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猫”的汉英国俗语义

2018-02-18朱佳祺

中文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汉语英语文化

朱佳祺

摘 要:作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宠物之一,猫在汉英两种文化都占有一席之地,两种语言也都有许多有关“猫”的表达方式。这些词语的含义有同有异,但形成的文化背景却大不相同。国俗语义学主要研究词语与文化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猫”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国俗语义的成因,研究两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对跨文化交流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猫 国俗语义 汉语 英语 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2

一、国俗语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社会语言学家恩伯说:“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语的内容和词汇上。”在语言学中,国俗语义学结合语言与文化,“研究在词语直指概念的基础上添加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①。因此,国俗语义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词语背后的民族文化。

以猫为例,作为性情温顺、聪明活泼的动物,猫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抓老鼠到陪伴主人,猫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据记载,早在五千多年前的古埃及,猫就已经开始被当作家畜饲养了。随着人类和猫接触的增多,人类对猫的了解也相应地越来越深,于是一些带有强烈区域特点的有关猫的表达开始发展,人类也逐渐赋予了其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国俗语义。猫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含义有同有异,但其形成的文化背景却迥然不同。总的来说,汉语中猫的国俗语义多源于人们把野猫驯化成家猫的过程,而英语中猫的国俗语义却多与宗教传统或传说故事有关。

二、“猫”在汉语中的国俗语义

猫在汉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其语义的发展与野猫被驯化成家猫的过程息息相关。

早在西周诗篇《韩奕》中,就出现过对猫的记载:“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这记叙的是狩猎的场景,而其中提到的“猫”是山猫。据考证,中国的家猫来源于印度的沙漠猫,约于汉明帝时期被引进中国。当时被驯化的猫多是被用来捕鼠的,《礼记·郊特性》中的“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食田鼠也”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基本形成以及储存技术的提高,猫对农民的意义似乎逐渐被淡化了。于是,猫在人们家庭中被当作宠物饲养渐渐成为新风尚,比如陆游就曾有过“榖贱窥篱无狗盗,夜长暖足有狸奴(猫)”的感慨。

猫从野生的状态到可以“暖足”的宠物经历了漫长的驯化过程。当其扮演不同角色时,人们对它的看法就不同,由猫生出的联想自然也大相庭径。众所周知,由于野猫生活在危机四伏的山林中,它警觉又敏捷,时刻留意着周围的风吹草动。这种生存的本能使人们赋予了它“狡猾”的特点,衍生出了一系列贬义的习语,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瞎猫遇见死耗子”的表达方式,都隐隐透露着人们对这种动物的怀疑与鄙视的态度。又如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嘉靖间,南京神乐观有三脚猫一头,极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俗以事不尽善者,谓之三脚猫。”于是,技艺不精之人又被贴上了“三脚猫”的标签。在众多生灵中,人们偏偏选中猫作为“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代名词,可见人们对猫的态度如何。

然而随着猫渐渐抛去野性,开始频繁地出没于农田甚至房舍间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猫的真性情。从唐朝以后,家猫的地位被推上了頂峰。金代刘仲尹曾说:“天气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与狸奴”。南宋范大成亦云:“闲看猫暖眠毡褥”。甚至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中,湘云提出上联“石楼闲睡鹤”时,黛玉对出了“锦罽暖亲猫”的下联。猫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人类对猫的印象也大有改观。以“馋猫”、“懒猫”为例,最初使用时本是贬义,但在沿用的过程中,其中又掺杂了许多宠溺的意味,间接地显示出了谈话双方的亲密。

在人与猫的接触中,人们渐渐发现了此类生灵顽强的生命力。猫平时行动小心谨慎,四肢和爪子都有浓密的毛以及厚厚的肉垫保护,再加上它们发达的平衡系统和完善的机体自愈机制,自然比其他宠物更加“长寿”。于是古代就曾有一种说法,猫有九命,除去自身的本命之外,还有“灵城、木官、天玉、地奥、兔师、发微、见金、定火”八命,因而可以大难不死、渡劫挡灾。随着“猫有九命”说法的发展与流行,古代民间年画中便有了《蜂蝶戏猫图》。由于“猫蝶”与“耄耋”同音,猫又被赋予了长寿之意,变成了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之物。

随着野猫被人们驯化成家猫,猫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可谓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相应地,人们对于野猫的贪婪、懒惰的印象也渐渐被温驯的家猫所取代,于是猫所带来的联想意义和引伸意义也逐渐从贬义发展到了褒义。由此可见驯化的过程对汉文化中“猫”的国俗语义定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猫文化也随之变化,因此了解猫在驯化的特定阶段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就显得愈加重要。

三、“猫”在英语中的国俗语义

在英语中,猫也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其语义的发展却多与神话故事或宗教传统有关。

宗教传统往往决定着“猫”的含义。在10世纪以前,猫的形象一直被罗马教会所保护,它们也一直以正面形象频繁出现于教堂的雕刻中。然而在10世纪以后,人们普遍开始将猫归为不吉祥之物。这种迷信不仅存在于欧洲大陆上,甚至在大西洋彼岸的北美洲,人们对猫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例如,于13世纪初在华盛顿兴建的圣彼得和圣保罗大教堂中,猫一改往日正义的形象,转而被刻画得异常狰狞、恐怖。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于1096-1291年由罗马天主教皇发起的宗教性军事行动——十字军东征。由于其讨伐的对象之一,罗马教皇所谓的“异端”伊斯兰教徒奉猫为神,猫在西欧封建国家中的地位便每况愈下。这一时期,猫在英语中的含义多为贬义,如“old cat”(坏脾气的老女人)、“theres more than one way to skin a cat”(剥猫皮的方法不止一种,意为达到目的的办法不止一种)、“perfect cat”(长舌妇)、“a bag of cats”(坏脾气的人)。由于宗教的需要,猫在英语中被赋予了坏脾气、异端的含义。

与之相似,在13世纪的早期,人们对黑猫的禁忌逐渐形成。这是因为教皇格里高利九世在文件《罗马之声》中描写异教徒的恶魔崇拜仪式中,写道:“先是一尊黑猫雕像会变活并倒退行走,之后还会出现一个半人半猫的怪物与异端成员们交流”。在这一仪式中,异教徒彻底践踏了天主教的信仰,而其载体正是“黑猫”。在中世纪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中,黑猫就发展为了女巫的伴侣甚至魔鬼撒旦的化身,于是黑猫被人们赋予了残忍、邪恶的意味,使人们对其更加惧怕。此时与“猫”相关的表达往往带有有关黑猫的迷信,如“dont let a black cat cross your path”(别让黑猫从身前走过,否则将会遭到厄运)。英语中“黑猫禁忌”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19世纪美国诗人埃德加·爱伦·坡所写的恐怖小说《黑猫》中,依然体现了人们对黑猫的畏惧心理。由此可见宗教因素对“猫”国俗语义的影响之深远。

同时,神话故事也赋予了“猫”许多英语中所特有的含义。比如爱尔兰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首次提出的表达方式“to rain cats and dogs”(狂风暴雨),就是来源于北欧神话中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猫和狗——其中狗象征强风而猫象征暴雨。同样来源于北欧神话的习语还有“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条命)。传说象征爱与美的女神芙蕾雅的车子是由两只猫拉着的,她周围也总是聚集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猫,之后奥丁赋予了芙蕾雅拥有九次生命的权利。因此便衍生出了一句习语——它在后世中一直被沿用,如16世纪末莎士比亚所著的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就曾引用过这一表达方式。相似地,在17世纪寓言诗人拉·封丹在寓言故事《猴子与猫》中写道,猴子想吃火炉中的板栗却害怕被烫伤脚,于是便怂恿猫从滚烫的火堆中帮它取栗子。猫的爪子都被烫伤了,但猴子则在一旁享用美味。这则寓言中也衍生出了一则习语,“cats paw”(火中取栗,意为被人利用,替人冒险,自己却一无所获)。另外一种表达方式“to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像柴郡的猫一样笑,形容人因满足而咧嘴笑)则出自于19世纪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所著的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梦游仙境》中。书中所描写的Cheshire Cat(柴郡猫)总是挂着微笑,给人以平静又知足的感觉。不难看出,英语中神话传说赋予“猫”的特定语义也是真实而广泛的。

从教会保护猫到视猫为异端,“猫”在英语文化中的含义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甚至现在谈起“猫”,天主教徒对其也会有不可名状的厌恶。与之相似地,英语中某些神话故事也赋予了“猫”具体的含义,而对此类习语的理解也应当充分考证其背后的故事。综上所述,特定的宗教传统或神话故事对“猫”在英语文化中的国俗语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结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使用许多有关“猫”的汉英习语或表达方式。虽然其联想意义和引申意义有同有异,但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却有着天壤之别。但总的来看,汉文化受到家猫驯化过程的影响较大,而英语文化则多受宗教传统和神话故事的影响。究其原因,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汉民族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在农业实践中,不少动物被驯化为家畜。而欧洲宗教傳统深厚,民众偏向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寄托给宗教信仰。这些有关“猫”的表达在两种语言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们使得语言表达更加诙谐幽默、生动形象。了解这些表达习惯的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掌握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对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云亭:《英语和汉语中有关“猫”和“狗”的习语比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10-112页。

[2]康诗琴,李延林:《英汉语中“猫”及相关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第2期,第103-105页。

[3]赵翔:《英语“猫”的国俗语义探析》,《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64-66页。

[4]张镇华:《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以及应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

注释

骏:《英汉词汇中“鱼”的国俗语义对比研究》,《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第68页。

猜你喜欢

汉语英语文化
学汉语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