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伏邪理论论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2018-02-18王爱迪马霖王红谢东杰左翔宇王浩澜刘宝山

新中医 2018年6期
关键词:伏邪瘀血病机

王爱迪,马霖,王红,谢东杰,左翔宇,王浩澜,刘宝山

1.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科,天津 300052

2.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0

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19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有内脏、甚至颅内出血,危机生命。本病成年人发病率为5~10/10万[1]。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切脾、血浆置换、输注血小板等,虽然升血小板较快,但效果仅限于维持,易反复,尤其对于慢性难治性ITP患者,一直是临床的难点。临床中约有25%的ITP患者转化为慢性ITP,患者病情反复,容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ITP与中医学阳斑、斑毒、葡萄疫等的表现相类似,也可出现衄血、便血、尿血等症状,统归于中医学血证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TP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西药药量,帮助减停激素,防止病情反复等作用。基于临床总结,笔者从伏邪理论的角度探讨ITP的病机治疗原则,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1 伏邪理论的渊源

伏邪是指伏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伏邪理论起源于《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对伏邪的最早认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指出伏邪的发病与人体正气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历史的推演,历代医家对于伏邪的认识不断深入。宋·朱肱在《伤寒类证活人书》中说:“伏寒化温而发病,实必感受时令之气。”说明伏邪在体内伏藏,日久可以发生性质的转变。清代刘吉人在《伏邪新书》中曰:“初感治不得法,正气内伤,邪气内陷,暂时假愈,后仍复作者,亦谓之伏邪;已发治愈,而未能尽除病根,遗邪内伏后又复发,亦谓之伏邪。”指出伏邪不仅有外感所致,有一些内伤疾病,由于失治误治,未能祛除邪气,导致病邪潜伏,成为伏邪。

2 伏邪理论与ITP发病机制的关联

2.1 伏邪的发病过程 伏邪具有隐匿的特点,在疾病的缓解期,由于伏邪并没有出现相应病机的外化,患者本身并无主观不适的感觉,表现为无证可辨,有证无候,医生无法单纯的通过四诊信息来判断伏邪的存在[2]。但伏邪在体内郁久,可与体内的病理产物相合,如痰、瘀、湿、热等,病理性质虚实夹杂,导致疾病更加复杂。伏邪的发病与体内邪正双方力量的变化相关,伏邪在体内积聚日久,势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而爆发,或是外邪侵袭,引动体内的伏邪,内外相合而发,伏邪在体内隐藏,即为正气在本身不足的基础上继续暗耗的过程[3]。伏邪潜伏人体可导致疾病缠绵不愈,不仅导致疾病复发,且会使病程进展。正气的充盛与否,决定了机体能否与邪气抗衡,不仅决定了邪气是否能潜入机体之中,也决定着伏邪发病与否及何时发病,故正虚贯穿于伏邪病机的始终。

2.2 IT P的病机特点 临床上ITP的表现与伏邪的发病特点十分类似。ITP起病隐匿,往往患者不自知,多在查体时发现,或由于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感受风热之邪,或七情内伤等,内外相合导致急性发作。伏邪藏于血分,故病变多表现为血不循经,犯溢肌肤,发为紫癜;损及肠胃,则见便血、呕血;邪热下行,则可见血尿。有研究认为,骨髓产生血小板的能力下降,具体表现为巨核细胞产板不良,导致的血小板数量下降或质量异常,以及血小板自身抗体形成,导致出现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这二者共同导致了ITP的发生[4]。骨髓内环境不佳,产板不良是“正虚”的病理基础;而血小板自身抗体形成,破坏过多,则是“伏邪”引动后的病理过程。

3 伏邪理论指导ITP的治疗思路

3.1 正邪消长与IT P的病理变化 伏邪内蕴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急性期、缓解期交替的重要因素。在急性期,本来隐匿的伏邪因外邪或其他的刺激外化出来,侵袭血分,表现为邪热迫血妄行,血液不能循经分布,犯溢肌肤、黏膜甚至内脏,病势较急,病情较重,侵及多个部位及脏腑。“离经之血便是瘀”,病邪的发生又导致了瘀血进一步形成,故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形成了伏邪,埋藏在体内。瘀血在体内蓄积不能祛除,虽暂时不表现出来,但可化火、化燥、生热、生风,当有外邪引动,则容易导致再一次的出血发生。在缓解期,虚证成为主要证候特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是伏邪能够沉积的内环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统血,在病程的缓解期,患者可呈现出以“虚损”为主的病症表现。因脾主统血,故多以脾气虚为主,可见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淡胖有齿痕等。本病迁延日久,热邪久伏于血中,灼伤阴液,久病及肾,表现为阴虚燥热、盗汗、腰膝酸软差等。

3.2 伏邪理论指导IT P治疗的临床实践 针对ITP缓解期和急性期交替的特点,在治疗上也应根据病程的不同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法则。在疾病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以邪热破血、瘀血阻滞常见。在疾病慢性期,以正虚为主,又分为阴虚火旺证和气虚不摄证之不同。

3.2.1 邪热破血证 此类患者前期多有外邪入侵的病史,邪犯肺卫,但因机体抵抗力较弱,未能将邪气全部祛除,邪热伏藏于血分,伺机发作。发作时病情较急,出血广泛,表现为皮下瘀斑色红,量多可联合成片,除了皮下出血外,也可见尿血、便血、崩漏、颅内出血等,同时可伴有发热,或仅自觉体温升高,手足心热,口干渴,舌红有点刺,脉数有力。

3.2.2 瘀血阻滞证 此类患者多因ITP反复发作,离经之血积累形成瘀血,又形成新的致病因素。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面色黧黑后晦暗,口唇、爪甲色紫暗,皮肤可见散在瘀点或瘀斑,陈旧及新发均可见到,可兼有失眠、心悸、胸腹刺痛、夜间加重,舌暗红、少苔,脉涩或结代。

3.2.3 阴虚火旺证 本证患者可因体质原因或久病迁延,导致邪热内伏,久则耗伤阴津,阴亏则虚火内生,灼伤血络而出血。临床多见于久病应用激素治疗中的患者,可见皮肤斑色鲜红或深红,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3.2.4 气虚不摄证 缓解期较多见,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脾气亏虚的患者可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女性或可见月经量少涩淡或淋漓不尽,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肾气虚的患者因“久病及肾”,ITP日久血亏不能濡养肾脏,肾失所养,而肾主精,精血不能互化又加重了ITP的病情,此类患者多为ITP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者,皮肤可见陈旧性的瘀斑,皮肤色泽晦暗,伴四肢乏力,腰膝酸软,舌暗红、少苔,脉细弱。

可见,伏邪是ITP的病机和证候的重要因素,也是本病反复发作的根源所在。ITP在临床常表现为有病无证,使得医者在处理起来无从下手,故对病机和病程的把握就显得尤其关键,但临床中患者的证候是复杂的,可以热瘀同在,也可虚瘀热皆有,多因并存。基于此,笔者创制了针对伏邪病机,以益气养阴、清热化瘀的治疗原则治疗,并针对热、虚、瘀设立对应方剂,犀角地黄汤清热化瘀、当归补血汤益气补血、二至丸补肾健脾,在临床酌情调整侧重方向进行治疗。伏邪理论在阐述ITP的病机和指导治疗上有重要作用,能够让我们治疗ITP时有的放矢,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在临床运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2):89-93.

[2]张鑫,张俊龙,郭蕾,等.伏邪特征的诠释[J].中医研究,2006,19(4):11-14.

[3]刘清泉,高洁.伏邪探源[J].中医杂志,2011,52(2):95-97.

[4]Fogarty PF.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adults: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J].Hem Oncol Clin North Am,2009,23:1213-1221.

猜你喜欢

伏邪瘀血病机
李忱主任从“伏邪成瘀”论治DKD理论经验*
寻找伏邪的蛛丝马迹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历代医家伏邪观
伏邪概念实质探析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