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生混凝土研究

2018-02-14王馨钰龙丽霞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期
关键词:骨料垃圾性能

王馨钰 龙丽霞 王 楠 宋 墨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咸阳 712000)

1 前言

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老旧的楼房拆掉重建,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带来的是经济增长和随之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我国每年建筑垃圾量达20亿t以上,并且年均以10%的量持续增长[1]。多数建筑都是混凝土所筑,从而产生了两个问题:①砂、石等自然资源被大量开采消耗;②老旧建筑拆除带来的建筑垃圾不规范堆放,造成环境污染,并且占用大量土地,浪费本就稀缺的土地资源[2]。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荷兰是最早研究再生混凝土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就已制定再利用相关规范,现主要研究无机结合料基层中掺有再生混凝土时,其特性与级配、混合料组成等因素的关系。美国政府制定《超级基金法》旨在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促使企业寻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并鼓励研发再生混凝土技术。随着中国城市进程的加快,环境和资源问题越发突出,再生资源的重要性得到重视[4]。我国相继出台了相关法律和规范,例如工信部和住建部2016年底联合发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高校和企业也都积极研究再生混凝土的利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5]。

3 再生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再生混凝土是将建筑废弃的混凝土块经破碎、清洗、分级等步骤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取代砂石等天然骨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成的新混凝土。再生混凝土以骨料的组合形式不同可分为:全部为再生骨料;粗骨料为再生骨料、细骨料为天然砂;粗骨料为天然石、细骨料为再生骨料;再生骨料部分替代粗细骨料。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再生骨料表面粗糙且棱角较多,在对废弃混凝土破碎处理过程中,易产生裂缝,并含有少量杂质(如水泥砂浆等)附着在骨料表面,其性能表现为密度小、吸水率高、粘结性能弱、磨耗值大、强度较低[6]。再生骨料制得的混凝土孔隙率大,增强了建筑物保温、隔热效果;再生混凝土容重低,可降低结构自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7];因水泥砂浆等杂质的影响,使得其长期收缩性、徐变性优于普通混凝土。

在施工过程中要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并保证新拌制的混凝土不发生分层、离析等现象,就必须考虑其工作性能。康梅柳等[8]研究认为,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小、流动性差,但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摩擦阻力由于骨料表面粗糙增大,使得其保水性与粘聚性增强。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值随着再生骨料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减小。但当再生骨料取代率超过50%时,再生混凝土的粘聚性降低、保水性变差,稳定性降低[9]。

多项研究表明:再生骨料取代率为30%左右其混凝土抗压强度接近相同条件下的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测试值的离散性较大,骨料取代率由25%增至100%时,抗压强度标准差由18%增至49%。同一水灰比情况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随龄期的延长降低幅度减小[10]。再生混凝土的强度随再生骨料强度增高而增高,适当降低水灰比也可提高其抗压强度。

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由于再生骨料本身的缺陷而低于普通混凝土,影响其工程应用。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指标包括抗渗性、抗冻融性、碳化、离子渗透性等,抗渗性是主要影响因素[11]。混凝土的性能取决于组成材料的物化学性能,依赖于自身孔隙结构。再生混凝土孔隙率较大在加工生产中易生成微裂缝,使吸水性、透气性、氯离子扩散率都比普通混凝土大[12]。因此,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随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降低,但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可得到适当改善。

4 结论与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空间及环境问题越来越受重视,节约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应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1)对再生骨料制备工艺进行研究,便于建筑垃圾处理成再生骨料,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与破坏。

(2)加强再生混凝土性能改善方面的研究,更好的推广再生混凝土应用。

(3)再生混凝土的结构性能方面研究较少,针对这方面应加大研究力度。

(4)建立有效的再生骨料质量评价体系,制定相应行业规范。

[1]王瑞敏,王林秀.中国建筑垃圾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J].建筑工程,2011(4):178~179.

[2]侯星宇.再生混凝土研究综述[J].原材料及辅助材料,2011(7):97~103.

[3]叶静辉,等.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发展现状[J].中外公路,2008(10):232~234.

[4]孙楠.城市建筑垃圾的循环再利用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81~83.

[5]李敏,路晓明,梁盼.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循环利用难题和对策分析[J].探索带,2013(7):244~246.

[6]秦荷成,赵治超,谢华.再生混凝土研究的现状及意义[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3(3).

[7]班明霞,等.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6):191~196.

[8]康梅柳,周丽萍.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1(6):9~16.

[9]刘喜平,薛丽皎,张科强,陈栋梁.不同替代率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4(9):1270~1274.

[10]冷艳玲,李琦,周俊峰.再生混凝土基本性能及其改善措施研究综述[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165~169.

[11]胡治春,李国新,欧阳孟学.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J].综述评论,2016(1):30~39.

[12]朱从香,等.浸泡法强化再生混凝土抗碳化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2(9):65~68.

猜你喜欢

骨料垃圾性能
低品质再生骨料强化技术研究
不同骨料替代方案下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分析
基于多重点云与分级聚合的全级配混凝土三维细观结构高效生成方法
垃圾去哪了
再生骨料含量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提供将近80 Gbps的带宽性能 DisplayPort 2.0正式发布
倒垃圾
Al-Se双元置换的基于LGPS的thio-LISICON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强韧化PBT/PC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