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精神扶贫,尊重弱势群体

2018-02-18罗文博

关键词:受助者寒门弱势

罗文博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2-283-01

0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贫困大学生因为买了一双耐克鞋被别人举报,学校取消了他的领取补助的资格。我可以想象得到周围人对这位贫困大学生的奚落与他自责。然而,我们一定要如此苛责一位贫困的大学生吗?当我们只以物质条件来衡量贫穷时,是否也可以关注贫困者精神上的匮乏与弱势?

南京理工大学的做法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无需填写各式申请也不用张榜公布姓名,在食堂吃饭超过六十顿而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便可以自动获得补助。多少寒门学子可以获得实惠!而在我看来,这种做法体现的不仅是对于寒门学子的爱护与关心,更体现的是对于弱势者尊严的维护,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无差别的尊重,这关注学生的身心感受,更是一种精神扶贫,尊重弱势群体,他反映了我们社会的进步。

长久以来,对于为施援者和受助者的关系,人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即施援者是高高在上的而受助者则是卑微、弱势的。这种误区使得人们对于受助者提出了更多的、更为苛责的要求,更忽视了他们的精神需求,即他们对于平等与尊严的诉求。贫困者的信息公开,固然有助于防止冒领援助,但这样也会使更多有需求的望而止步,毕竟,若人人都知道自己是贫困户,难免会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因此,关注贫困者精神上的弱势与维护他们的尊严是很有必要的。

“《人权宜言》”说:“人生而平等而权利自由”。我们需要明白生而平等而独立的人而言,我们与贫困者是完全平等的。印度的特丽莎修女,与穷人同吃同住,无私地帮助他们,这才叫做真正的慈善,而是不居高临下,指手画脚式的慈善。换句话说,真正的慈善就要真正做到为受助者着想。

诚然,南京理工大学说的做法还存在一些漏洞,还需完善监管确保公正,而对于慈善事业而言,或许这样做的确不能起到陈光标式高调慈善的效果,但“润物细无声”,长此以往,也必然能够教化人心,更何况,慈善强调的是帮助这种行为,慈善助之精神,何必大肆宣扬、弘扬的是慈善的主体,此之谓“失其本心”。

总而言之,扶贫而需扶“志”。南大的行为体现的是为贫困学子着想的精神,更维护了贫寒学子的自尊。

对于未来慈善事业的发展而言,我们应当在关注物质贫困的同时关注精神贫困与精神落差,平等對待每一位受助者,让贫困者不背负精神压力的枷锁,在扶助贫困者的过程中防止道德绑架,对症下药,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靶向治疗,将将精神扶贫精神关注与经济支持同步推进,构建被扶贫者经济和精神的新高地,使他们能够自信与世间,从容去面对,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推动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让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加紧密。毕竟慈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条例。

猜你喜欢

受助者寒门弱势
“受助者”助人,好样的!
让寒门出“贵子”也出“人才”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寒门如何出“贵子”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农村消费者弱势地位及其改善策略
如何实现从寒门学子到寒门贵子的华丽变身?
人人都该学点心理急救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现象的成因与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弱势”教师说:孩子,我为什么越来越不愿意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