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昆曲的地位与发展

2018-02-15李梦溪

西部皮革 2018年4期
关键词:曲牌牡丹亭昆曲

李梦溪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昆曲,原称“昆山腔”,是起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声腔和剧种。昆曲历史久远,明初已具雏形,后经魏良辅改革,更显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人称“水磨腔”。明万历年间,昆曲风靡江浙,再传入北京,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剧种,并绵延传承至今,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南昆、北昆、湘昆、川昆等流派。

昆曲是中华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堪称中国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于2001年入选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起源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昆曲走过的道路是坎坷不平的:它曾战胜诸腔,脱颖而出;曾煊赫一时,风靡剧坛;曾衰微凋零,奄奄一息;曾起死复苏,重整旗鼓;曾陷于困境,徘徊不前……尽管几度兴衰,饱经沧桑,但它却能不绝如缕地世代相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积累与发展如今昆曲可以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音乐而展现于世人面前。

昆曲集南北曲之大成,融汇着唐宋大曲、宋代唱赚、诸宫调、宋元南北民歌、元杂剧和散曲、明清民歌小曲及其他戏曲音乐等多种音乐语言,并且拥有高超的表演技巧。唱法方面强调“声则平上去入 (字的声调)之婉协,子则头腹尾音 (咬字)之毕均,功深溶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园,收音纯细”(明 沈宠绥《度曲须知》)。在演唱艺术上发生了生旦净丑等各行当角色的性格化唱法 (在发声上利用不同的音色演唱,以显示各行当角色的区别)与性格化唱腔(各行当不同的角色同样的曲牌演唱时藉以音色变化,唱腔上不同的处理来突出其认为性格特征。)。行腔优美,细腻水磨,一字数转,轻柔婉折,圆润流畅。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念白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昆曲的演唱对于字声、行腔、节奏等有极其严格的规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论。

昆曲在我国的传统艺术精粹和世界范围的中国元素符号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不完全统计,昆曲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不仅有古代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等。昆曲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等手法进行创作,将这近千种的曲牌体发展到极致。昆曲在历史的发展中名家辈出,留下了大量的经典的传世之作。如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等。昆曲在创作中常常有文人、词人的参与创作,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在文学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影响了后来的京剧,使得早期京剧家在学京剧时都要学习昆曲。在明清时期昆曲已达到鼎盛,并将这种兴盛持续了两百年。而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创作也日益脱离群众,昆曲便呈衰落趋势。

在当代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像昆曲等这些中国传统音乐我们不仅仅需要保留前人的文化遗产,还要在此基础上把它们丰富起来。京剧大师梅兰芳总结毕生经验提出“移步不换形”原则在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上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也为后人指明了一条道路。“昆曲义工”白先勇成功地运用“移步不换形”原则将昆曲《牡丹亭》整理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使得衰昆曲又重新得到发展并深受人们喜爱。在白先勇等人的推动下,看昆曲、学昆曲已经成了时尚,并在大学生和白领中开始流行。它震撼人心的美不仅上演于国内,还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所谓“青春版”,就是用青春的演员说青春的爱情故事,来吸引青春的观众。编者在汤显祖原著上,是整理而不是改编,完全继承原词,以继承为主大的原则不变。

青春版《牡丹亭》这一成功的事例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如今这个以传播制胜的时代在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我们需要在保护好传统的同时还要将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瑰宝如何很好地发展传承下去。当下喜爱昆曲的人群中青年人不在少数,为了保护和发展好昆曲,可以创办戏曲学校,聘请一些昆曲大家来教授昆曲,传承流派,再加上政府的政策引导,在国内各个高校进行学校教育对昆曲进行欣赏与培养。同时我们还可以为昆曲的剧目进行适当创新,结合当下人们的生活来创编剧目,使得昆曲融入这个时代并为昆曲打造一个新媒体传播平台,进行视觉文化传播。通过继承发展与文化创新,提高社会认知度和群体认同感,资源整合与曲目创新等策略来宣传强化昆曲表演的舞台生命。使得昆曲这颗璀璨的明珠继续在历史的河流中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曲牌牡丹亭昆曲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牡丹亭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曲牌园地】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读《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