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8-02-10王瑞云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王瑞云

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近年来有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质量多有看法,主要集中在学生的道德水平上,究其原因,是因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做德育为先,素质为重,缺乏有效性。为适应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必要利用语文学科独特的优势,加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研究。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德育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进行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是使我国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教学不可回避也必须努力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中职教育中的道德教育不仅要培养中职生优秀品质,更要为其树立职业意识,引导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1.完善中职学校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教育教学的目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系统。学校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而且提高学生道德素养。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要求老师把思想品德教育融会在语文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都得到发展。语文德育是完善教育目标的体系。

2.侧重语文人文性,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其人文性在中职教育中对培养学生品质起了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人类智慧的结晶。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是语文学科进行思想教育的资源。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长期在这样优美又具有高尚情操的作品中熏陶,必定会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3.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职业能力发展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填鸭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慢慢消退。根据本课题的需要,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职业能力为目标,尝试进行语文创新教学的实验探索。以知识竞赛、小故事相关书籍阅读分享、读书心得展示和观看有关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展示自我风采,锻炼自我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写作能力、策划能力等,为创业和就业打下坚实的职业能力基础。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

1.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渗透

职业德育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对他所从事的事业,对他服务的对象,以及对待同事的正确关系。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遵守道德规范,承担职业责任,履行职业纪律,体现职业风范。职业道德存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共同要求,职业道德也存在行业特点的差异。

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品格,是当代中职生成才的基本品质和必备素质。可近年来,我们却很遗憾的发现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诚信缺失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诚信教育。中职语文的课文和一些课外文学读物中常有诚信的佳作。在教学《老妪》这篇课文时,结合文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的教育。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买茶蛋的小故事:为找出我多给的两毛钱,一位老妪在冷风中“袖着手,缩着瘦颈,身子冷得佝偻着”苦等了两个多小时,从而表现了她缺钱不贪钱的诚实高贵品格。作为课文的引申我又让学生讨论“我身边的诚信”,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一起讨论“我身边的诚信”,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思想,领会其中的道理,同时也收到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2.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渗透

爱国主义是人民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是为祖国独立、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强烈责任感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献身精神。它具有历史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各个发展阶段的爱国主义具有相同之处:如建设祖国,发展民族的物质文化;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的统一;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独立与领土完整。

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我国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职语文课本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的篇章,每篇都充满了爱国激情。如陆游的《诉衷情》,从作者的报国之梦,滴洒的报国之泪,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诉说了自己浓浓的报国之情。杜甫在《登高》中的“艰难苦恨繁霜鬓”,表达作者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因此心急如焚,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致两鬓斑白了,这样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3.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民族传统美德渗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亲情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薪火相传。亲情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在道德教育中,亲情孝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不少文章中作者对亲情和孝道进行了感人至深的精彩解读,使中职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游子吟》中,作者孟郊通过一根穿针线表达浓浓的母子情和默默感恩的心;韩愈在有“至情”之称的《祭十二郎文》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因亲人的死而悲痛欲绝的骨肉至情,学习时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孝”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甚至从一方面来说,“孝”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社会,“孝悌”始终是作为评价一个人道德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孝悌之义是人伦之本,万业之基,是社會和谐昌盛的关键点。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亲情和孝道的教

育,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心扉,从而感受到爱的阳光和温暖,懂得亲情的可贵,在此基础上学会去关心他人和给予别人。

4.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环保意识渗透

近年来,人们逐渐发现,地球上人口在膨胀,资源在枯竭,环境在恶化。众多令人担忧的人类生态学问题使我们从养尊处优的美梦中惊醒。人类已经意识到,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必须放弃以人为本的理念,承认人类以外的价值,还应该把社会平等、社会正义的准则应用到环境中去。

中职语文课文也有与环保主题的相关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绝佳时机。比如学习詹克明的《敬畏自然》时,可让学生懂得:人类在发展中堕落,在科学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坟墓。忤逆自然的人类将不会在大自然中寿终正寝。人类是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地球号”宇宙航船的乘客。共生共灭的人类只有同舟共济,只有拯救整个人类,才能真正拯救我们自己。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情感感染

语文德育教育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诉诸情感。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在运用情感感染法进行德育时,教师只有让自己先动情才能使学生的感情受到感染,得到升华。中职语文教材选编现代诗文阅读,古典诗文诵读,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很丰富。利用多媒体手段把作品中那些含有感染力的片段和内容直接展示出来,比如通过配乐朗诵,可以让学生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受到教育。用文章的思想感情作为基调,以教师的情感进行诱发,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受到感染,得到启发,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情理结合

情理结合就是把情感熏陶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的方法。在运用时,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寓教于情”让学生道德情操得到培养。中职生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自律意识较差,简单粗暴的说教效果甚微。教师无论从教学方法还是从教学手段来说都应掺入感情,让学生被老师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影响,被教师雄辩的逻辑论证说服,最终使他们受到人生哲理的武装,情感情操受到熏陶。

3.评价欣赏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作品的表达形式、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欣赏、评价,让学生在美感、道德感上受到深刻的影响。让学生经过欣赏评价学会辩白善恶、是非和美丑,从而影响他们的美感和道德感,情操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评价欣赏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德育方法。在生活中有些电视栏目也有很好的德育素材,如《感动中国》、《道德观察》、《非

诚勿扰》等,引导让学生从素材的一个实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从中明白什么样的思想品德是自己应该具备的。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中,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评身边理,议身边情,如《集体——爱与力之源》《只要读好书就可以吗?》,就事论理如《挫折小议》《谈中专生消费》都是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辨别思想品德问题的能力的好办法。

4.师德示范

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上起到关键的作用。语文教师是中职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情感受到语文教师最直接的影响。语文教师的性格、思想、仪态、作风、为人处世态度和各方面的表现,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他们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课后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都能给学生起表率的作用,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时刻牢记自身的优缺点对学生产生的重要影响,必须重“身教”,为人师表,给学生以示范。

参考文献:

[1]周立华.关于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2

[2]卢志宁.《高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探析》[J],教育科学 ,2011(8).

[3]刘丽平.《新课改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育的德育滲透》[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县职业高级中学校 047199)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打造中职高效的语文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