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形、气、神与道家性、命、息相关性探析*

2018-02-12李政张敬文仵倚赖扬峰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期
关键词:宗气三者道家

★ 李政 张敬文* 仵倚 赖扬峰(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近来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健康问题,懂得中医养生学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中医养生文化以古代汉语为载体,文辞古奥、语意深邃,有许多专业术语,同时涉及文、史、哲、医等多个学科内容,使现代读者往往望书兴叹,不知从何入手,给阅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困难。笔者从中医和道家对人体最基本的生命观认识入手,分析探讨了中医形、气、神和道家性、命、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期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传统养生知识。

1 《黄帝内经》形、气、神

人体之形,主要包括人体内脏、躯体、四肢、官窍及体内具有濡养作用的精微物质等。《灵枢·本脏》篇讲到“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六腑者亦有小大、长短。”表明五脏六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实体。而《灵枢·平人绝谷》篇中则更加详细地阐述了胃和大小肠等人体脏腑的形态、大小、长度等。《灵枢》中的《经水》《经筋》《肠胃》《骨度》等篇章也专门论述了中医理论下的人体解剖形态[1],且论述出不同脏器具有不同解剖生理特点。而精微物质的形则主要指液态的极细微状态的物质,如精、血、津液等,尤其是肾精,是形的特殊表现形式。如“女子七七”中女子肾精衰竭后产生“形坏而无子”,“男子八八”中男子产生“形体皆极”的结果,更加直接表明“精”与“形”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总之,人体之形是有形实体,看得见摸得着,具有作为人的外在形态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有形可见的物质承载部分。

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根本物质,它充斥于人体周身内外,生命不止,运行不息[2]。《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表明气的来源和作用。而《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表明真气的作用和运行。然而中医中有许多有关“气”的描述,诸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的正气,“真气得安,邪气乃亡”中的真气,“宗气积于胸中……以贯心脉而行呼吸”中的宗气。由此可见,虽然“气”分很多种,但每种“气”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缺一不可。其中最重要的气是元气和宗气,元气来源于人体肾脏封藏的先天之精,肾精(有形之精)化生形成先天之气(元气),通过三焦运行输布全身,是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来源于水谷化生的谷气和吸入大自然的清气,二者结合形成“宗气”,储藏于胸中,调节人体的呼吸功能,促进全身血液的运行,同时大量宗气通过三焦运行于脐下丹田处,源源不断地资助先天元气。还有诸如营气、卫气、脏气、经络之气等等,因它们归属不同,其作用于人体,就会发挥不同的生理功能,表现出不同的生命现象。例如气的高度凝聚又可向形转化,转化成精微物质,转化成人体四肢躯干,也会转化为精神意志。因此《黄帝内经》中讲气的主要特点表明,人体之气是无形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具有活跃灵动的特性,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根本物质。

人体之神,特指人生命活动的精神意识[3],具有主宰人行为活动的作用,如“两精相搏谓之神”、“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表述了人体之神的化生来源和生成过程。而《内经词典》中则论述了人体之神的重要性[4],即“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黄帝内经》中对“神”的阐释也是多角度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讲宇宙天地、自然规律为“神”,即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另一类是讲“精神”“脏神”“心神”[5],如“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此五脏之所藏也”“心藏神,肺藏魄……是谓五脏所藏”是讲“五脏神”之所属的地方;“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是讲“心神”不仅主宰人体生理活动,也调控着人体心理活动。因此这两者与“精神”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讲明“脏神”和“心神”都是搭载“形”而言的“精神”,“精神”又是脱离不了“形”的意识存在。正如张介宾讲[6]:“神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分开来说,魂魄意志思虑都是神;另一种是合起来而言,心藏神,凡是归属精神情志的问题都由心神所统率,是人体生命的全神。”总而言之,人体之神是人所有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特征之一。

中医形、气、神三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三者协调发展会使人的生命活动处于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如《灵枢·天年》论述人体生理状态时讲“人生十岁,五脏始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由此讲述了人每十年一个阶段的五脏、形体、气血、精神盛衰的整体平衡状态。形与神之间是互为基础的,形是神的承载基础,神是形的控制根本[7],两者协调目的是为了达到“形神合一”的状态,从而颐养天年、“长生久视”。如“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中讲到上古时候的人都知晓养生的道理,效法天地变化的规律,饮食有一定节制,起居按照一定时间,不过分劳作,因此形体和精神能够协调统一,活到最终的自然寿命,度过百岁才去世。同样,神是由气化生,对气具有控制导向的作用[8]。神由阴阳两气合和化生而来,即“人是由天地(阴阳)之气生发,随着四季的规律成长;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也离不开天,天地(阴阳)之气相合,才产生了人”。因神具有复杂多变的性质,所以气的导向也随之多变,如“暴怒则气上逆,大喜则气缓慢,悲哀则气消散,恐惧则气下陷,大惊则气混乱,思虑则气郁结”。纵览《黄帝内经》中有关形、气、神内容的描述可知,形是气和神的物质承载基础,气是形和神的功能联系基础,神是形和气的运行控制主宰,因此理解和学习中医形、气、神的养生知识,加强形、气、神的修养锻炼,使其状态充足饱满、协调合一,可使人们生命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即生命的“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2 道家性、命、息

人体之命,是指人的生命、身体;人体之性,是指人的心性,即精神意识,人生命的存在是由性和命组成的。《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中讲“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也。”而《还真集·性命混融论》中曰:“性应物时,命乃为体,性乃为用;命运化时,性乃为体,命乃为用。”阐释了性与命两者关系紧密,互为体用。故而道家认为性和命是人体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性是整个人生命的控制中枢,命是整个人生命的根本基础。人体之性比较灵活多变,人体之命相对固定单一,性与命对人体生命缺一不可。因此《脉望》中讲到“鬼神只是想象的而没有实质,花草树木只有形体而没有思想,野兽形体壮硕但思想简单,只有人比较全面,讲人的性属知觉,命属形质。”从而阐释了人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

人体之息,特指人的呼吸或气息,如强调呼气的“徐徐长吐气,一息二息,傍人闻气出入声”(《云笈七签》),强调闭气的“但能闭之七八十息以上,则脏腑胸膈间皆清气布护也”(《类经》),道家认为对呼吸的强化锻炼可以提高人们对生命活动运动变化的体察体悟能力,和医家一致认为人在自然界中呼吸的清气决定了宗气的生成和宗气功能的发挥,而宗气不仅可以维持和促进呼吸功能,还可以助心行血,并能以三焦为通道资助先天元气。先天元气又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此道家强化呼吸锻炼,使外界的清气与体内的“气”产生“共振效应”,储藏于人体丹田处,以此作用于人体性与命的功能发挥,服务于更高质量的生命体验。在诸多道家典籍论述中表明[9],息的锻炼对“性命双修”过程起到了“中间桥梁”的作用,可帮助性与命达到协调统一的境界,即中医所讲的“形与神俱”,形气神协调统一的状态。

实际上,道家学术理论中将人体生命的精(形)和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作为生命的产生和存在必要条件,指出先天精气是命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清代著名养生家、医学家刘一明认为[10]“气就是命,大自然中的气与人结合就是命了”。同样,明代内丹术中派祖师李道纯认为[11]“性是先天神灵转化而来,命是先天精气转化而来,性没有命不能站立,命没有性不能存在,两者名字不一样,但道理规律是一样的”。因此,人体生命是由性和命构成的,息(呼吸)是性与命两者合一、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故而通过传统养生修炼不断协调、优化“性命息”三者的关系是不断优化、提高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

3 形、气、神与性、命、息的相关性

中医认为人体生命需要具备脏腑、经络、气血和魂魄神等条件才能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如“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养生而周于性命也”。若没有脏腑血脉等形体,就没有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人自然就不存在。若没有人体之气,就没有人生命的动力和活力;若没有人体之神,就没有人生命的主宰和外在反映。没有人体之神的人只能成为“行尸走肉”般的空壳躯体,因此形、气、神三者分离,人将不能称之为人。《类经·藏象类·十四》中讲:“精全则气全,气全则神全,没有见过形气衰弱而神旺盛的,也没有见过神衰弱而形还存在的”,以此表达形、气、神三者相互为因,互为体用的关系。同时三者在《黄帝内经》中总是在一起论述的,“对于四时不正之气,能够及时规避,同时思想上恬惔虚静,真气附之,精神内守不耗散,这样疾病从哪里来呢”则是告诉我们,善于保精养神,使气不受伤的人就可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状态。而“上古时代有一种真人,善于养生,他可以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调控自己的呼吸以养精气,安然独立,精神内守,使身体和精神结合为一,以此达到寿命与天地相当境界”,由此表明人体的形、气、神相互协调,使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了人自然而然的天性,以期追求“真人”般的健康和长寿,这是中医养生事业里始终追求的目标。

道家认为人的生命要素是性与命,人体之气和形属于命的范畴,人体之神属于性的范畴,即“气是形中命,心为性内神”。同时强调以“性命双修”即精神和形体的修炼,来提升自身生命质量,以达到健康状态,但这并不是忽略了气的重要性,而是将气的作用和锻炼归入到命功修炼的范畴里了。道家在养生修炼上认为人体呼吸的气是大自然中的有形清气,与人体中的无形之气即元气,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所以道家人士在修炼内丹术时,通过注重对呼吸功能的锻炼,以促进先天之气即元气的回归,进一步促进人体性与命的协调统一,以此来达到优化生命质量的目的。同样在人体之气与人体之命关系上,道家认为气与命(形)有着一种特殊转化模式,如《管子》中讲到“一气能变曰精”“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表明气与精(形)在一定程度可以相互转化。这就好比水和水蒸气的关系,同是一种物质,液态水可以挥发成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可凝聚成液态水;精(形)可以升华为气,成云雾状态,气亦可以凝聚而化为精(形)。因此加强对人体之气(息)的修炼,必定可以提高人体之命(形)的功能状态,同时为人体之性修炼提供支持,扫清障碍,这与中医形、气、神协调统一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故而陈致虚引用缘督子“何者为性命?人之一身,至精至粹,至尊至贵,莫越精气神三者”来说明人体生命与精气神(形气神)的密切关系。

由此可知,中医形、气、神与道家命、息、性是相对应的,体现了医家和道家对人体生命本质认识的高度一致性,如道家典籍《文子·九守》中就更加直接阐释了形、气、神三者的关系,“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告诉我们:形是人生命的房舍,气是人生命的原动力,神是人生命的制约主宰[12]。而《淮南子》一书中进一步补充到“形气神,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以此来讲明形、气、神三者本是一体,而其中任一方受到伤害,则三者都将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人体生命受到破坏[13]。而古代先贤们则做到了形、气、神三者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彼此互不侵犯,从而避免了形体在不安宁环境中的损伤、气脉运行不畅的外泄、精神使用不当的昏晕。由此可见,中医形、气、神与道家性、命、息之间因分类划分不同而产生区别,但它们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人体生命本质的认识。

4 结语

道家对人体生命的认识侧重从哲学角度入手,研究宇宙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认为人体生命是“道”的高度凝结,而《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古代人们为求得生存而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即人们通过对生命的体察与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到面,渐渐形成了人体生命形、气、神的认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存经验和对周围世界的逐渐认识,是体验认知的结晶。

综上所述,中医形、气、神的统一和道家性、命、息的统一是对人体生命本质的不同语言表述和形式,中医形、气、神的表述侧重反映了人体生命内部要素的高度协调统一性;而道家性、命、息不但表述了人体生命的组成要素,同时还特别强调“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理念,如《庄子·缮性》篇中,就强调修治人性去符合天性,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因此在人体生命观上,中医所讲的人体之形、气、神和道家所讲的生命之命、息、性具有一一对应的相通性,故而中医形、气、神和道家性、命、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可互相借鉴,互为补充,共同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宗气三者道家
读 书
探讨宗气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的实践意义
漫画道家思想
宗气理论的整合教学尝试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运用调补宗气治则治疗胸痹经验*
试述“宗气”与“肺痹”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