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2018-02-18陈智刚

关键词: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改革

陈智刚

【摘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的深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参与这次改革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或是一线的语文教师,大多能够更为全面而理性地审视这次改革的得与失。一方面我们能看到这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成绩如此显著;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目前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值得忧虑的问题也不少,笔者略作归纳,认为存在着五种弊端。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12-016-01

0

一、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讲,讲得不精,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在减少

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其实讲得多并不见得是个错误,多而精彩学生也会喜欢。但如果语文课变成了老师不顾对象的感受而喋喋不休的自我倾吐场所,学生也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和话语的权利,剩下的只有被动的接受。人们把这种教学方式叫做“讲授式”贬低者干脆称之为“填鸭式”。而当下对知识的理解,更多的着眼于程序性知识而不是结论性知识,要教给一些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获得知识。因此便有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提出。这是一个革命性的主张,在实践中也起到了作用。但由于思维习惯上东西方人有差别、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倾向于传道授业解惑,班级人数太多,语文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原因,所以当我们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时,出现了一些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哄哄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老师讲得少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结果是有些地方的课程改革,学生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反而不如以前。所以要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二、学生的语文基础受到削弱,部分学生语文水平有下降的趋势

这几年来,语文教学强调整体把握,注重感悟、熏陶,注重语文学习向课外延伸,这很好,但不能以此来否定过去的“双基”训练。课程标准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误导,少提或不提“训练”二字也并不意味着放弃基础积累,而是认为语文的那些条条框框知识性的内容,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接触大量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增加积累。现在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不好好引导研读文本,不注重引导品味语言,不认真指导学习文章技巧,练习设计多是大而无当的整体把握,动不动就把学生引向课外。现在的课堂,热闹的讨论场面多了,琅琅的读书声稀了。经过多年的课改,有些老师说,学生念错别字以及写病句的现象比过去多了,现在的学生基础不如以前好了。

三、课堂成了精英论坛,两极分化严重

现在课堂,学生思维活跃了,学习气氛空前活跃,老师精讲少讲,带来的是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可细一查问题就来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一节课四五十分钟,只有少数几个学生重复“表演”,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听众和看客。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少数活跃分子,而一部分沉默内向者仍然少有表达的机会。那些发言很有可能本来就是重点生,同学们眼中的语文学习的一等公民,课改让他们有了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自然也可能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语文,思考问题,以使自己表现更佳,赢得老师更多的青睐和同学更多的掌声;反之那些平时少言本来语文水平一般的人更觉得“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他們在课堂上的时间是在看别人表演,自己也就不用准备,不用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收获反而不如在传统课堂上。以前老师的灌输至少对大家都是平等的,都有一双眼睛,一双耳朵,一支笔。现在这样的话重视了少数,忽视了多数,而这个多数恰恰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更应该关注的。老师要关注他们,为他们创造机会,帮助、指导和促进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和学习气氛中来,养成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然长期当听众和看客,会减退学习兴趣,淡化学习意识,成为课堂学习的边缘人和弱势群体,最终会成为人格不健全、学习无长进的“淘汰者”。这样下去隐伏着一种危险,学生中语文能力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走向两极分化,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的良好目标可能会落空。

四、务虚不务实,课堂学习上学生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目前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倾向,学生课堂上朗读、默读、答问、讨论、辨论很多,可是动手却很少;更有甚者,学生在课堂上如同坐茶馆,你说过来我说过去,有意见,争一争,动听的,笑一笑。这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课堂教学现象,造成课堂教学虚而不实,严重影响课堂学习效果,长此以往,我们只能培养出一批批纸上谈兵的赵括先生,甚至有可能养成学生怠于动手的懒惰恶习。

学生的课堂学习,首先要自主,要有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同时,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还需要倾听和表达。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见解,都是自己学习的内容,听过之后及时记录下来,便于课下理解比照;为了让口头表达更加准确、清晰、流畅,往往只要写出发言的要点、提纲、提示语,哪怕只有几个字,能使自己讲起话来心中有数,有条不紊。要不然的话,长期务虚不务实,君子动口不动手,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五、评价改革跟不上,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

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建议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新一轮评价改革的纲领性内容。可惜评价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非常严重,即老师受训获得了一些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堂教学也有一些新面目,但临到评价时仍然是老办法,一张试卷定终身。所以当语文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而我们看到的却仍然是一张张试卷,一道道练习,感受到的仍然是那么沉重的升学竞争时,我们的笑容就会凝固。

当然,当前语文课堂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收效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笔者指出一些在课堂改革中的忧虑和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吹毛求疵,而是想让语文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完美,让语文课程改革的春天变得更加春意盎然!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改革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