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城中村问题

2018-02-11潘可欣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浙江嘉兴314050

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22期
关键词:祠堂城中村居民

文/潘可欣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 浙江嘉兴 314050

2017年的深圳双年展,以城中村这一特殊的城市现实为载体,探讨了空间、文化、社会等多层面的融合共生问题,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和共鸣。也许,我们应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城中村。诚然,城中村有数不清的阴暗面:与其周遭市区内的高级住宅区相比,它的住房十分拥挤,握手楼、一线天等,是人们谈起城中村的第一印象。城中村内部居民为了能通过出租房屋获取更大的利润,于是尽可能地加建房屋,占用公共空间,人们的交流休憩场所越来越少。因此,城中村理所当然地被看作城市中的一颗“毒瘤”,应该被抹除。可是难道拆迁、推倒重来才是城中村的唯一出路吗?

2017年深圳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之一孟岩说过:“城中村的现状是维持不住的。”城中村的土地蕴藏着巨大升值空间,但由于政策经济等因素,城中村的拆迁暂时得不到完全的推进,我们要揭开不合理规划为城中村蒙上的丑布,让它散发出属于自己的迷人光彩,所以要了解其特质,为其“量身定制”一套解决方案。因此,笔者以深圳双年展为契机,通过实地考察城中村,并在此基础上,以提高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改进城中村居民公共生活场所为重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城中村问题有所改善。

1、城中村概念

“城中村”是中国市场经济时期快速推进城市化背景下的产物,在中国各大城市均有存在,它的形成过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耕地的征收和吞并,使农民住宅逐渐被圈进城区,成为“城市中的乡村”的现象。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中村”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但是因为政策、经济、社会因素等影响,城中村问题想要彻底解决也变得越来越难了。所以,中国城中村现象在现阶段还会继续存在。

2、对城中村的认识

2.1 积极影响

其实,城中村的存在,并不是只有百弊而无一利,它对城市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影响。首先,城中村因其房租便宜,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大学生等入住。城市住宅因高昂的房价和房租让很多刚刚进入城市打拼的学生、工人、白领等望而却步,城中村的存在却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于是,城中村成为很多刚刚进入大城市的人们居住的“第一站”。同时,城中村也为村里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城中村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廉租房”的角色,且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其次,城中村是农村的延续,保留着大量的乡土文化,这也成了城市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城中村有大量民俗活动,而民俗活动是最可以代表一个地方的特色的。比如,定期的祠堂祭祖、村民集会等,成为了城市日渐褪色的乡土文化背景中不灭的星星之火。城中村现存的民俗活动正好为当前城市逐渐消失的乡土文化性做了很好的补充。

最重要的是,农村历来大多是宗族关系维系下的人口集聚,所以宗族文化下的熟人社会,目在城中村中仍有所体现。城中村内人们的相互交流互助,与城市中人们较为封闭和隔离的交往方式有所区别。城中村内居民的生活隐私性较差,但因此也使得村民的社交活动更为亲密和丰富,从而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因为城中村与城市的接轨脱节,城中村里面的人们需要依靠自己来满足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要,所以城中村中有很多居民自己开的小商铺。清晨醒来,街头巷口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往来的车辆行人络绎不断。在都市的背景下显得更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如果说城市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产物,那城中村就是这种文明产物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区的城中村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人文情怀,展现着不同城市的特色。城中村是随着这座城市的城市化进程而形成的,它是这个城市的见证者,它向大家展示着这个城市不一样的一面,让我们认识到了城市的多样性。

2.2 消极影响

混乱、拥挤,是城中村给人的第一影响。作为城市中一块难得的低价房地段,城中村人口密度极高,大量的外来人口加上原住民,使得城中村异常拥挤。更甚,流动人口的成批涌入,令城中村的治安也成了一个难题:犯罪率居高不下、治安环境差……种种问题不断涌现,令人头疼;此外,城中村违章搭建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有些村民为了增加租金所得收入,大规模占用公共空间扩建房屋,这对于本就拥挤的村内空间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由于管理不力,此类现象仍旧持续发生着。公共空间的大量被占用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减少,同时影响了整个城中村的风貌。

最令人不安的是,城中村独有的文化民俗活动正在减少,外来人口的冲击是一方面,村民对保护传统意识的缺失又是一方面,村内原本保留着的民俗正渐渐消失,宗祠祠堂作为村民精神活动中心的作用也越来越弱,这对于城中村发挥其文化多元性的积极作用,无疑有着巨大影响。

3、改进城中村的措施

城中村的改造难道只能一味的推倒重建吗?除了现实性因素以外,从城市的多样性需求出发,对于城中村的改造应该采取更为“温柔”的手段。随着城中村与城市的交流更为密切,城中村不能只是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而存在,应该需要营造更多的公共空间和特色空间,不只是为了内部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为了城中村能够更为有机的融入这个城市。笔者分别从城中村内乡土建筑的保留更新,商业、艺术等功能的介入,以及内部交往空间发展出发对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了几点建议。

3.1 乡土建筑的保留更新

乡土建筑是最能代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建筑形式之一。城中村本质上还是乡村,它是被城市包围的乡村。城中村的乡土建筑在功能,材料,色彩,形式等方面都延续了传统建筑的样式,有着浓烈的地域特色。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中村中的乡土建筑业渐渐被现代建筑所代替。但是城中村村民在改造建筑过程中,因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传统建筑特色的继承与延续。城中村在对建筑进行改造更新过程中,可以注重传统元素的保留。在满足现有人们的功能空间需求外,保持乡土建筑原本的特色形式,让城中村建筑焕发更为强大的生命。

3.2 商业、艺术的介入

商业、艺术功能的介入,是区域改造的常用手段,对城中村当然也适用。城中村中,不乏拥有浓厚历史气息和丰富的历史价值的,如深圳的南头古城与上海的石库门建筑群,对这一类文化价值较突出的城中村,就应基于其传统特色植入商业、艺术等功能。以笔者曾造访的上海田子坊为例,它就是对城中村的一个艺术化、商业化的改造,田子坊所在的泰康路如今已入驻艺术品、工艺品四十余家,艺术产业的集聚为这条老街增添了新的、时尚的年轻活力。街道两旁,各类特色店铺不断涌现,提升老街整体形象的同时也完善了商业运行功能。

当地政府通过整体规划、功能定位、业态调整、环境改善等手段,使昔日老街成了如今吸引着大量游客的“艺术街”,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可供借鉴的案例。相对来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城中村更容易引进商业、艺术等产业的入驻,使得原本没落的城中村重新焕发生机。

3.3 公共空间的发展

城中村低廉的租金带来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同时也刺激了内部居民的疯狂改建加建行为。城中村内公共空间的缺失日趋严重,有些地方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一线天”、“握手楼”等。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减少,人际关系越发淡漠。所以公共空间的改造已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对公共空间进行改造呢?首先就是要清理,将因违章搭建、私自占用而缩小的公共空间清理出来,腾出足够大的地方供居民驻足、交流,如道路拐角处,因实现交通、停泊等功能往往会有一个拐角空间,将这类空间内居民私自占用的物品清理干净,增强空间的人际交往功能。其次就是要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在公共空间中增设绿植架等公用设施,可以使居民在娱乐中增进交往。最重要的是城中村中宗祠祠堂等比较大的公共服务空间的合理改造。祠堂是传统农村的文化象征,也是广大村民的精神家园,承担着祭祖、集会、演出等功能。可如今许多城中村内的祠堂都已几近荒废,变得破落不堪,祠堂原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倘若能对其进行合理改造,村民们将会获得大面积的积极的公共空间场所,祠堂也能作为城中村人们活动的中心更好地保存下去。那么,对祠堂的改造方向是怎样的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延续宗祠祠堂传统功能的基础上,植入不同功能,如阅览读书,下棋娱乐等,并且功能的组合应该有序合理,满足城中村中内部居民的不同需求。其次,宗祠祠堂的建筑更新要在尽量保留原本建筑形式上对其进行改造。有些过于破落的祠堂可以考虑重建,但在重建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原有建筑形式的延续。最后,宗祠改造更新过程中,除了考虑功能性的满足和传统元素的延续保留外,还应该注重现代材料以及现代技术的运用,在保留原来风貌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性。

结语:

城中村是现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产物,一直被视为城市发展的“毒瘤”。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中村存在对于展现城市多样性以及城市文化特色是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我们对于城中村不能一直报以消极推倒重建的态度,应该以更为积极的方式手段去介入城中村,改造更新城中村,让其焕发更为强大生命力。笔者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更新有以下三个建议,一是城中村内乡土建筑的保留更新中注重传统元素的运用以及现代功能空间的植入:二是通过商业、艺术等功能的介入,激活城中村内在潜力,焕发更为强大的生机;三是对城中村内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更新,包括街巷转角小空间以及宗祠祠堂等大空间等。

猜你喜欢

祠堂城中村居民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石器时代的居民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梁家祠堂史话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
沈家祠堂
祠堂,祠堂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