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格列美脲的临床研究

2018-02-12李天萍

糖尿病新世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格列美胰岛空腹

李天萍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格列美脲的临床研究。方法 该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该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联用格列美脲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4例患者未联用格列美脲治疗,实验组34例患者联用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 对于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格列美脲可有效提高个体患者血糖、血脂控制情况,安全性高。

[关键词] 二甲双胍;2型糖尿病;格列美脲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9(b)-0085-02

2型糖尿病的发生受个体遗传、生活方式的影响,多出现在过食高热量食物、缺乏体育运动、机体过度肥胖的中老年个体。二甲双胍属于临床常用双胍类降糖药,主要通过抑制肝脏内葡萄糖生成,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达到增强机体糖代谢的目的[1]。近些年临床研究发现由于个体耐受性的影响,2型糖尿病个体长时间使用二甲双胍,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者[2]。该次实验通过比较该院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68例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联用格列美脲治疗对个体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影响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论述对于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格列美脲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组34例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男18例,女16例,患者年龄在46~75岁,患者平均年龄在(65.6±1.5)岁,体重指数(BMI)在25~29 kg/m2,个体平均体重指数在(27.9±2.1)kg/m2,二甲双胍单用时间最短为3个月,时间最长为2年,平均病程在(15.9±2.5)个月。对照组34例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男17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45~79岁,患者平均年龄在(67.8±1.6)岁,体重指数(BMI)在26~29 kg/m2,个体平均体重指数在(28.1±1.7)kg/m2,二甲双胍单用时间4个月~2年,时间最长为2年,平均病程在(15.9±2.5)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该院收治的68例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①个体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非同一天连续测量2次以上均超过正常水平。②患者均长期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二甲双胍口服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3]。排除标准:①排除I型糖尿病患者。②排除糖尿病出现严重并发症个体。③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伤患者。该次实验经医院伦理会同意,所有患者签署相关知情协议,并配合临床诊疗工作的进行。

1.3 方法

对照组34例患者单纯给予二甲双胍(国药准字:H20023370)治疗,二甲双胍2次/d,0.5 g/次,实验组34例患者在对照组药物基础上联用格列美脲(国药准字:H20057672)治疗,格列美脲1次/d,口服1 mg/次,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变化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并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关数值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各项数据与治疗前相比变化明显,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各项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恶心、呕吐、腹泻、鼻塞、流涕、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情况见表3,实验组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0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进展性内分泌疾病,多见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近些年临床研究认为2型塘边患者其胰岛细胞损伤为主要发病机制,传统治疗多给予二甲双胍治疗,二甲双胍属于磺脲类降糖药,其降糖作用的发挥主要是由于机体小肠吸收二甲双胍后经临床代谢作用于肝脏,抑制肝脏糖原合成,从而减少机体肝糖含量,降低机体糖化血红蛋白,同时二甲双胍可直接作用于胰岛,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从而增强机体糖无氧降解[4]。但是近些年越多越多的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同时可增加易到最后个体出现低血糖,并且在机体耐受性的影响下出现继发性失效。格列美脲属于二肽激酶抑制剂,可对胰岛A细胞以及胰岛β细胞同时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從而抑制胰岛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β细胞新生,防止胰岛细胞损伤,诱使个体出现低血糖以及糖耐受。

该次实验显示对于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联用格列美脲治疗,可有效控制个体患者机体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等各项临床检测含量,有效降低个体血糖、血脂,从而提升个体患者血糖临床控制情况,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鼻塞、流涕、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广泛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洪世华,吴菊琴,柯瑞琼,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12):1113-1115.

[2] 张四青,习燕华,钟树妹,等.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6,2(5):525-528.

[3] 李庆光.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观察[J].医学综述,2014,20(16):3033-3035.

[4] 鲁平,任琢琢,张云,等.格列美脲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观察[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6,35(10):1091-1093.endprint

猜你喜欢

格列美胰岛空腹
临床胰岛移植发展与现状
采血为何要空腹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胰岛β细胞中钠通道对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空腹喝水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家兔胰岛分离纯化方法的改进
格列美脲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格列美脲联合阿卡波糖治疗2型糖尿病37例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