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医疗新闻的发现途径与写作技巧

2018-02-12朱海容吴正友蒋潇潇

现代医院 2018年8期
关键词:通讯员扬州科室

朱海容 汤 佳 吴正友 蒋潇潇

在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医院的新闻宣传依托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与优良医疗环境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进入新媒体时代,医疗新闻的发布、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医疗新闻的发现途径与写作技巧也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笔者现就此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2]。

1 在平凡中寻找新奇

医院宣传部门首先要重视通讯员队伍的发展和培训。各科室通讯员大都是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见过许多疑难特殊的病例,难免对一些在专业新闻从业者看来有报道价值的医疗新闻司空见惯,这就需要通讯员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培养“新闻鼻”与“新闻眼”,在平凡中寻找“新奇特”。尽管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业务训练,但是他们有媒体记者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身在医疗新闻的发生现场与深厚的医学素养,他们每天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里正隐藏着新闻。

1.1 把握“最”字

不管是记者还是普通人,对身边一些极端的事件总是比较关注,因此对通讯员而言,把握“最”字重要且易做到,比如从时间最近、进程最先、水平最高、成效最好、影响最大、质量最佳、奖励最多、服务最优、心灵最美等“最”中寻找新闻。

2017年9月初,苏北医院妇产科成功救治了一位年仅12岁的恶性卵巢瘤患者,是该院该病的最小患者,这一病例在报纸、网络传播后引起广泛关注。这则新闻的亮点显而易见,只要通讯员做个有心人,从“最小患者”着手,新闻就已经呼之欲出。

1.2 在常态中寻找亮点

每个科室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急诊科的突发事件多、神经科的危重病人多、医学美容科“旧貌换新颜”的病例多等等,新闻无处不在,能不能被发现,就要靠通讯员能否“看”到、“嗅”到新闻。据了解,苏北医院每年会接诊三四十例因喝“醉仙桃”中毒的患者,误服“土三七”伤肝的病例也不少,可以说,医护人员对这样的病例早已屡见不鲜,但民众对此并不一定了解,要能做到“司空不见惯”,于平常的工作中发现新闻,这一点对通讯员来说难能可贵。

比如,2017年10月中下旬,苏北医院急诊室收治了一位因喝偏方药酒“醉仙桃”中毒的男子,消化内科收治一位错把“土三七”当成“三七”进补而导致严重肝损伤的老太,这两则新闻都被宣传工作人员及时抓住,最后在医院微信公众平台、《扬州晚报》《扬州时报》、扬州电视台《关注》栏目、扬州电视台《天天健康》栏目、扬州新闻广播电台及新媒体“扬州发布”、“扬州云诊堂”、扬帆APP上得到了及时的传播,给普通民众进行了医学知识科普,取得了良好效果。

1.3 在“同中求异”

哲学家威廉·莱布尼茨曾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即便有些工作是全院统一部署,同中必有异。比如,对护理的定义相同,职责相仿,可具体到科室就各有所专。抓住这个“专”,就是抓住了与众不同,也就容易抓住新闻[3]。

高邮贫寒少女小正琴由于父伤母病,痛苦绝望,变成了不能说话不能吃饭的“木头人”。她在苏北医院301病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给予她极大关爱,既治身体疾病又做心理抚慰,直至康复出院,这样的暖心事件一时被媒体广泛关注。这就是护理对象的不同,产生了与其他科室不同的新闻报道。

再如,几乎每个科室、病区都会收到患者送来的锦旗或感谢信,但背后暗藏的医患故事却是各不相同,通讯员若能把锦旗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做好新闻宣传,就是对医护人员医术医德的另一种肯定。

任何地方的工作都不可能永远是一条水平线,而像心电图的曲线,有低也有高,这种起伏中就隐藏着新闻。如已报道的《疼痛科无痛治疗》《血管外科成功“摘弹”》《服百草枯死而复生》《切除一个瘤 治愈多种病》《鱼刺穿破小肠 医生镜下补洞》等等,都是“曲线中的高点”,是极佳的新闻素材。如果通讯员能以非医疗工作者的眼光看待常规工作,跳出惯性思维,就能发现许多平时被忽略的新闻,进而能宣传科室,丰富医院文化建设。

2 拓宽渠道找新闻

医院的宣传工作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是医院软实力的表达。有序开展内宣工作,对提高医院员工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很有意义;积极开展外宣工作,对树立医院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自身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医院里的新闻很多,只是员工常年在这种环境里工作,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这是采写新闻最大的障碍。作为医院专业的宣传企划人员,要用一颗记者之心去看待每一件事情,挖掘出民众关心的焦点[4]。

2.1 积极联动,宣传工作者要慧眼“挖”新闻

医院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按部就班地从事工作,被动等待新闻找上门,而要与各科室保持密切联系,与媒体记者及时通气,积极挖掘医院里的新闻,并扩大其影响力。

曾获江苏省卫生厅举办的2013年江苏卫生好新闻评选二等奖的通讯《非洲总统来江苏找老友叙旧》,则因我院宣传工作人员无意中从医院办公室得知桑给巴尔总统来江苏寻找几十年前援桑同事的故事而追踪写成。

曾获2014年扬州市卫生计生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我很想念我的“扬州妈妈” 汶川地震最小伤员回扬“省亲”》,则是因为临床的一个拍照请求。2008年汶川地震被送到扬州接受治疗的“最小伤员”夏佳,当年在地震中被砸断下肢的她,病情一度危急,在苏北人民医院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治疗。我院宣传工作人员得知六年后当年的“最小伤员”夏佳已经高职毕业并工作,很想念她的"扬州妈妈",专程回到扬州看望当时给过她无私帮助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赶紧组织媒体采访报道,新闻发出后在社会上影响很好。

曾获2015年度江苏卫生计生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扬州人大代表建言 基层医生职称评审“松绑”》,源于2015年 11月24日国家人社部和卫计委网站上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县级医院以下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对论文、科研不作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引导医生回归临床。而这项政策的出台其实和全国人大代表、当时的苏北人民医院院长王静成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紧密相关。2015年初扬州全国人大代表王静成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该建议获李克强总理“点赞”,总理当即要求现场的国家卫计委负责同志将相关建议记下来带回去认真研究。这直接促动了《指导意见》的出台。我院宣传工作人员抓住这一利好消息,做了深度的新闻报道,引起轰动。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之以前有了极大提高,受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随之更高。宣传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实际上是半个“记者”,若画地为牢,只是等着各科室通讯员来投稿,而不主动与他们联系,询问科室最新动态,那么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也许就被白白放过。

以上文提到的“醉仙桃”药酒中毒事件为例,急诊科通讯员写作的原稿把重点放在对医学知识的科普上,新闻性并不明显,但苏北医院宣传处的工作人员在浏览医院内网的大量投稿时,敏锐地发现了这篇有新闻点可挖的稿件,进而立即联系通讯员与科室负责人了解病人的详细情况,并迅速通知媒体记者们前来采访。当晚,“扬州新闻广播”的微信头条就发布了《1两药酒竟撂倒扬州一男子,这些酒千万别乱喝!》的新闻,这则差点被错过的好新闻开始在扬城传播开来。

“记者不在新闻现场,就在通往现场的路上”,医院宣传部门的工作者离医疗新闻的发生现场非常近,能及时获取大量新闻资源,在每天审阅各科室通讯员投稿时,要随时保持热度,用一双“慧眼”积极从文字中挖掘有可能进行深入报道价值的新闻。

2.2 与时俱进,从社交平台发现新闻

除此以外,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朋友圈、微博、QQ空间等社交平台让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动动手指刷两下,就能知道外界发生的新闻,这对承担宣传任务的工作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扬子晚报》2017年3月17日刊登的《患者三送红包都被主刀医生拒收》、《现代快报》2017年10月12日刊登的《扬州三位医生下班路上救人》的新闻,是将苏北医院外科某主任三次拒收患者红包、肾脏内科三位医生路边救人的感人事迹进行了报道,宣传了良好的医风。

这两则消息最初是被知晓内情的人发布在朋友圈而被广泛传播,后被医院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现并向媒体及时爆料,进而吸引了省级媒体前来采访报道。由此可见,社交平台也是发现新闻的不可忽视的一条途径,无论是宣传工作者还是通讯员,都要创新发现医疗新闻的方式,善于从身边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点。

宣传工作者如同中介,将科室通讯员与媒体记者牵线,从而把医院内部的新闻传播到社会[5]。大力宣扬医院的技术特色、重大医疗成果,介绍新业务、新技术,宣传医德新风和好人好事,以加深广大群众对医院的了解,扩大医院的知名度[6]。

3 医疗新闻的写作技巧

新闻素材如同武侠小说中的招式,写作技巧如同内力,招式再好,没有内力的支撑也无法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再好的素材如果没有一支生花的妙笔来创作,也是读之无味。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3.1 新闻报道故事化

“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今成为我国新闻报道领域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即“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通俗说来,就是把事件的原因结果、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得情节相对完整,让读者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了解事件,享受新闻信息带来的乐趣[7]。

比如,患者因感谢救命之恩,给医护人员赠送锦旗是常有的事,但有一面锦旗却格外生动。仪征一家男主人10年前患了癌症,在苏北医院由束余声副院长做了切除手术,出院后身体恢复得很好,接着女主人又患上癌症,出于信任,他们再次请束副院长手术又获得成功。一人救了两条命,这家人真心感谢,送锦旗又怕影响了束副院长工作,就赶在上班之前倚门等待。这份深情厚谊令人动容,医院宣传工作人员将这件事精描细画,文字细腻,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将人物刻画得有血有肉,使作品具有了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增加了可读性与趣味性。

3.2 锤炼写作风格

《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在《时评写作十讲》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学写评论的最好方法就是写评论。实践出真知,对新闻评论是如此,新闻写作亦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从书本或是其他地方了解的技巧唯有融会贯通到写作中,内化为自己的风格才最有价值。

对科室通讯员而言,身处医疗新闻的发生现场与扎实的医学功底,就是他们相比媒体记者最大的优势,如果能在一次次的写作实践中总结经验,融合技巧,将极大地提高医疗新闻的创作水平[8]。

医院要加大对医院宣传工作者、通讯员新闻采写能力的重视,定期举行通讯员培训班,采用“走出去学习、请进来授课”等方法,提升通讯员新闻敏感度和写作水平;此外,通讯员在写作新闻时,容易将医学术语带入到文字中,一不小心将新闻写成了病例,给大众造成了理解障碍,所以通讯员要将专业术语用通俗语言表达,让门外汉也能看懂。

以苏北医院来说,每年都有30篇以上报道在《健康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现代护理报》等省级以上媒体发表。现代医院的发展,首先要依托其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的医疗设备;其次,就是广泛、有针对性的宣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积极进行医疗新闻的宣传,将好医术与好医风传播给大众,才能更好地树立医院形象,增强医院影响力,因此,如何发现医疗新闻与提高写作技巧值得相关人员深思[9]。

猜你喜欢

通讯员扬州科室
红领巾小记者 “幸福”通讯员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政工学刊》2021年优秀通讯员
虽是深秋,“热”度不减!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通讯员专栏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爱紧张的猫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