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荔冬枣产业发展问题与建议

2018-02-12曹荣荣孙明森

西北园艺(综合) 2018年6期
关键词:枣农冬枣客商

谢 忠 曹荣荣 孙明森

冬枣是大荔县名优产品,优势明显,无论品质还是产量都居全国前列,已成为大荔县的一张名片,大荔因此有“中国冬枣第一县”“冬枣之乡”的美誉。截至2017年底,大荔冬枣面积达27万亩,占到全国冬枣面积的17.5%,其中温室大棚面积25.8万亩。全县冬枣产量达20万余t,产值超过20亿元。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上市时间也不断提前,形成了冷棚、双膜大棚、钢架大棚、春暖式大棚、日光温室等形式多样的设施栽培模式。从5月下旬到10月下旬均有鲜果上市。一般大面积成熟上市期在8月上中旬,比沾化、黄骅冬枣早上市近2个月。大荔县人民政府主持制定了国家标准 《GB/T 32714-2016冬枣》,该标准于2016年6月14日正式发布,201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在标准的指引下,大荔已建成10万亩冬枣绿色食品基地和1万亩有机冬枣示范基地。

1 存在问题

大荔冬枣尽管已经成为大荔人引以为豪的产业,在陕西果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规模种植面积迅猛增加,设施种类的不断丰富,销售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张,消费者对于果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大荔冬枣产业在发展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亦越来越多。

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大荔冬枣由于用工量大、生产过程中技术要求精细到位,所以很难组织起规模化生产,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是最基本的生产单位,组织结构简单。虽然大荔县最早制定了冬枣生产的国家标准,但是执行中很难保证都能按照标准去做。加之不法商贩误导消费者,以“大、白、红”等外观品质为标准高价收购,引导部分枣农喷施膨大剂、脱青剂、催红剂等违禁药物,严重影响大荔冬枣的品牌声誉。为了杜绝这些违禁药物的应用,大荔县制定各种政策,严禁喷施违禁药物,违者重罚,但面对广大农户,还是很难执行到位。在冬枣销售方面,千家万户闯市场,各吹各的调,无序竞争、相互压价销售抢市场,严重影响了枣农的利益。冬枣产业的小规模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矛盾依然突出。

3)没有叫得响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大荔冬枣”是个区域品牌,不能代表当地每个企业或者合作社的冬枣品质,真正闯市场的还是要靠企业和合作社自身的品牌。大荔县冬枣合作社和企业虽然有200多家,注册的冬枣品牌也有200多个,但是在全国范围内没有大的影响力,更不能将业务拓展到国外市场。这些企业和合作社规模普遍不大,缺乏经济技术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弱。注册的品牌,如“红星”“小坡”“真社缘”“村状元”,虽然获得过金奖,但由于企业没有做大做强,对外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还不能引导和带动枣农规模化、高标准开展生产。

4)销售环节受制于客商。大荔冬枣销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包园买断,一种是自营自销。包园买断是在冬枣成熟期前,客商与枣农协商价格,达成一致后,后期管理权属于客商。客商为了追求利益,在枣园喷洒过量膨大剂、催红素,有的客商还从外地带来一些超标的添加剂使用。枣农看在眼里,却无力阻止。包园买断后枣农与客商纠纷较多,损害枣农与客商关系。冬枣上市期,客商包园,先支付30%~50%的款,由于今年市场不佳,利润变薄,有些客商不能遵守合约付款,也损害了枣农与客商的关系。自营自销是当地枣农自己采摘达到客商要求的冬枣,论斤卖给客商,这种销售方式,不受客商限制,但客商压级压价现象普遍,损害枣农利益。

5)缺乏质量追溯。客商收货时散收混装,很难做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效质量追溯。影响大荔冬枣的品牌建设。

6)品种单一,人工劳动强度大。大荔冬枣目前主栽引自于山东沾化的“沾化冬枣”,该品种管理劳动强度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农药投入大,每年最少喷施农药10次;平均每株树开甲十几刀甚至几十刀,枣农有句谚语叫“要想挣钱,刀子放鏒”(放鏒,义为弄锋利,以备多次开甲)。每年都有抹芽、疏除枣吊、给枣吊摘心、疏枣等繁琐的劳动,与其他收入较高的职业相比,种植冬枣对广大农民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冬枣售价波动在所难免。

7)坐果量过大,叶果比小。致使光合产物严重不足,糖分上不去,品质下降。

8)过早采摘。冬枣是晚熟品种,其正常的采收期是坐果后90~120天,而枣农为了提早上市卖高价,很多提前采摘。有些枣农甚至在坐果后75天即进行采摘,果实硬、含糖量低、口感差,导致冬枣达不到应有的品质。

9)滥用膨大剂等生长调节剂。为追求大果个,枣农在冬枣生长期多次使用膨大剂等生长调节剂,使冬枣质地变泡,硬度变小,甜度下降,不耐贮存。

具体为农产品生产场所的水、大气等环境污染,以土壤污染与水环境污染最严重。污染区的农产品体内累积了诸多重金属污染,会致使人体健康遭受损害。水产养殖水体若是遭受污染会使动物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直接影响,从而导致人体健康受损。

10)过量施用化肥。施用化肥虽然能在不同的生长期缓解树体枝果的营养竞争,但过量施用化肥,尤其是过量施用氮肥和钾肥,会引起土壤中镁、钙、铁、硼等中微量元素缺乏,导致树体黄化,坐果差,枣果品质下降。

11)棚体结构不合理,环境难调控。设施冬枣的栽培是个全新的课题,设施冬枣是大荔枣农自己创新形成的产业。但棚体设计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遇到特殊灾害天气不能起到很好的调控作用。栽培冬枣用的日光温室采用山东寿光型蔬菜日光温室,夏季通风不良,难以降温。

为了提早成熟,很多枣农在发芽期将设施内气温升高,而地温不能随之较快上升,造成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不平衡,树体黄化,成蕾差甚至无蕾。高温季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光照强度,造成晒伤严重,有些晒伤甚至达到20%以上,给枣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2)灌溉不合理。水质方面,很多用井水灌溉,而大荔很多地方地下水盐分含量高,有些甚至达到0.4%的含盐量,pH值有的高达8.5以上,灌溉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很大,导致设施内盐碱化严重。果农大多采用大水漫灌,导致果树表层吸收根死亡、土壤板结、地温升高缓慢等问题。灌水时期方面,开甲后害怕因灌水造成落花落果不敢浇水,影响幼果细胞快速分裂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从而影响果实膨大。

13)采后处理落后。大荔冬枣采后包装普遍用发泡网箱子包装,其优点是价格便宜,运输中冬枣损害少,但是很多发泡网箱子质量不合格。冬枣常温下仅能保存3~5天,恒温库保存期1个月,气调库技术不成熟,保鲜期短已成为制约大荔冬枣发展的主要难题。加工困难,产品单一,均未形成较大的市场份额。随着大荔冬枣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的不合格冬枣被到处丢弃,影响环境又浪费资源。

2 建议对策

1)大力推进冬枣生产标准化。一是设施建造标准化。目前无论日光温室还是钢架大棚,都需要研制适合冬枣生长的标准化设施结构,具体要求是保温性能好,通风性能好,使树冠能够有效通风,促进果实生长发育,高温季节能有效降温,高跨比合理,抗雪压,抗风能力强,膜不烂,棚不垮。二是生产环节的标准化。冬枣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化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设施环境调控要严格、精细。开花期防止高温,结果期防止日灼,后期防雨、防湿度过大,为冬枣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三是冬枣采收、包装标准化。严格按照成熟标准采收,确保果品质量;不用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的包装材料,确保采后质量。

2)加大龙头企业培育。龙头企业首先标准化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企业品牌,组织枣农闯市场。龙头企业要具有较高的科技实力,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健全的企业管理运营制度,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体制,具有为大荔冬枣打造国际品牌的长远准备和现实行动。在现有冬枣面积基础上,发展精品冬枣。在加强冬枣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生产基地走现代农业绿色基地建设的路子,通过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实现提质增效,带动枣农发展。

3)规范市场行为。规范农资经营,严禁假冒伪劣违禁农药化肥的经营。采青枣、催红冬枣、膨大剂生产的冬枣一律就地销毁,不准出售。同时建立有效的质量追溯体系。有关职能部门组成联合稽查大队,及时纠正查处一切损害产业发展的市场行为。

4)选育和引进新品种。大荔冬枣由于生长旺盛,管理中树体调节颇费人工,阻碍了发展规模。目前引进的“二代冬枣”(也叫短枝冬枣)和新发现的“二代冬枣”优系“秦荔820”,萌芽少,不用疏枣,枣吊不用摘心,仅几次环剥割即可正常生长,果个大(不用膨大剂),含糖量高,肉质细腻。灵武长红枣萌芽少,成熟早,果个大(不用膨大剂),不用环剥环割即可坐果,全红期食用品质最佳,丰产性强,也值得考虑引进,与冬枣搭配发展。

5)提高冬枣品质。一是减少坐果,提高叶果比,提高含糖量。冬枣的叶果比达到6~8即可保证冬枣的含糖量和成熟期,并能兼顾产量。三是及时采摘,保证成熟度。坐果后果实发育90天以上进行采摘,不过早采摘。

6)杜绝滥用膨大剂。在保证土壤营养均衡充足的情况下,健壮树体是冬枣膨大的前提,及时充足的水分营养供应能够促进果实膨大,在果实细胞分裂期和二次膨大期及时科学地灌水,能够迅速促进果实膨大,品质优良耐贮存。

7)减少化肥施用量,多施腐熟有机肥。冬枣品质的提高是在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情况下形成的,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丰产优质的前提。因此采用多施腐熟有机肥、果园四季生草、果园秸秆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不能单一施用化肥,不能只施入氮磷钾大三元肥,要配施中微量元素肥。

8)少使用化学农药。根据笔者实践经验,冬枣秋后果园每亩土壤冲施5~10瓶 “那氏齐齐发”,春季萌芽后喷施4~6瓶“那氏齐齐发”,在合理通风条件下,没有任何病害表现。后期遇到高温多雨季节时,喷施氯溴异氰尿酸防治锈病。对于冬枣的一些虫害,如蓟马、白粉虱、枣瘿蚊、红蜘蛛等害虫,采用悬挂诱虫板、树干缠绕诱虫带、释放捕食螨和丽蚜小蜂等天敌、喷施大蒜油植物源杀虫剂等措施进行防治。

9)科学合理地灌溉。首先,灌溉水质含盐量不能高于0.2%,要符合灌溉水质要求。用河水灌溉即可满足。其次,采用滴灌、微喷灌、小畦灌等措施,使根系有效水分能够被吸收又不破坏土壤结构。第三,掌握好冬季、果实细胞分裂期和二次膨大期三次关键灌溉,即可满足冬枣果实膨大需要,优质高产。

10)改进包装,加强贮藏加工技术研发。包装采用空气柱袋,外用纸箱,不影响冬枣品质。加大冬枣贮藏技术研发。首先必须选择耐贮藏的优质冬枣入贮,要求果实含糖量高,风味物质丰富,未使用膨大剂。其次才牵扯冬枣贮藏环境的调控。目前,大荔冬枣用气调冷库反而不利于贮藏。北京福瑞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让果实处于一种接近休眠状态的贮藏方法,能够使冬枣贮存保鲜期达4个月以上,该项技术很值得引进试验推广。开展冬枣深加工技术研究,发展冬枣饮料、冬枣酒等深加工产品生产,能够把残次果变废为宝,拓宽冬枣增收渠道。

(参考文献略)

猜你喜欢

枣农冬枣客商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冬枣深加工 延伸产业链
“圪蹴起”的红枣,富起来的枣农
“智耕牛”指尖“种”冬枣
一种锯齿状冬枣采摘装置
展氏菜行
第四届世界客商大会在梅州开幕
这一瓶
论新郑红枣的产业化
我的冬枣卖了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