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沙窝和它的邻居

2018-02-18毛玉山

回族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沙楼房农场

毛玉山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南缘,有两个相邻的单位,一个是叫“西沙窝”的新湖三场九连,是属于兵团的;一个是北五岔乡新渠口村,是属于地方的。在它们的四周,方圆二三十里地没有人家,有的只是荒原、戈壁和沙漠。回想走过的那些漫长岁月,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沙窝人比新渠口人感觉要好,因为农场人一直是按月拿工资,公社人拿的是工分,工分不值钱,一年下来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因此,即便都是种地的,农场人也似乎比他们高一头。

仅从当时的婚姻现状就可以看出来这种差别。那时候农场结婚普遍标准是“三转一响一巴掌”,具体地说就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这叫“三转”;一响是收音机。至于那“一巴掌”可不是一个小数字,那是指五百块钱,全部加起来就是一千元,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可以说,那年代本来能成就许多美好姻缘的,但都让那“一巴掌”给拍死了。

农场劳力多的家庭靠省吃俭用、日积月累还能凑够这个数,毕竟是拿工资的,有固定的进项;而公社人就困难了,他们拿的是工分,干一天的工分才值一毛多钱,到了年底不要说分红,不挂账就算不错了,一年干下来等于是两手空空,连买油盐酱醋都很困难,哪里有置办彩礼的钱。因此,那时候公社的姑娘都愿意嫁到农场来,都以能嫁到农场当媳妇为荣,而农场的女孩子就很少愿意嫁到公社去。在当时,同在沙漠深处的两个单位就有这么大的差别。

但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不一样了,人民公社恢复了乡、村,他们最先搞包产到户,并且是一包到底,中间没有什么过渡,家家户户都很快富起来了。而农场就不行了,农场开始改成包产到排,这等于是砸了“大锅饭”变成了“中锅饭”,还是调动不起来积极性;于是又改,改成“联产承包责任制”,把“中锅饭”改成了“小锅饭”,还是不行,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北疆的大部分农场才像地方乡村一样,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了。

那时候,过去那些让农场职工一向看不起的乡村都已经富起来了,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录音机,有的还买了小四轮、手扶拖拉机等。那些新渠村的小伙子们,穿着喇叭裤,留着长头发,骑着摩托车,提着双卡录音机,驮着那些烫着卷卷发,花枝招展的年轻姑娘,经常从西沙窝的街道上,带起一路的尘土,放飞一路歌声,风驰电掣般驰过,显得非常地超前和时髦,这让西沙窝的年轻人非常羡慕。而西沙窝的小伙子姑娘们却只能还是继续骑着自行车或赶着毛驴车去逛总场,这在他们的心理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虽说很是羡慕、嫉妒,但也无可奈何。这时候,公社的姑娘已经不再是想方设法嫁给农场的小伙子了,反而农场的姑娘千方百计地想嫁到公社去,那些已经嫁到农场的小媳妇们,恨不得有卖后悔药的快买来吃。

然而到了2000年以后,农场职工的生活水平感觉也不比他们的农民差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许多职工都慢慢地到了退休年龄,一个个都办理了退休手续,开始在家颐养天年。他们什么都不用干,每月拿两三千块钱的工资,而且还不断地涨,看病也给报销。特别是那些女職工,年纪轻轻的刚刚五十岁就退休了,她们每月领着退休工资,却悠闲地在家种菜带孙子,这让乡村的那些农村妇女很是羡慕。

这时候的农村人就不能和农场人比了,因为农场人只要一退休,那地爱谁谁种,就和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了,他们一旦离开地,就像把背了一辈子的包袱甩得干干净净,心里敞敞亮亮,想的再不是地的事情,而是学那些城里人,哪里练练剑,跳跳广场舞,再不就是报个老年团出去旅旅游。

而农村人就像一棵树一样死死地把根扎在土里了,想走都没办法走得开。那地就像是长在身上似的,你永远都得背上,只要你活着,那地永远都是你的,同时因没有退休工资,不管你是七老还是八十,只要你能动弹,你就还得干,干不动重的干轻的,地里干不动,赶几只羊到滩里放放总可以吧,总之不能闲着,那真叫活到老干到老,一辈子算是和地捆死了。

再一个,2000年以后,农场职工大部分都在总场买了楼房,原来西沙窝的十几家老户基本上都在总场买了房子。你农村的房子再好,你总没有楼房的配套设施齐全吧。而且农场有政策,凡是农场职工在总场买楼房的,农场都给补助几万,银行低息贷款再给贷几万,几乎不花什么钱,也就是三五万,就能在总场买一套水、电、暖、天然气各种设施齐全的楼房。他们想住楼房住楼房,想住农村住农村,反正两边都有房子。像两个都退休的大部分时间都住楼房了;如果是一个退了一个还没退的,他们一般是冬天在总场的楼房里面住,到了开春就又回到连队的房子里面住,一边种地一边种菜,等到秋收结束入冬前,就又回到总场的楼房,他们就像候鸟一样这样飞来飞去,直到两人全部退休,就能彻底结束这种两头跑的日子,然后舒舒服服地安度晚年去了。

如果这个时候农场人和农村人相比,虽然农村人可能还是比农场人有钱,但是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们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的眼界和思想,都没办法和农场人相比。因为农场人没有了土地的牵绊,他们的生活是随性的,思想是自由的,心灵是宁静的,他们开始过着他们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农村人就不行了,尽管他们很富裕,很多人都盖起了深宅大院和二层小楼,但他们的内心是焦虑的,一刻也安定不下来,今年的地刚刚种完,又要考虑明年的地怎么种,种什么,他们的身心一直这样地忙碌着,没有停留和休息的时候。

俗话说:“好菜不怕等,好饭不怕晚。”到了2005年以后,农村人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好日子,而且好事还一件接着一件。

首先是取消了农业税,让这个在我国实行了几千年的主要税种顷刻间消失,让亿万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接着是“村村通公路”的农村公路建设,一条条黑油油的柏油马路通到各个村子,于是新渠口村也有了一条通往北五岔乡的柏油马路。他们不用出一分钱,公路就修到了家门口;这还不算,接着就是新农村建设,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直冲式厕所,而且还都是免费的,新渠口村的人们也过上了和城市几乎相差无几的生活。记得当年有一首为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歌叫《幸福不会从天降》,里面有一句歌词还特意唱道“樱桃好吃树难栽,幸福不会从天降”,可是,新渠口村的人就是等来了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而且还给那些贫困户、困难户免费盖上了一砖到顶的房子;特别是那些偏远、贫困的山区、牧区,都是整村整村地全部搬进了规划整齐、配套设施齐全,像连片别墅一样的新房,看着着实让人羡慕。新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彻底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状况,可以说他们昨天还是两脚牛粪,今天就一步跨进并开始享受了城里人奋斗几十年才有的现代化生活。

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合”的全面实施和普及,给所有的农村人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自信。除去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其他所有在社会上工作的人,这可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即便你一天不落地交足了社保,除住院能报销部分住院费以外,平时看病买药的钱全都得自掏腰包。而这些享受“新农合”的农村人就不一样了,除了住院能报销以外,他们平时在村医疗所看病吃药也不用掏一分钱,全部实报实销,可以说他们无疑已经走在了这些人的前面。

不仅如此,凡是年龄到了六十岁的农村人,也都有了退休工资,虽然工资低一些,可他们才交了几天的养老金,而且还交那么一点点,一年才几百元,可他们也照样享受养老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农合”和城镇养老统筹的并轨,要不了几年,他们的工资就会赶上来,这时候,他们就一点也不比农场人差了。

无论是农村人还是农场人,这时候年轻人的结婚标准也基本上统一了。无论是七十年代“三转一响一巴掌”,还是八九十年代的“两转两响三间房”,这些都变得不值一提,就是后来新增的那些液晶电视、冰箱、电脑之类的都不在计算之列了,因为这些都成了家家必有的生活用品。现在结婚别的不管,主要看三样,这就是“房子、车子和票子”。房子绝不是你农村的房子,那房子再大、再漂亮也不算数,必须要在城里有一套商品房。不要说在城里工作的,即便在农村种地的很多人在城里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夏天在农村种地,到了冬天就住进了城里的房子,可以享受一冬天城里的生活。再就是车子,现在是家家有房有车的时代,你新结婚的小两口没有车子哪里能行?一方面是面子问题,结婚没有小汽车就感觉低人一头,再一个来来去去也确实不方便。再说车子也不算贵,买不起二十多万的,买个十来万的总可以吧,再不济买个五六万、七八万的总没问题吧。因此,现在结婚车子似乎是必不可少的,有一些的女方父母,就直接给女儿陪送一辆小汽车,不是说现在人变大方了,而是手里都宽裕了,都不想再过过去那种憋屈的日子了。至于说到票子,其实不是单一地看家里存款有多少。一则看男方家庭是否比较殷实,有没有什么负担;二则看男方的工作、收入是不是很稳定。总之,不仅要看当下结婚的条件,还要看婚后生活的潜在条件。这个时候,农村人和农场人已经没有了太大的区别,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仅让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态度走到了一条平行线上,就连在结婚的条件上,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很均衡,但最终还是基本上达到了标准统一。

不管是农场人还是农村人,有一点我们心里都很清楚,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感觉天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时代的变化和发展之快,经常都让我们感到目不暇接,如果不经常学习和交流,很快就会跟不上形势和潮流,就会落后于社会和时代。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航空网,以及宽带、4G、5G手机网络,支付宝、微信、QQ等等,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地下走的,还是在空间中流动的,都是高速运行的各种网络,这些网络把我们连在一起,这些网络让这个世界变小,让我们每个人都变大,无论是在现实的世界还是在虚拟的世界,我们都离得很近,即便我们这个在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中国西部,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

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我们刚刚打开国门,看到与世界发达国家形成的巨大差距时,有许多数据表明,我们和他们差得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整整半个世纪。而我们改革开放才仅仅四十年,我们不仅迎头赶上,而且还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说,我们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干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因为我们在追赶他们的同时,他们也在发展,而且他们的基础本身就比我们好。从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是多么巨大。

让我们最后再回到西沙窝和她的邻居新渠口村。进入2010年以后,新渠口村人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再不仅仅以在农村有个漂亮的大房子为荣,许多年轻人都进入了城市,他们不再像他们的上辈老人那样,把土地永远地背在身上,而是通过村里把土地都流转给了那些种地能手,他们一边收着地里的租金,同时又挣着一份工资,他们的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在新一代年轻人心里,土地再不是他们唯一赖以生存的手段,只要有机会,他们总是想办法走出去,留在家里的更多的是老人和那些不想离开家乡的中年人。每到春节,这些在外面工作的年轻人,开着小汽车,带着大包小包,带着媳妇和孩子回来了,和留在家里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度过一个欢乐的春节。

而和他們不同的是,西沙窝人的春节几乎都是在城里过的。不用等到春节,每年秋天地里庄稼一收,他们直接开着小汽车,拉上他们的行李就回到了总场的楼房,开始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西沙窝人在总场买房子一般都是老人一套,儿女一套,各住各的,但一般都住在一个小区,甚至一栋楼上,这样既有了各自的生活空间,又能相互照应。过年的时候,父母身体好的一般都在父母的家,父母身体不好的,就把父母接来,一起过个高高兴兴、欢欢乐乐的春节。

无论是西沙窝还是新渠口村,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许多生活观念还有些差异,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和每天的快乐心情是相同的。许多老人就说,现在这社会,吃啥有啥,要啥有啥,没想过还能摊上这样的好日子,这辈子也值了。这是他们经常感慨的话题,显示出他们对生活的无比满足。但那些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还在不停地奋斗,不停地创造,时刻期待着明天的生活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变化。

猜你喜欢

西沙楼房农场
楼房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逃跑的楼房
楼房魔方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