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伴互助突破农村寄宿生心理辅导瓶颈

2018-02-15陈祥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24期
关键词:寄宿生同伴辅导

陈祥

目前,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而教师在对寄宿生的心理辅导上又表现出较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此,探索农村寄宿生寻求同伴互助的心理辅导模式势在必行,行之有效的同伴互助策略亦当应运而生。

一、农村寄宿生的心理现状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致使农村更多劳动力涌向城市,于是部分农村“留守”“单亲”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长。伴随撤区并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這些“特殊”学生都寄宿到了学校。学校从安全大局考虑,实施校园封闭化管理,使孩子们的“自由”被变相剥夺了。如此寄宿现象在农村学校越来越多,寄宿学生规模越来越庞大。很多刚刚步入寄宿制学校的孩子们突然发现,寄宿生活是如此的“孤独”:要独自吃饭,独自洗衣,独自学习;独自分析问题,独自认识社会,独自承担责任,等等。他们过于低龄地承受着亲情的分离,过早地承受了社会环境同化的压力。家庭的分担与缓冲不复存在,焦躁、抑郁、偏执、自闭、逆反等负面心理随之产生,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二、农村寄宿生心理辅导教育遭遇瓶颈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低效。目前,很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几乎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在这些学校,班主任成了教室里的“督查官”,宿管员(有些学校甚至临时聘请教师家属或者社会闲置人员、闲散人员)成了寝室秩序的“维持会长”,但他们很少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即便认识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也很难从专业角度科学地进行干预矫正。

二是部分农村中小学仍重视升学率,重智育而轻德育,更是边缘化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以及排在课表上的每周一课时的安排,仅仅是在开学应付一下检查而已。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乃至学生,都对此心照不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缺乏或者模糊,又加上缺乏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教育效果更无稽可考。

三是家长对心理教育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农村,鲜有家长会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没有家长能提前甄别子女的心理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及时防范干预,直至孩子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疾病需要就医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三、农村寄宿生同伴互助心理辅导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寻求农村寄宿生同伴互助心理辅导的模式势在必行。湖北省钟祥市某镇初中以8年级的49名寄宿生为调查对象,从学生的交流内容、交流对象以及心理感知程度等方面,限定一周时间进行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显示:农村寄宿生和教师的交流,仅限于学校活动范围内的“常规往来”;与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的高频交流,则因为每周回家后的生活琐事必须沟通;学生更愿意和同学倾心畅谈;大多数学生都会与异性同学交流。表2表明:农村寄宿生有性格朴实的一面,他们大都遵纪守法,“常规往来”即是能在一般的规则范围内与教师的观念达成一致;而与家长的谈心则停留在“应酬敷衍”之上,说明长久的分离使得他们与监护人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开;并更愿意向同伴敞开心扉,与同伴互静互动、同喜同悲。

无论是从倾诉对象上看,还是从心理感知程度上看,农村寄宿生的心灵诉说大都集中在同伴身上。所以,在农村寄宿生中实施同伴互助心理辅导模式有充分的前提和可靠的基础。与其说是“心理辅导”,不如说是“相互心理影响和共同促进”。事实上,寄宿生自身有一定的“自我诊断”和“自我理疗”能力,而同伴互助心理辅导可以撇开教师的空洞说教,使彼此的思想观点慢慢发生转变,由粗糙到细腻、由幼稚到成熟,逐渐标准化、科学化。

四、班主任(或者心理辅导教师)该做些什么

班主任(或者心理辅导教师)在农村寄宿生同伴互助的活动中,必须站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舵手去导航,成为画家去点睛。在不断的实践中,发掘和形成行之有效的同伴心理互助策略。

一是坚持以寄宿生科学思想的宣传和熏陶为核心的自主互助模式。这是学校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必须明确的核心内容。健康的心理,也源于科学的德育空间。校园是寄宿生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所,寄宿生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学校心育环境。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努力成为校园健康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积极营造健康、实效的校园文化氛围, 引导寄宿生汲取文化中的正能量,把握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

二是坚持以教师创建主题活动为中心的互助模式。学生大都热衷于校园集体活动,尤其是寄宿生,更是对各类集体活动十分向往。诸如心理剧表演、诗词朗诵会、运动会,以及“给特殊群体伙伴送温暖”“给母亲……”“为同桌……”等活动。一系列的主题实践活动可使学生的精神愉悦,同伴之间的心灵依托、心理交互都得以美好凝结、淋漓阐释,大家的心理互助也得以形成并推进。

三是坚持以拓展学生生活空间为阵地的互助模式。除了寄宿生生活的固有领域,校方还应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引导他们走向社会、走进社区,参与其他团体的社会活动。让寄宿生的生活空间更广阔,有利于使他们的心域更舒展、更辽阔,进而使同伴互助心理辅导模式更多样化和高效化。

总之,实施并创新同伴互助心理辅导模式,引导寄宿生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创和谐,将有利于使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突破瓶颈,逐步走向科学、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寄宿生同伴辅导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几点感悟
落地
重视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