都市人感情缺失的人文关怀上来。

4 结语

1998年,当时《征婚启事》的制作费在200万台币,收获票房1000万台币,影院门口排长队,电视台报道盛况。除人物设置和情节设置的特点,不得不说,当时的营销对于影片的成功影响也是很大的。但如果没有剧本本身精彩而独特的人物塑造和叙事特色,对于社会当前现实的生动表现,以及具有深度的内心展现和人文关怀,相信这部电影依旧无法赢得第三十六届台湾地区电影金马奖评审特别奖的殊荣。

猜你喜欢

征婚启事男配角杜家
新球场
有一种回报,叫我成为了第二个你
“最佳男配角”并非不可能
杜家毫会见陈晋一行
当代女性择偶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365则女性征婚启事的内容分析
叔宠
男配角对嘉莉妹妹命运走势的影响
毛姆的“征婚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