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的模式研究
——以金华市汤溪镇寺平村为例

2018-02-12楼森宇

乡村科技 2018年30期
关键词:金华市街巷风貌

楼森宇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金华 322000)

1 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要求

在城市发展中,活化更新已有较为详尽的定义,即拆除或改建破烂、陈旧的建筑物,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广袤的农村地界,应在保证文脉延续的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恢复活力,以全新的面貌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传统村落不能套用城市更新的规律,其人口膨胀、土地扩展的问题对于传统村落并不适用,那么如何进行传统村落的活化更新,需注重以下几点。

1.1 必须维系原有村落风貌

传统村落的风貌包括建筑风貌与村落道路街巷。本文将建筑风貌分为四类:Ⅰ类风貌建筑,指保存完整或修复性保护良好,细部构建装饰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Ⅱ类风貌建筑,指保存基本完整、格局略有破损,细部构建装饰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或指修复保护一般但仍保留历史文脉肌理的历史建筑;Ⅲ类风貌建筑,指保留传统形态风格特征,但质量一般、残损严重,细部构建装饰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高或无细部装饰的历史建筑,或指与传统形态风格特征不太协调的现代建筑,主要是一些村民自建的低矮平房和一些缺乏维护的历史建筑;Ⅳ类风貌建筑,指严重残损、已无历史传统形态风貌特征可寻的破旧建筑,或指与传统形态特征冲突较大的现代建筑,或指搭建的临时建筑和违章建筑。在传统村落活化更新过程中,各种修建活动应以改善和整治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对传统建筑的保护要求,以保护其视线所及范围内的完整的传统风貌及环境特色。道路街巷是村落重要的结构要素,若大部分道路保持历史走向,大部分街巷维持历史尺度,这对于村落现在的格局保存意义重大。本文将这些历史上存在的、尺度和走向均未改变的、具有重要历史信息和价值的街巷,称为历史街巷,而有些街巷走向未改变,制度等均已经改变,历史信息丧失,这些街巷称为一般街巷。

1.2 留存传统的生活轨迹

传统建筑承载了村民的居住习惯。堂屋是传统农村建筑的核心,起居功能皆环绕堂屋发生。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高大建筑”“平直马路”令传统建筑的特色与所处环境消失殆尽。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自建房取代传统的建筑。自建房多数采用城市住宅的空间构成方式,以客厅为生活中心;传统的起居轨迹渐渐消失,年轻人开始对一些传统的设施和用具感到莫名。

1.3 解决活化更新中遭遇的社会问题

传统村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来自老龄化与幼龄化,只有少部分的年轻人愿意留守村落。一方面,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相对较高的收入吸引他们外出务工;另一方面,传统的工作与务农成为年轻人眼中不入流、“没前途”的活计。

另一个显著的问题是主张保护传统村落的团体与寻求生活条件改善的村内人的冲突问题。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悖论,即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真性势必要求保留原貌,而原有的条件却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例如,建筑保暖采光差,无法摆置现代家具,不便于现代交通工具进出。

2 金华市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浙江省金华市相继出台了《金华市区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金华市传统村落名录申报认定办法》《金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金华市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办法》等政策。由此可见,金华市政府与社会各界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以金华寺汤溪镇平古村为例,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毗邻九峰山风景名胜区,村庄地貌倚“七星伴月”之形,徽派建筑风格的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精美,古建筑风貌较为完整。寺平村古建筑营造技艺入选金华市第二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寺平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根据调研及资料显示,寺平古村当前的保护模式单一,并未达到活化更新的高度,呈现出如下问题。

2.1 保护对象局限于单体建筑

村庄中的Ⅰ类风貌建筑保护良好,多划归为保护文物,售票观览。这样的保护模式带来了一些问题,所谓的保护文物脱离了原生环境变得死寂,甚至不被原生村民接纳,游客进入后会听到“没什么可看的”的介绍;管理人员缺乏文物保护知识也是弊端之一,当村民成为一座文物建筑的售票员后,自身的局限决定了他并不会成为该项目的推广者,游客见到的更多的是防止不买票的人员接近古建筑的守卫。如此,生于此长于此,本应“活得”热热闹闹的古建筑逐渐寂寥。

2.2 功能改变的传统建筑利用率不高

古村落中有许多承载原始功能的空间,如供村内孩子启蒙的家学、供奉祖宗牌位的祠堂、见证村中大事的戏台。此类传统建筑如今成为文化礼堂的偏多,如应用不善,极易造成使用率低下。所谓“活着的”传统建筑,势必要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斥着川流的人群和温暖的烟火味才是其该有的景象。

2.3 盈利方式单一,可持续能力弱

金华寺汤溪镇寺平古村主要的保护模式为划归为文物,售票观览。单一的盈利方式导致未来面临的困境是可以预见的,如何打开瓶颈投入活化更新项目,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还要防止进入另外一个误区,即在中国的许多传统村落,由沿街商铺的商户构成的多以游客市场筛过“经得起市场检验”的特色小食、区域特产、文艺小铺以及饰品首饰为主流的产业[1]。这些所谓的“主流”没有地域特色,很难成长为支撑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产业。

3 金华市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对策

3.1 营造特色产业

从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营造凸显传统村落地域特色的产业。金华市义乌佛堂老街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该地以其婚嫁习俗为特色营造婚嫁产业,将老街衍变为“婚嫁一条街”,既传承了传统婚嫁文化,又使之成为维持老街活化更新的有力支撑。反观金华寺汤溪镇寺平古村,虽然该村落风貌保护完整,但是游客量有限,未形成独特的地方产业。在调研过程中获悉,金华寺汤溪镇寺平古村推出“中国名校留学生寺平古村欢度春节”活动,通过邀请外国留学生体验传统年节来推广农家乐产业。本文认为,此类项目可以日常化,以打造吸引外国游客的传统村庄为卖点,推广成“Foreigners Friendly”模式的文化产业。

3.2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带来就业机会,也就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留在村落。创造就业岗位,创造为年轻一代新农村人接纳的就业岗位也是传统村落活化更新关注的焦点。

3.3 采用新技术

针对自建房屋影响传统村落风貌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师与规划师为传统建筑的新建、翻建提供了良好的演示。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达到保存、恢复、修缮传统村落原始风貌的目的,并赋予传统建筑新功能、新用途、新的开发方式,近年来此类案例不断涌现。

猜你喜欢

金华市街巷风貌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边走边唱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雨中的街巷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