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科技人才的“破”与“立”

2018-02-15采访樊丽娜受访吴甘沙

张江科技评论 2018年5期
关键词:英特尔无人驾驶人工智能

■ 采访/樊丽娜 受访/吴甘沙

“破”与“立”是吴甘沙创业的主旋律:

告别英特尔的大平台优势之“破”,投身创业大军之“立”;

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困局之“破”,低风险场景落地之“立”;

改变大公司经营管理经验之“破”,唤醒内心饥饿感之“立”。

吴甘沙的履历,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本硕毕业,在校期间,吴甘沙是10个拿到英特尔奖学金的幸运儿之一;2000年,吴甘沙加入英特尔公司;2011年晋升为首席工程师,成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之后他晋升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第一位非美籍华人院长;2016年,吴甘沙离职创业,成立驭势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驭势科技”),从事无人驾驶方向的创业。

从2016年4月立项,到2017年1月在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推出自主设计生产的无人驾驶车,驭势科技仅用7个月就完成了无人驾驶汽车成品的展示,发展速度惊人。选择在无人驾驶领域创业,是因为吴甘沙看准了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发展的趋势。

他认为,1976—1996年,是以PC为代表的数字化时代,实现了生产资料的数字化;1996—2016年,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化时代,通过网络建立连接改变生产关系;而2016年以后的20年,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它将解决的问题既非生产资料,也非生产关系,而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人工智能技术说到底是一种赋能技术,吴甘沙形象地将传统产业比作一个白面包,将人工智能技术比作葡萄干,白面包加上葡萄干变成葡萄干面包,它的价值便随之提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中,能够改变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放大现今产业的存量价值,创造增量价值。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垂直应用领域之一,是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的汽车、交通行业的结合。其目标是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重构今天的城市交通,用更加安全、可靠、低成本的方式创造没有拥堵、没有事故的交通体系。吴甘沙不想错过这一波人工智能的浪潮,他们的公司名叫“驭势”——驾驭趋势,驭势未来,显然,他们想驾驭无人驾驶技术的未来。

科技创新青年造就者圆桌峰会

吴甘沙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致力于研发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出行。吴甘沙创业前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第一位非美籍华人院长,领导了英特尔的大数据技术战略长期规划,并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确立5G通信、智能计算和机器人3大方向。

驭势科技的偏锋之剑

选择无人驾驶作为创业的方向是需要勇气的。一方面无人驾驶领域参与者众多,且实力不可小觑。传统汽车制造商、造车新势力、独立供应商、互联网巨头无一不在争分夺秒地抢占无人驾驶的先发位置。Google新成立的Waymo子公司正和传统汽车厂商克莱斯勒、本田等合作,将自己的无人驾驶解决方案植入到传统厂商的整车中。特斯拉公司通过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已收集了全球各种道路、天气条件下的行驶数据,并和松下集团展开合作发展太阳能电池业务,助力无人驾驶。此外,英伟达、博世、英特尔等巨头也深入布局无人驾驶领域。在国内,除了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外,也有蔚来汽车、景驰科技、图森未来、商汤科技等科技新秀杀入无人驾驶市场。在这样的战局中,谁能最先将自动驾驶商业化,谁就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巨头。

另一方面无人驾驶技术的落地面临重重障碍。吴甘沙认为,无人驾驶应用落地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第一是法律法规等政策的约束,其应用落地需要政策的允许、规范和监管。第二是无人驾驶技术本身尚未成熟,未来仍需要3~5年时间来积累数据、验证实测等。第三是系统成本的问题,目前无人驾驶的成本还比较高,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相对比较困难。第四是基础设施尚未完善,无人驾驶技术并不是依靠汽车本身就能实现,还需要依赖相关的数字、实体基础设施,例如高精地图、5G通信、城市交通路段的设置等。第五是社会人群对无人驾驶技术接受度的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大众对无人驾驶技术安全性的担忧,也包括部分司机、快递员等对可能面临失业的焦虑。这5个方面的障碍并不存在轻重缓急之分,需要同时着手解决。

吴甘沙认为,首先,无人驾驶技术不可能在实验室中研究,它必须要落地才能去检验、验证其安全性,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数据让算法更加成熟。其次,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强调“小步快走、快速迭代”,而无人驾驶技术只有“0”和“1”,没有中间状态,因此,必须保障足够的安全性才能够大规模地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试验,不能以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代价来实现技术的迭代。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技术能力,逐步放大风险的敞口,逐步增加应用场景的难度,让无人驾驶技术趋于成熟。

于是,驭势科技剑走偏锋,尝试在某些风险可控、环境可增强的特定场景中应用无人驾驶技术。例如,以机场物流为代表的高频、刚需的应用场景。从2018年三四月开始,驭势科技在香港机场测试行李物流车。原本这种物流车,每天24小时运转,一辆车要配3个司机,工作环境恶劣。使用无人驾驶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成本的问题,还解决了招不到人的问题,乘客等行李的时间也将大幅减少,舒适感大幅提升。

再如,在乘用车市场,驭势科技开始探索可量产的应用场景。例如自动代客泊车,驭势科技即将和主机厂、出行服务商展开联合运营,交付给用户的车辆全都具备自己开下停车场去找停车位的能力,实现一键取还车、无人编队调度等功能。未来,高端物业场景的自动代客泊车、高速公路上的L3级辅助驾驶等也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模式不同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强调“小步快走、快速迭代”,而无人驾驶技术只有“0”和“1”,没有中间状态。

身份转变:从科学家到企业家

作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其自身必然存在一些特质。吴甘沙认为,首先要有清晰的自我认知,我到底是企业家,还是科学家?很少有人是全能的,必须要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如果定位是科学家,就要去寻找一位企业家作为合作伙伴。其次,创业者要善于合作,通过协同创新达成目标,不能所有事情大包大揽。第三,要学会平衡,是冒险创新,还是保守经营?是追求完美,还是抢占先机?是技术导向,还是价值导向?创业者要学会平衡。

吴甘沙坦言,创业并不是一个象牙塔,会面临很多挣扎。一方面,人总是不断追求完美,另一方面却要克制这种追求完美的念头,因为过于追求完美会延长产品的生产周期,进而失去市场先机。坚持与妥协,是贯穿创业始终的一对矛盾。尽管某些时候创业者不得不妥协,但是在价值观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否则就会形成破窗效应,逐渐失去底线。

在创立驭势科技之前,吴甘沙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是英特尔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位“首席工程师”,也是第一位非美籍华人院长。从递交辞呈、决定创业的那一刻起,吴甘沙的身份就从“科学家”变成了“创业者”。“在英特尔的时候,大公司平台使我成为马太效应的获益者;而创业以后,自然而然沦为一个低优先级的事物,我又变成了墨菲定律的受害者,所有能想到的坏的事情都会发生。比如,之前在大公司时,我认为非常靠谱的供应商,后来就没那么靠谱了,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吴甘沙说。

“在真正的谈判中,以前在大公司所谓的经验,此时反而成为一种绊脚石,别人不会因为你曾是一个大公司的高管而和你合作。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空内心,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humble’,即放低身段,以一种真诚、谦逊的态度和供应商、合作伙伴重新建立一种关系。另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hungry’,在大公司做科学家,内心的危机感和饥饿感其实并不强,而在创业的时候,当我们想要不顾一切去做某事,甚至随时准备好将桌子、椅子全部卖掉的时候,内心强烈的饥饿感会成为一种动力。”吴甘沙感慨道,“创业这条路上的刺激与兴奋、矛盾与挣扎,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猜你喜欢

英特尔无人驾驶人工智能
我们村的无人驾驶公交
无人驾驶车辆
英特尔发布第三代英特尔至强可扩展处理器
无人驾驶公园
英特尔携手一汽集团,引领汽车行业全新变革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无人驾驶,先上赛道如何?
数读人工智能
英特尔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