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西绘画差异

2018-02-18刘韶羽

中文信息 2018年12期

刘韶羽

摘 要:中西画种存在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它们有相似之处,也都存在各自的特点,了解其不同的特点对中西绘画的交流有很大的好处,本文尝试从绘画方法方面来对比中西方绘画的差异,并从绘画理念、审美和绘画用具的角度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 绘画观念 绘画方法

中图分类号:J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2-0-01

中国画简称国画,西方绘画简称西画,虽然最开始,中西绘画都是通过线条描述,为了表达某些情感或描述一些事而兴起的,但出于人文、历史等原因,中西绘画艺术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也各有亮点。

一、绘画方法的差异

中国喜用线条作画。用线条描摹物体是最直观形象,简洁明了的,所以用线条绘画已经成了中国画家绘画最基本的手段。我国的画家们从古至今一直在用线作画上努力。在上古时期,人们在山洞壁上用线条勾勒人物,描绘一天所发生的事,在陶器上画出一条条花纹做装饰;殷商时代人们在铜器上镂刻出龙,凤,饕餮;唐宋时代,文人绘画也多是用线条。经过了历代的改良,用线作画才从初始的简单勾勒到如今的传神。不仅如此,中国线条绘画还需要注意气势,力度,节奏,任何一点不同都会使一幅画流露出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出于这些原因,线条在中国绘画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同中国一样,西方也很注重线条,从西班牙的拉斯科岩画,到画在艺术品上的神话故事,再到近代的野兽派,抽象画派,无一不是利用线条描绘的。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线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可是西方艺术崇尚模仿,以逼真为最高理念,他们把模仿自然当成艺术的一部分表现形式,所以他们不满足于单纯用线条绘画。西方人没有深入研究线条的表现形式,将他们发扬光大,而是将热情投入到颜色上,研究一种使画作更为逼真的填色手法上去了。

在设色上,中西方也有很大差异。在中国的传统画种水墨画里,黑色占据了主体部分,画出黑色的墨的浓淡也并不为表达出物体的阴影,只起到了表现出山的高远,水的深浅,或者分清主次的作用。所以纸白和墨黑是色彩的全部体现。南朝梁代谢赫在《画品》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设色方法,成为了后世评画的标准,是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对之后的几代画作都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在书中,他并未解释词的意思,但现在一般理解为把画中物象分为几类,如手脚分为一类,花草分为一类。有时也可以按主观意愿,改动客观事物的色彩。

西方绘画时以实物为准则,所以它的色彩也要求必须与实物相符合,但这限制了作画者的想象力,使画作在其真实的同时少了几分乐趣。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渐渐不满足于此,开始希望在自己的画作里添加一些个人的感情,于是基于实物的基础上,作画者添加了一些主观因素,使画作模糊与真实相结合,后来的印象派,就把光和色彩作为主要描绘的对象,在印象派里有不少大家熟知的人物,譬如莫奈,梵高。那时人们为无法画出贴近真实的色彩感到烦恼,印象派竭力研究,将大自然中瞬息万变的光与影的变化画了出来,将色彩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这也让印象派为后人所接受。

二、中西绘画差异形成原因

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不单单是因为绘画的方法和用具有关,更与两地区历史、作画工具和绘画理念的不同有关。

首先是历史原因,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人民生活在大自然中,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一切吃穿用度都离不开自然的馈赠,古代的画家也是如此,他们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他们用作画的方法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民最原始的劳动生活。道家以“出世”的心态对待世界,所以中国画以道家“亲自然”的思想为基本理念。可以说,道家的这种思想和人民生活的环境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他们创造了许多种创作方式。他们创造了笔法和墨法。笔法和墨法相结合,使一幅画变化多端,中国山水的魅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中国画更注重想象,有时看画的人通过一幅画可以想象出许多东西,有些作家也喜欢在画边留出一些空白或者点缀一些东西,让人产生一种画中有画的感受,这些都使得中国画给人的感觉是委婉,舒畅,安静。

西方创作主要以实物创作和写实为主。西方文化追求自由狂放,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强调“人文主义”,他们讴歌人性,赞美人在社会中的价值,所以他们更加追求人权,他们认为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所以作品更多注重于人,人们用塑造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西方绘画多以人物为载体,表达他们对人生的关爱,也表达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西方绘画作品多单纯描绘人与景物,更注重表现绘画的艺术形式,充分利用空间和色彩,使作品更加充满艺术性。

其次,绘画用具也使中西绘画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差别。中国画大多使用宣纸和毛笔作画,很少设色,西方绘画多用粗糙的画布和颜料作画,色彩常常鲜艳美丽,绘画用具的不同就造成了中西方绘画风格的迥乎不同。

中国画以水墨画为主,作画的毛笔分为软毫,硬毫和兼毫,墨也因加水多少分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笔法包括勾斫,皴擦,点染,墨法以泼破积烘为主,圆滑的笔头沾着墨汁,水墨颜色的流动性,运笔的灵活性使画中描绘的虽为静物,却有一种灵动的感觉。墨汁润湿宣纸,层層浸染,古香古色,营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墨汁浓淡变化又使整副画有一种轻盈质感,画中山水如在仙境,这使“近处写实,远处抽象”成为水墨画的一大特色。

西方画以油画为主,它的颜料不透明,覆盖性强,色彩鲜明,画布比较粗糙,再加上油画的调色一般是在画布上实验出来的,这些使油画有一种厚重感,与中国画相比,在灵活性上稍逊一筹。但其颜料的明暗交汇,构成景物与阴影,又使油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画出的形象更加写实,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中西绘画的核心理念的不同,也使得其表现出来的效果各具千秋。

中国的绘画创作更追求对客观事物的自我感情,在画中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家往往不拘泥于现实,而是酌情添加了一些主观的想象在其中。从魏晋以来,中国绘画就注重神韵,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眼睛画的传神就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人物整体的神韵。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中写道:“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这个故事就描绘了眼睛对神韵起的重要作用,更是体现了如果没有神韵,画得再像真物也无用。此后,尽管经历了长久的朝代更迭,中国画注重神态这一传统却是亘古不变的。

西方受模仿学说的影响,追求的是理想和模仿,绘画力求逼真,基于作者的细心观察和表达手法。在经历了一系列绘画风格的改变后,西方艺术较最先开始有很大改观,但纵观这几百年来,西方艺术的核心观念还是“理念美”、“形式美”。柏拉图认为,形式美并不是动物的美,绘画的美,而是可以永远维持美丽形态的美,他们的本质就是绝对的美。除此之外,他们更有对美的追求。雕刻家波利克莱托斯在《法式》一书中,提出了1:7的人体比例,并雕刻了雕像。后来雕刻家里西普思重新测定了人体比例为1:8,将人物的头部缩小,少了不协调的感觉,这些都体现了西方画家对真实和美的追求。

结语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绘画艺术多用线条,擅长表现深远,宏大,开阔的景物,较为写意,西方擅长用色彩,表现短暂的、瞬时的景物,较为写实。两种艺术形式也并无高下之分,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以及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互相渗透,二者在保持各自特点上的融合,应是我们未来着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彬.基于水墨山水和风景油画看中西绘画[J],美与时代(中),2016(02)

[2]张鑫.中西古典绘画美学比较研究[D], 山东大学,2011

[3]李星,乔兰.中西绘画的个性与共性[J],科技资讯, 2011(10)

[4]王祎.中西绘画色彩观念的差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1)

[5]林平.中西绘画用线造型的比较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 ,2006(03)

[6]张韶明.中西绘画文化背景研究及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