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TPACK框架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分析设计研究
——以《Unit 4 Body Language》为例

2018-02-11黄晓茜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框架高中英语

黄晓茜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下,教师拥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达到了历史性的高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必须掌握的一种新型知识结构框架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必备的一种教学技能。教师知识结构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学生知识、教育信息技术等。教师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各个知识形态的耦合性程度事关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运用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TPACK中的每一个形态高度耦合,有必要深度探究。

二、TPACK框架内涵及研究现状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是美国著名专家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时任美国教育协会主席的斯坦福大学教授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知识结构的一次全新界定,对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TPACK包含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自TPACK框架概念提出以后,国外研究主要包括:(1)TPACK框架的拓展延伸。Charoula、Nicos以及Rogers等人(2009)提出的ICT-TPACK模型,将TPACK看作一个整体并对其外延进行拓展,提出了包括认知(Cognition)、接受(Acceptence)、适应(Adaptation)、探索(Exploration)、提升(Promotion)在内的TPACK发展的五个层次结构,体现了教师在教与学中整合技术的发展过程。(2)关于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和评定。Schmidt等人面向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专业的职前教师研发了 Survey of Preservice Teachers’Knowledge of Teaching and Technology,这份问卷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在后期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3)关于教师TPACK水平发展的方法。科勒和米什拉(2006)认为以中小学职前教师或者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解决真实的教学问题的技术整合方案来提高TPACK水平。

就国内研究情况来看,TPACK在我国是一个较新的研究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李美凤和李艺(2008)在《TPCK: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文章中主要将TPACK引进中国并梳理国外研究现状和建构TPACK理论的本土化模型;(2)詹艺(2011)主要介绍关于师范生、职前教师TPACK培养等相关研究;(3)关于信息时代下对TPACK的影响,何克抗等人(2012)的《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对其做了深度探讨;而袁智强(2012)开展了TPACK框架下特定学科师范生的培训研究,这也是国内首次将TPACK引入特定学科进行探讨;(4)池水莲和石娟(2012),刘立云,葛福鸿,段楠等文章主要围绕不同学科的职后教师TPACK应用于实践教学设计和有效提高职后教师TPACK水平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

综上可见,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TPACK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内的TPACK研究趋势集中在TPACK内涵及框架研究、师范生和教师TPACK专业发展研究、以及中小学各学科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其中关于数学、语文、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TPACK研究较多,就英语学科尤其是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基于TPACK理论框架进行优化设计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将基于TPACK框架结构,并结合高中英语学科特点和相关国家文件,对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4中的《Unit 4 Body Language》进行教学设计。

三、《Unit 4 Body Language》中的TPACK要素分析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学生应在高中阶段掌握英语学科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教师是否能合理优化自身学科知识结构,运用适当有效的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达到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这值得深思。同时,《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教师关于学科知识必须的掌握内容以及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相关要求。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改进完善高中英语教师TPACK结构,并将高中英语教师TPACK与高中英语新课标改革进行适应性衔接呢?笔者将通过对《Unit 4 Body Language》中的学科内容、学习者、教学环境等要素的分析,进行相关阐述。

1、单元学科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身势语/肢体语言”为中心话题,具体涉及什么是“身势语”,如何理解“身势语”,以及“身势语”的跨文化交际意义等。从英语学科知识(CK)层面上看,教师需了解本单元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语言技能发展目标和语言知识教学内涵。本单元包括了词汇短语(greet、represent、be likely to等)、句式结构(禁止和警告句式:Do not do sth;Be quiet等)、以及动词的-ing形式作定语和状语等学科知识内容。从教学法知识(PK)层面,教师要能依据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教学重难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根据本单元主题“跨文化交际”,教师可采用问题导入法、任务驱动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设计课堂活动。从教育技术(TK)上说,教师要具有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网络英语教育资源,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地选择与使用网络技术。围绕本单元主题“身势语”,教师可提前在电脑上准备不同国家的见面礼仪和社交方式,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导入,调动学生思考和联想,了解当堂主题。

2、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正处于高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对于高中英语的难度基本有了了解和体会。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在学习新课程前的认知结构,和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态度,性格等,这些相关因素对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在对一个单元的课时进行划分和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及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上限来确定基本教学目标,设置关联性紧密且难度适中的教学任务。

3、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分析

以笔者所在地区为例,几乎所有经教育部审核的普通高中均已配备最基本的教学硬件如:多媒体投影仪,电子白板和推拉式黑板,液晶嵌入式电脑等;教师教学软件也大多以Powerpoint办公软件为主,这些都基本符合完整合理的TPACK框架建构条件。

四、以阅读部分为例的TPACK整合性设计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将CK、PK、TK三个核心要素整合后,形成PCK、TCK、TPK三个复合要素交互影响的TPACK结构,本单元阅读部分的文章题目为:Communication:No Problem?

情境导入环节。教师可先通过电脑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英文歌曲《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将学生一起带入主题情境。歌词中的心情快乐与拍手这个肢体表达的结合正好符合“身势语”的导入。随后,PPT上展示一些关于不同手势和表情的图片,如“胜利”、“OK”、“惊喜”、“愤怒”等,邀请几名学生起来演示,大家来猜意思并呈现思考问题:大家面对不同的情景会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交流,但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表达交流方式吗?

阅读深入环节。(1)读前理解预测。集中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的途径除了语言还有什么?如果语言不通,你会如何交流?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教师积极鼓励,汇集大家的智慧,完成解答。(2)读中任务驱动。PPT上呈现任务表格,把文章中出现的国家和见面问候的方式进行填空匹配设置,由学生阅读全文后进行填写,并以同桌两人一组进行演示。教师通过动画和情景再现,将阅读文本的内容用视觉呈现来刺激学生的主动理解领悟能力,引导学生文本语言的输出和肢体语言的表达。(3)读后深度反馈。在学生基本理解了文本大意后,教师此时可通过白板引导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如利用思维导图将文章关键字词串联成完整的故事情节,并在此基础上处理重难点词汇、短语、句式等,达到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和逻辑记忆吸收的效果。

总结与反思。基于一个合理完整的TPACK框架可以实现能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拓展英语知识、开展多元教学活动、营造师生多元交互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多能目标”。当下英语基础教育中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关键信息地持续收集,如果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学习电子档案,科学有效的监测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将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反馈提供巨大支持。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TPACK的内涵介绍和研究综述,并参考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将高中英语课程设计与TPACK理论知识框架进行了结合,这种新的教学 知识与教育技术的融合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TPACK框架的教学设计从理论层面上分析,能在促进教师自身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提下,有效增强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期望在后期实证研究中科学地检验其有效性,以迈向信息技术化教学模式的新里程。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Mishra,P.&Koehler,M.J.(2006).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A framework for teacher knowledge.Teachers College Record,108(6):1017-1054.

[3]Charoula Angeli,Nicos Valanides.The conceptualization,development,and assessment of ICT-TPCK:Advances in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J].Computers&Education,2009,52(l):137-142.

[4]Schmidt,D.A.,Baran,P.Koehler(2009).Examining preservice teachers’development of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an introductor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course.Socie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ook,2009(pp.4145–4151).

[5]李美凤,李艺.TPCK: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31(4):15-18.

[6]詹艺.基于TPACK框架的话语分析:师范生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关注什么?[J].远程教育杂志,2011,(6):74-77.

[7]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3-56.

[8]袁智强.数学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 CK)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9]刘立云,葛福鸿,段楠.TPACK框架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实践——以一年级语文《ai ei ui》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0):82-83.

[10]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1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框架高中英语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高中英语集体备课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高中英语诗歌创作教学探索与实践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