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清留美幼童,他们幸运吗?

2018-02-18王德文

关键词:时代特征洋务运动家国情怀

王德文

摘 要:本文从《洋务运动》中一幅“早期赴美留学的幼童”图片说起,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去深刻认识留美幼童的人生经历。以“他们幸运吗”为提问主线,引导学生来认识幼童身处自由之邦与身属封建之国的矛盾中分析个人命运;从计划半途而废与学生实际贡献的矛盾中来感悟家国情怀;从师夷长技之国内趋势与持强凌弱之国际原则的矛盾来探讨时代特征。

关键词:洋务运动;留美幼童;家国情怀;时代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35-2

在学习到《洋务运动》时,学生不自觉地被教材上《早期赴美留学的幼童》图片所吸引。图片上30名身着长袍马褂的幼童,整整齐齐站在轮船招商局大门口。同学们纷纷发表看法:一则云:留学而且是去最发达的美国哎!二则云:去美国而且是公费留学,不要自己掏钱,真幸运!三则仔细看着图说:他们这么小就要出国,而且他们脸上表情很严肃,是害怕吗?很多学生看着这些图片问我:他们后来怎么样了?

鉴于此,我选用了一些材料,准备了题为“他们幸运吗”一节课与同学一起走进一百五十年前的留学幼童。

【导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重要性。“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逐渐成为当时清廷开明派的共识。而出国留学,则被视为挽救危亡,学习先进技术最有效的途径。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30人从上海启程出洋,到美国康涅狄格州,随后于1873年、1874年、1875年,又有三批幼童相继抵美,至此,120名官费留美学生开始了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

材料组一

这群平均年龄12~15岁的幼童来到了美国,恰逢美国在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他们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他们看见贝尔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手上出现,有幸成为马克吐温的朋友,甚至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总统格兰特的接见。

幼童们“美国化的速度令人惊讶,在教室及球场上他们很快熟悉了英语。他们脱下丝质官式长袍,短短几个月中,幼童已经可以在球场上及教室中,向美国学生挑战,而一决高低。”

清政府为了防止他们迷于西学而“忘本”,对幼童严格规定:肆习西学仍兼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前进,每遇房、虚、昂、星等日,正副委员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

陈兰彬(留美幼童第一任监督)攻击学生“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被技能,先易沾其恶习,既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第二任监督吴子登到美国因美国留学生不向他行跪拜礼而勃然大怒,告密朝廷要求“撤回留美学生”。

教师:他们幸运吗?

学生:“接触到西方最先进的科技,见到爱迪生甚至见到了美国总统格兰特,他们比国内的儿童幸运多了!”

“国内的同年人在读四书五经,他们有西方的生活方式,學习最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他们多幸运啊”

“但他们在国外要读四书五经,他们也要行跪拜礼”“他们也要被清政府官员管着,并不能真真的自由”。

教师:幼童们生活在当时世界上最自由民主的国家,向往并学习着西方的知识和生活方式,但他们属于落后封建制的中国,清政府的督学们仍然用封建礼教束缚着他们,可见幼童们身处自由之邦与身属封建之国的矛盾,造就他们留学生涯的幸与不幸。最终在强大的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下,1881年慈禧太后颁旨:全部撤回留美学生。

材料组二

1881年,120名幼童除已病故者3人和中途被遣返回国的23人,只有詹天佑、欧阳二人刚从耶鲁大学毕业,有60人正在读大学,其余32人正在中学读书。在“一律调回”命令之下他们中断学业,“他们像久受灌溉培养的树木,发芽滋长,就要开花结果,难道要摧残于一旦尽弃前功吗?”

一位叫黄开甲的幼童回国后写给美国巴特拉夫人的信上言:“上岸前,我们幻想着有热烈的欢迎在等着我们,也会有熟悉的人潮,还有祖国伸出温暖的手臂来拥抱我们。可是天啊,全成泡影。倒是人潮汹涌,但却不见一个亲友。没有微笑来迎接我们这失望的一群。”这三批回国的留美学生,头批21名均送至上海电报局,二三批由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留用23名,50名分拨天津水师、机器、鱼雷、电报、医馆等处做低级吏员。

幼童中杰出人才有:梁城(中国驻美公使,留美庚款计划促成者);唐绍仪(中国民国第一任总理);蔡绍基(天津大学的创办者、校长);梁敦彦(晚清外务部尚书);唐国安(清华学堂第一任校长);蔡廷干(民国海军元帅);郑廷襄(工程师参建美布鲁克林大桥);詹天佑(京张铁路建造者)等等。

教师:他们幸运吗?

学生:“不幸,因为他们学业被打断了,被迫回国而不能继续深造。”“他们被清政府嫌弃,让这些幼年出国孩子感受不到祖国的温暖。”

“他们有学识有知识,回国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官职,得不到清政府的重用,也是他们的不幸。”

“他们中大多数也很幸运,成为近代史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他们不会有这么多的佼佼者。”

教师:清廷看重的是这些满腹科学知识的留美幼童是否对清廷的忠诚,当发现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思想不受控制时就毅然决定中止留学计划。清廷的鼠目寸光造就了留学计划半途而废,这固然是幼童们人生不幸,更是这个国家民族的走向复兴强大的不幸。幸运的是回国后的大多数幼童用他们的所学用于中国近代复兴的各个领域,促进中国科技的发展。更有一些在近代对抗侵略的战争中献出自己的生命,维护祖国的主权和荣誉。

材料组三

容闳,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者。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结识了曾国藩、丁日昌、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屡次倡议出国留学,得到曾、李、丁等洋务开明官员的支持,这才有了1871年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名上奏。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造就了闭目塞听的大清国放下尊严调整政策向外学习,才有120名幼童在美学习的传奇经历。

1879年,美国众议院第一次提出排华法案。李鸿章及清政府都希望留学生能进入美国陆海军学院学习军事,以期回国成为国防的中坚人才。但美国政府允许日本留学生攻读美军校,却不给中国学生同等待遇。李鸿章责成容闳与之交涉,美国国务院回函,以极其轻蔑的口语拒绝,其言辞是:“此间无地可容中国学生也”。

教师:他们幸运吗?

学生:“正是有了容闳这样的留学前驱者,才有了这些幼童留美的经历。”

“也是因为到了近代清政府的放低姿态,才有了这些留学幼童。”

“但美国歧视我们中国人,中国人在美国不平等。”

教师:如果不是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惨败,也许清政府仍然不会放低身段去学习学,可以说是那个弱者向强者学习的时代造就这样的传奇。但强者歧视弱者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连这个新生的最富民主正义的国度尚如此区别对待同样来之东方的中国和日本的留学生,那么传统的西方列强呢?在这个弱肉强食、持强凌弱的时代,母国的国力强弱决定了留学生的最终命运,这也留美幼童的时代之不幸也。

课后感悟:

通过史料的深层分析,我们学生不仅记住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而且对清政府的腐朽、对西方列强的歧视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进而对近代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历史事实中,我们去感悟着近代那些优秀的中国人对清政府的无奈和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时代变了,家国情怀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但幼童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依然照亮着后人的心扉。

宽泛空洞的言辞说教不如鲜活生动的个案分析。但愿本课教学小例能起到上述效果,但我个人觉得历史作为人文学科不妨多一些这样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高鲁宗.中国幼童留美史[M].华欣文化事业出版中心,1982.

[2]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M].中国人民出版社,1961.

[3]容闳.西学东渐记[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高宗鲁译注.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时代特征洋务运动家国情怀
全媒体时代报纸新闻写作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
从家国情怀角度再看李鸿章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