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知识要素结构模式”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10黄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2期

黄莉

摘要: 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识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河流)、植被、地质、土壤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旅游、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等。

关键词: 知识要素;高中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块,但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区域地理却一直是很尴尬的一块。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把区域地理的教学设置在初中阶段,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没有任何认识,因此在高中阶段我们不得不重新构建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夯筑系统地理所需要的承载地基。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探索一种既能夯实区域地理知识,同时又不割裂高考系统地理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

所谓的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目前,教师们根据自己对高考要求的理解总结出三种主要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第一种,区域模块结构模式;它与教材的结构基本相似,教与学都显得相对容易,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也较为顺手,教学进度和内容呈现,基本与教材的知识体系相一致,易于把握,各类辅导资料也容易找到,省力省心。第二种,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这种模式是区域地理教材的总论部分采用的形式,因为没有在分区中采用,分区仍以区域模块结构方式。教学中,老师们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区域总论与分区采用不同模式,在有些内容上难免重复。第三种,教学主题结构模式;这种模式不再系统地讲区域知识,而是以主题带区域背景知识的形式展开。每一个区域设计一个(最多两个)教学主题,以此为纽带将区域地理基础知识整合起来,综合性强,要求高。这种教学结构虽更符合高考的要求,但执行起来的难度较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相对较高。三种模式各有千秋,到底哪一种更适合我们的学生使用?

在查阅资料时我们发现,闫桂红的《区域地理读本:区域要素分册》以区域自然要素为主,人文要素为辅,突出构建区域要素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对初高中地理知识进行整合,能够重新构建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是一种比较适合我校学情的一种教学模式。所以,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采用了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进行高二区域地理的教学。

下面本人以自然地理要素中的“气候”要素为例谈谈“知识要素结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气候”历来是平时教学和高考考试的重、难点。传统的复习课模式也有一定程度的整合,一般是把世界地理的大纲教材的部分内容,如气温及其分布,降水及其分布等糅合到高中必修部分。中国地理复习时再继续复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主要气候类型区及其分布区等。这样做容易造成知识缺失,使知识体系难以得到建立,而且总是让人觉得地理知识散乱难以把握。为此,我们做了以下的一些准备工作。

一、比较初高中的课程标准,找到结合点

初中课程标准:

1.天气: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气温与降水的分布: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主要气候类型: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高中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初高中气候的结合点在于把系统地理中的原理渗透到初中区域地理的基本特征中,通过使用原理或规律去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特征、气候成因。

二、精心编写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专门的区域地理教材可以选用,所以我们在课前需要精心编写教学设计、做好幻灯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直观。我们还通过导学案来补充学生已经遗忘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

三、选用典型案例具体分析气候要素与气候的关系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货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左图(略)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右图(略)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题目要求描述气温特点,考查的是气温要素的不同,气温要素主要由平均气温和气温日(年)较差构成,那么找出R地和旧金山两地的平均气温和气温日(年)较差,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R地的气温特点。影响因素就要考虑:太阳辐射、海陆位置、地形起伏、大气环流以及洋流等影响。然后根据题目中材料所给的信息组织答案。答案:R地冬季气温略低,夏季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大。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地形(谷地)。

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学生就不難理解: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和降水,气温要素主要包括平均气温、气温日(年)较差。

总之,知识要素结构模式是以知识要素为重点,以点带面,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巩固基础知识、搭建答题思路。知识要素结构模式还能再现常用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学生通过运用这些概念、原理和规律分析问题,在使用中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闫桂红主编《区域地理读本:区域要素分册》2016年3月第一版

[2]薛光辉主编《区域地理衔接与整合》2015年9月第二版

[3]《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的运用》蒋连飞、骆高远

(作者单位:广东省连州市连州中学 51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