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批评性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远程教育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8-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批评性语篇文本

刘 巍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也叫批评性语篇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分支。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批评话语分析最关注的两个领域,一个是大众语篇,包括行政管理人员,司法官员,商业组织,政府等的话语;一个是个人话语,即个人间发生的交谈。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政治演说,官方文件及商业合同的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用于分析大众语篇的同时,学者们也尝试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培养批评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对于批评话语分析来说,并没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类型的理论框架,如何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有效应用于阅读教学中,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探讨和实践。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远程教育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教学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培养。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以往的阅读教学侧重单词、意义、语法形式和篇章结构方面的分析,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文本的深刻社会文化内涵。

多年来在教学一线从事远程教育英语教学工作,我了解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阅读文章时很难有效的获取文章信息,尤其是文章隐含的意义、作者的态度等深层次的问题,学生常常难以把握。在阅读教学中,随着学习难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新闻语篇出现在学生的课本中。新闻语篇属于大众语篇,报道当今社会的热点事件和热点问题,这些问题背后都有着复杂的背景,学生对于新闻语篇的背景缺乏了解,更加无法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用于分析大众语篇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为了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我们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与分析工具与远程教育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相结合,尝试构建一个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以文本分析为基础,除了对词、句、段落等语言形式和意义方面的分析之外,还进一步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深刻的社会含义,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文章信息,增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运用语言材料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批评性阅读能力。

三、远程教育批评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1、阅读前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第一阶段:背景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认为,语篇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情境下产生的,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其所处的背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在语篇分析之前要对其产生的背景加以了解。了解文本创作时作者所处的特定环境,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意图、态度和立场。

(2)第二阶段:主题分析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反映着作者的写作意图。主题蕴含作者对所写作事物的基本观点和理解。从话语角度来说,主题是说话人表达的核心,决定着语篇的整体意义连贯,同时也是话语使用者最希望听话人记住的信息。英语语篇的阅读过程则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于作者真实意图定位、理解以及剖析的过程。因此,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在文本分析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语篇的主题进行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介绍语篇产生的社会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有针对性的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为下一步学习文章内容奠定基础。教师可以设置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这篇文章是什么时间写的?叙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事件发生在哪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立体的语言环境,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阅读中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1)第一阶段:单词、句子、段落等文章基本组成部分的分析

单词、短语、句子、段落等是语篇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直观的、具体的语言表达形式。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的分析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部分和基本要求,也是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基础。我们构建批评性阅读教学模式,并没有否定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而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第二阶段: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常用的语言分析工具包括词汇分类、情态系统、及物性、名词化、转换等。词汇分类反映了作者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基本观点,能够反映作者的意识形态。词汇选择常常无意识地反映了写作者潜在的目的和意图。但是,语言并非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在语篇中词汇的选择反映了作者的立足点和意识形态。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会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因此,词汇选择在批评话语分析中被广泛的运用。如:两篇新闻报道同一事件,其中一篇报道将事件发起者称为terrorist(恐怖分子),而另一篇新闻报道则将其成为freedom fighter(为自由而战的人)。很显然,两篇新闻报道者的作者对于事件发起者的态度和看法是完全不同的。

情态,表明作者对某一事件的情感和态度。情态系统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对事物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情感和态度可以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表达,如通过can,could,may,must,might等情态动词来表示。除了情态动词以外,某些语言形式也具备一定的情态意义,如实意动词、名词、人称代词、直接或间接引语,时态等。比如,过去时常常表示委婉、礼貌;而现在时常常暗示所阐述的事实为普遍性的状态,而非偶然。这一点在新闻语篇中尤其要注意。

韩礼德提出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它包括一系列用于表达我们的经验和意识的过程类型。主要包含六种过程:物质过程、存在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每种过程都有自己特定的意义,选择哪种过程进行叙述是由说话者的意识形态决定的。比如:物质过程强调行为和动作的实施;而存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则侧重阐述一种状态。

被动化是“主题化”的一种手段,把受事的宾语成分移到句首,充当有标记主位,以突出该成分所表达的信息。语篇中的被动态结构能有效地减弱行为或过程的动作感。一些新闻语篇,常常将主动语态的句子变为被动语态的形式,使主位与述位的顺序发生改变,从而突出动作的承受者,模糊动作的执行者,常常是为了掩盖事实真相,减轻执行者的责任。

我们比较以下两个句子:(1)The police shot 15 demonstrators;(2)15 demonstrators were shot by the police.第一个句子是主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警察”。句子的意思是警察枪杀了15个示威者,警察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责任者,对这一事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者对警察的行为表达了强烈谴责。第二个句子是被动语态,强调的动作的承受者,“15个示威者”,句子的意思是“15个示威者被警察枪杀了。在被动语态中,承受者是被突出表达的概念,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作者将读者的注意吸引到了主语“15个示威者”上面来;而动作的执行者“警察”则被放在了句子的后面,一个相对不受关注的位置。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与第一句话作者的立场不同,第二句话的作者对警察的行为并没有强烈谴责,反而有为警察洗脱罪名之意。

3、阅读后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文本层面的分析完成后,教师需要结合背景分析与文本分析,引导学生对文章蕴含的主题、隐含信息进一步阐释和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该文章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所要达到的目的。文本背景、主题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本产生的条件和语境;文本层面的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也可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探寻作者的态度和立场背后的原因。

四、结语

在远程教育英语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尝试构建了批评性阅读教学模式,将批判性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分析工具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和主题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产生的语境和主旨。常规的单词、句子、段落等语言形式和意义的讲解,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在常规的讲解基础上,教师通过词汇分类、情态系统、及物性、转换等批评语言学常用的分析工具对语篇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文章的隐含信息、篇章结构和写作风格。批评性阅读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蕴含的各种信息,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不仅能获取文章的内涵意义,而且让学生能理解语篇的言外之意。

猜你喜欢

批评性语篇文本
本期导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